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可以說是令全世界矚目,人們都在關注是拜登最後獲勝還是特朗普繼續連任,而最後拜登獲勝結果也是讓很多人都覺得滿意。
其實美國歷屆的總統選舉都是吸引全世界目光的政治活動,而一位位由各個州選出來參與總統選舉的黨派代表,就成了人們不斷關注的對象。
如果認真觀察就會發現,在2020年的美國總統民主黨派參選人名單里,有一位華裔人物參與競選,他的名字叫做楊安澤。
而他提出的觀點更是抓人眼球,他說:「只要我當選總統,就每個月給每個成年美國人發放1000美元。」現在美國大選已經落下帷幕,這位觀點特殊的參選人又有著怎樣的結局呢?
楊安澤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時,楊安澤的父母選擇了離開台灣,到大洋另一端的美國生活。他們一位是物理學博士一位是統計學碩士,是人們眼中的高知分子,所以他們的結合顯得是那樣的們門當戶對。
在1975年,楊培安出生了,他一落地就有了美國國籍,成了美籍華裔的一員,雖然他的根在中國,但他從小時候開始,就生活在美國,他所接受的教育也是純純的美式教育。
有時候人的出身並沒有他所處的環境更能塑造一個人,所以楊安澤雖然有著中國人的長相,可他的思維與一個地地道道的美國人並沒有太大區別。
楊安澤曾在布朗大學主修政治學與經濟學,完成學業後,又進入到哥倫比亞法學院繼續進修學習,對於政治、經濟的學習和對法律的不斷鑽研,讓他順利地取得了哥倫比亞大學法學博士的學位。
布朗大學
他的未來在他父母的規划下一點點地被固定,他們希望楊安澤能成為一名企業律師,這既代表著可觀的收入,又代表著父母的體面。而楊安澤也沒有辜負這份希望,成功地成為了一名律師。
但在幾個月後,楊安澤發現律師確實是人人眼中羨慕的工作,但絕對不是自己想要發光發熱的崗位,所以他不顧家人的聲音,選擇了辭職,離開了律師行業,轉而投入到了網際網路行業中。
而這一舉動對於他是意義非凡的,不光讓他賺到了屬於自己的第一桶金,開創了屬於自己的「美國創業」這樣的投資機構,還讓他在從業中逐漸發現了人類社會與網際網路之間的某些關係,從而使得他逐漸開始想要涉足政壇。
楊安澤
楊安澤開始注意到美國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一些即將要出現的危機,比如,他在網際網路這樣的高新科技公司的經歷開始讓他明白,人類的某些職業必將被科技進步所取代,而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也就意味著會有人因此失去工作,那麼國家如果不作出應對方式,只會讓越來越多的人失業,從而讓國家的損失逐漸擴大。
這時的楊安澤意識到,自己如果想要解決這一問題及其帶來的一系列可能發生的嚴重後果,那麼自己就必須成為這個國家中有話語權的人,作為領導人的總統一位,是不二選擇。
在2018年3月,楊安澤對外開始宣布,他有意參加美國2020年的總統大選,這也讓楊安澤一下子登上了各大報紙的頭條,因為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二位宣布競選總統的華裔人員。大家都想看看,這個東方面孔的西方人有著怎樣的治國理念。
楊安澤
在宣布了自己參與2020年的總統選舉後,楊安澤開始著手準備各種材料和論據。美國的大選不同於中國,它的第一個環節叫做預選,也就是各州自上而下選出兩黨中的人員參與代表大會,同時民眾也會開始投票,選擇自己州的黨派代表。完成上一步後,就是在代表中通過演講、辯論來選擇本黨派的總統和副總統候選人。
接下來就是兩黨的候選人開始進行全國的巡迴演說,也就是拉票環節,最後由選民投票選擇自己的領導人,這樣的選舉所需要的時間往往會很長。
在2020年楊安澤參與的競選里,他所在的民主黨內參與競選的人有二十餘位,龐大的數量也就決定了這條路會走得艱辛,根據規則,楊安澤如果想參與選舉,就必須在第一次民調中獲得超過百分之一的支持率和六萬五千人的捐款,才可以繼續選舉。
這些對於楊安澤來說,其實並不是問題,作為華裔的優秀代表,美國擁有選舉權的華裔自然會對傾向於他。他也順利地進入了辯論環節,有機會闡述自己的觀點。
楊安澤
楊安澤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觀點就是他說:「只要我當選美國總統,年滿18歲的美國公民,每人每月可以從政府領取1000美元,沒有任何前提條件。」
這樣的觀點一出,在美國引起了軒然大波。
自從美國建國以來,就推崇的是「美國夢」,鼓勵人們要努力的工作學習,實現自己的夢想,但在楊安澤的觀點下,每個人都能獲得一份「全民基本收入」,這無疑是對大眾觀點的一種顛覆,也意味著有的人可以不勞而獲,所以公眾對於他的觀點,有著鮮明的好惡。
而楊安澤提出這樣的觀點也並非是憑空捏造,主要還是因為他看到了未來將會有大批的工薪階層失業,如果對他們置之不理,任其發展,只會給國家和和社會增加更多的負擔,那時面對的可能就不單單是金錢上的支出了。
他的觀點迅速地收穫了一大批的「粉絲」,而這些粉絲大多數都是來自工薪階層的人,他們大多工作收入偏低且不穩定,所從事的服務業也在新科技的影響下一天天的發生變化,所以楊安澤的「全民基本收入」觀點,也讓他們覺得是一種保障。
楊安澤
當然,質疑他的人也不在少數,畢竟每人每月1000美元也就意味著這將是一筆巨大的財政支出,那麼這筆錢從哪裡來,就成了問題。面對質疑,楊安澤說:「除了調整現有福利經費,還將對科技公司徵收增值稅,補足資金缺口。 」
正因為楊安澤有過科技公司的工作經驗,所以他深知科技公司的收入和稅務有著怎樣的關係,從而想要把科技公司當做資金缺口的重要來源之一,所以這樣的觀點也引得中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反對,換句話說就是更深層的用富人的錢來幫助窮人。
楊安澤憑藉著「全民基本收入」的觀點,走過了一輪輪的辯論與演講,雖然他前幾次的發言在所有參選者都是最短的,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掉隊,反而始終存在於隊伍的末尾,一點點地壯大聲勢。
在調查中發現,楊安澤所接受的民眾捐款里,200美元以下的小額捐款是最多的,這也說明楊安澤的支持者中大部分都是底層階級的人們,而他們也是選票最多的人群之一,按照這樣的情況發展下去,楊安澤真的能競選成為美國總統也未可知。
楊安澤
就在很多人都以為楊安澤真的有可能成為美國的第二位華裔總統時,他卻選擇了退出競選。2020年的2月,楊安澤在看到了自己在新一輪選舉中的選民率,敗局已定,還不等所有數據統計出來,楊安澤就宣布退出了選舉。
楊安澤選擇的退出的原因是他已經心知肚明,原因之一就是這選舉背後的大環境背景的影響。華人作為美國的少數族裔之一,在美國的處境本身就比較微妙,而楊安澤從小就能感受到來自周圍人的壓力,這樣的壓力在選舉中更是被無限放大,在辯論時就連他的名字都會被錯誤的拼寫。
而除卻大背景的影響,他自己的某些觀點也讓美國人自己都無法接受。在他的各種提議與許諾的政策中,「人道主義」四個字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與地位,這也使得他在一眾參與選舉的人中,成為了一股清流,但也正是如此,使得他與其他人相比又缺少了一些對於國家大事的思考與提議,這成為了他在選舉中的短板。
楊安澤
再比如在對待特朗普的態度上,楊安澤有著其他人沒有的「寬容」,有的參選者宣稱有可能會在上台後追究特朗普在任期間的法律責任,而楊安澤卻表示特朗普並不是美國的病因,而是病症,所以如果是他上台,即使特朗普真的有罪,它也會選擇特赦他。
正是諸如這樣的言論,讓他在美國總統大選這個不是很「乾淨」的政治遊戲里落了下風。也一步步地將他的失敗變成了現實。
其實,楊安澤的競選無論是失敗還是成功,都給了很多人以啟示,在科技越來越發達的今天,人類的很多工作都已經能夠被機器所取代,但是這些人被取代之後的生活要如何繼續也是值得每個人去思考的問題。
楊安澤
楊安澤的「全民基本收入」看似是頭腦一熱想出來的方法,可一旦細細品味,也會覺得這不失為一種解決未來可能出現問題的途徑。只可惜最後這位要給全美國人發錢的華裔候選人還是沒能成為美國總統。
在退出大選近一年後,楊安澤又宣稱要參與紐約市長的競選,如今他也開始了準備,不知道這一次他能否完成涉足政壇的願望,而他的各種「人道主義」觀點,又能否在美國實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