朱元璋稱帝路上的一大戰役,鄱陽湖之戰後,朱元璋再無敵手
相信大家對於三國演義都已經非常熟悉了,其中有一場戰爭描述的也特別清晰,這本書中,用了1/8的篇幅去介紹赤壁之戰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描寫還是非常詳細的,羅貫中本人出生在元朝末年,但是他卻將東漢時期發生的一場戰役寫的如此清晰,後人也有猜測,除了借鑑大量史料之外,他還曾經親自經歷過一場火攻的戰役,也就是鄱陽湖之戰,因此才能夠將赤壁寫的如此惟妙惟肖,除此外,鄱陽湖之戰也是朱元璋稱帝路上的一大戰役,經此一戰,朱元璋再無敵手。
1,中原霸主
這場戰爭發生在元朝末年,決戰的雙方就是朱元璋和陳友諒,在那個時候兩人都是各地的梟雄,雙方投入兵力的數量已經達到了80萬,絕對算的上是規模最大的水上戰爭了,在1100年之前,周瑜憑藉著赤壁讓曹操元氣大傷,而在那一年朱元璋也憑藉著鄱陽湖之戰,徹底成為了中原霸主,也為後期建立明朝打下了基礎,在當時能夠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也離不開郭興。
2,出色的謀略
元朝末年的時候,因為元朝統治暴虐,各地出現了很多的起義軍,先有紅巾軍,後期又出現了朱元璋和陳友諒,他們兩人想要成為一方梟雄還是有一些難度的,那個時候朱元璋占領了南京,勢力也有了快速發展,而陳友諒位於長江中游地區,在當時也感受到了朱元璋的威脅,於是準備在對方還沒有發展壯大的時候拿下南京,徹底消滅朱元璋,但是卻在半路被朱元璋伏擊,最終失敗,逃竄在三年之後,朱元璋本人正在和張士誠作戰,陳友諒再次抓住機會想要奪取南昌,當時陳友諒就認為自己率領60萬大軍,絕對能夠輕易拿下南昌,之後就以南昌作為據點,開始向周邊蠶食,但是沒有想到,守衛南昌的朱文正非常善於防守,憑藉著出色的謀略,守住了南昌85天,最終也沒被陳友諒拿下。
3,劣勢變優勢
陳友諒無奈之下,自己帶的大軍已經非常的疲憊了,這時候又看到朱元璋率領20萬大軍前來追擊,無奈選擇到鄱陽湖進行修整,而這時候朱元璋的大軍也來到了鄱陽湖,兩人在這個地方也展開了決戰,本身朱元璋的兵力還是比較少的,只有陳友諒的1/3,而且他帶來的船隻大部分都是漁船,但陳友諒卻帶領的都是雙層戰船,兩者之間對比是比較慘烈的,剛開始交戰的時候,朱元璋也是吃盡了苦頭,這個時候劉伯溫就給了他一條建議,不要著急慢慢打,朱元璋之後就派人將湖周邊的糧食全部都給奪走了,很快陳友諒也發現了糧食不足的問題,在這個時候一方帶領著60萬的軍隊,另一方卻只有20萬,朱元璋人少的劣勢反而成為了優勢。
4,好的建議
陳友諒因為急缺糧食,自然不敢和朱元璋耗下去,於是為了打敗朱元璋,乾脆就把大船用鐵鏈連在了一起,聲勢浩大的向朱元璋展開了攻擊。起初朱元璋也是吃盡苦頭,尤其是在其中一場戰役中,更是失去了10多位將領,甚至連朱元璋都差點被敵方活捉,無奈之下只能召開會議,希望謀士能幫他想出好的辦法,朱元璋當時問:對方軍隊三倍於我們,而且船隻高大,氣勢威猛,到底該如何擊破敵軍,大家有沒有什麼好的建議?這時候各位將軍都不知道怎麼回答,甚至連劉伯溫都已經沉默了,這時候從人群外卻傳來了一個聲音,用火攻!喊話的人就是郭興。
5,建立明朝
最終朱元璋也聽取了他的建議,用大量的船隻點火之後,衝擊對方的艦隊,再加上那一天剛好起了大風,陳友諒的船隻就全部著火了,最終這場戰役也失敗了,而在撤退的途中更是被朱元璋亂箭射死,部下的將士也轉而投奔朱元璋,憑藉這一戰役,他也成為了當時地方上勢力最強的一位霸主,之後5年的時間裡,他消滅了張士誠,方國珍,甚至把元朝趕出了北京,沒有人再能夠阻擋他,最終建立了明朝。
總結:
朱元璋從起義中的一個小兵,到最後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轉折點還是比較多的,最大的一個轉折要算是鄱陽湖之戰了,也是在這場戰爭之後,他在中原地區再也沒有匹敵的對手,也沒有人可以再阻礙他的發展,之後就吞併了周邊勢力稍微大一些的起義軍,最終建立了明朝。而這一點也和手下的出色將領有著直接的關係,郭興後來也成為了明朝初期的一位大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