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讀 | 全球防務企業百強榜出爐,揭示中美俄歐的不同趨勢

2022-08-27     看航空

原標題:早讀 | 全球防務企業百強榜出爐,揭示中美俄歐的不同趨勢

「一周熱點」

8.20-8.27

在這裡

看全球航空

8月,防務新聞(DefenseNews)網站發布2022年度全球防務企業100強(Top 100 for 2022)榜單。

2021財年裡,上榜的百家企業防務業務總收入為5950億美元,比上一財年增長9%。即便這一年裡新冠肺炎疫情依然陰雲未消,更有勞動力短缺、供應鏈中斷、通貨膨脹、原材料成本上漲、全球經濟低迷、地緣衝突影響和能源供應緊張等問題重重施壓。

時隔一年,2022年的百強榜單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新故事?早讀將拿出兩期的篇幅帶您觀察。

今年百強榜單,令人有種「此時此刻恰如彼時彼刻」的感覺,前五名的位置與去年相比都沒有變。

「山姆大叔」的「五巨頭」

自防務新聞網站2000年推出該榜單,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便長期占據了榜首位置。

洛馬是一家純粹的軍工企業,2021財年的數據顯示,其防務業務收入占公司全年總收入的96%以上,超過644.6億美元,這一數字是排名第二的雷神技術公司的1.5倍,占榜單上百家企業防務業務總收入的11%。

因此防務新聞網站這樣點評這一榜單:

「除非其他十大防務企業之間達成了另一項重大併購,『強強聯手』,或是洛馬突然宣布進行業務分拆,否則未來短期內很難看出會有哪家能將洛馬從頭把交椅上趕下來。」

享受頭部效應的企業不只洛馬一家,「山姆大叔」憑藉超8000億美元的巨額軍費,滋養出了一批在國際軍火市場上占主導地位的防務企業——2022年的榜單前五名,依然都是美國公司,分別是洛馬、雷神技術、波音、諾斯羅普·格魯門和通用動力。

而這「五巨頭」2021財年的防務業務收入總計超過2000億美元,占榜單上百家企業防務業務總收入的28%以上。而在這一榜單上,百家企業中就有46家美國公司,它們防務業務收入之和,占百家企業防務業務總收入的53%。

「好日子還在後頭」

不僅如此,從目前的情況來預估,以「五巨頭」為代表的美國軍工企業,未來日子依然會過得不錯。

一方面,拜登政府已經計劃增加下一財年的美國國防預算,即將突破8500億美元。即便算上通貨膨脹的因素,這一數字依然創造了戰後美國國防預算的新紀錄。這意味著,美國目前對軍事力量的資金投入,遠超韓戰、越南戰爭、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等過往的「戰時」狀態,甚至比美蘇對抗、冷戰巔峰時期的軍費開支還要高出千億美元。

另一方面,當前依然未結束的俄烏衝突,為美國軍火商們提供了發展的「時代機遇」:「我完全相信,我們將從中看到一些好處。

俄烏衝突的近期、直接影響是,美國政府不斷向烏克蘭提供「緊急援助」,其計劃表里的武器裝備足以讓美國軍火商們「先小賺個幾十億」;而遠期、間接影響則是,歐洲在俄烏衝突的影響下不斷擴軍,歐洲多國對武器裝備的需求又能讓美國軍火商大賺一筆。

同時,遠近通吃的美國軍火商們還可以藉機占據所謂「道德高地」,在官網新聞稿中不斷表示自己「強有力地捍衛了民主」。

美國向烏克蘭提供的武器系統,不論是「毒刺」「標槍」飛彈,還是「海馬斯」火箭彈,大部分都是美軍的庫存。等庫存出清後,依然要從「五巨頭」處再行採購,而為了保證對烏克蘭的「援助」,總統甚至親自下廠催促解決產能問題。

早讀 | 洛馬一季度財報公開,軍火生意真的是「大炮一響,黃金萬兩」?

美式「軍事工業復合體」

此前早讀系列曾關注過防務巨頭們的「生存壓力」——包括行業凈利潤率不高(對比網際網路行業等頭部企業來說)、競標中的興衰成敗懸一線,以及目前的供應鏈、勞動力等老問題。

但同時,防務巨頭們也具有「鐵飯碗」特性。因此,不論防務行業的高管們如何聲淚俱下、哭窮訴苦,實際情況還是比其他一些行業更樂觀一些。

員工薪酬中位數和薪酬比例,是一個公司運營情況的重要表征。

從2022年的這份百強榜單可以看出,這些美國防務企業的收入依舊保持穩定的增長(在疫情背景下甚至可以說是逆勢上漲)。

根據其公開的員工薪酬中位數和薪酬比例數據(CEO與員工薪酬中位數的比值)可以發現,就業於「五巨頭」的員工普遍收入不錯。同時,從薪酬比例這一數據來看,洛馬是164倍,通用動力為254倍,這意味著其公司高管的年薪收入基本為2千萬美元左右。

波音公司旗下三家經營防務業務的工廠,曾有工人計劃在8月初舉行罷工。波音選擇了向工會「妥協」,花錢了事。波音的軍機生產也因此沒有受到罷工的影響。

不僅如此,防務企業作為為數不多的純粹的「美國製造」行業,其廠房、產品與工人僅僅是「冰山一角」,在海面之下,還牽連著每年數百萬的競選捐款、成百上千的「掮客」,即遊說者,形成了從產業、財團、到華爾街、白宮、五角大樓的利益共同體——美式「軍事工業復合體」。

直至今天,2022財年美國政府的1.5萬億美元預算,至少有一半都計劃用于軍事開支。也因此,美國社會上正有越來越多的聲音,反思和反對這種畸形的行業模態:

在疫情未消、經濟低迷、通貨膨脹、俄烏戰爭以及極端惡劣氣氣來襲等全球性問題並存的時代背景下,拜登政府還要繼續犧牲醫療、教育、社會福利等領域的發展,來繼續供養美式「軍事工業復合體」嗎?

美國軍費在政府全年預算中所占比例,這張圖直觀展示了「窮兵黷武」的意思。

歷史進程中的中歐企業

在2022年全球防務企業100強榜單中,中國的7家軍工企業繼續上榜,且全部位居榜單前20名。

與前年一樣,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依然位居全球第六,連續第四年保持中國軍工企業第一。

不過要強調的是,在這份榜單中,中國企業的營收、防務業務份額等數據並非來自中國企業的官方數據,而是來自英國的國際戰略研究所。

防務新聞網站這樣評價:榜單中7家中國軍工企業的業績連年增長,其根源在於中國軍隊的現代化需求和中國經濟實力的增長。

防務新聞網站在評析中國表示,7家上榜的中國企業在防務業務上的收入總計1170億美元,比來自北約國家(不包括美國)的公司的防務業務收入總和(1100億美元)更多一些,遠超過名單上其他亞太地區(不包括俄羅斯)公司的230億美元。

但是榜單上31個來自歐洲(包括土耳其,但不包括以色列和俄羅斯)的公司,其在防務業務上的收入總額則為約1200億美元,略多於中國企業之和。

歐洲地區的上榜企業中,排名前五的分別為第7名的英國BAE系統(260億美元)、第13名的義大利萊昂納多(140億美元)、第15名的空中客車(110億美元)、第16名的法國泰雷茲和第20名的法國達索。

其中,達索防務業務的收入實現了65%的爆髮式增長,分析稱這主要歸功於其「陣風」戰鬥機的交付,從2020財年的13架增加到了2021財年的25架。

另外,波蘭軍備集團、愛爾蘭的伊頓、土耳其的Roketsan、德國的代傲集團、挪威的Nammo和芬蘭的帕特利亞這幾家歐洲企業也在今年首度擠進了這份100強榜單(不過,這也是因為俄羅斯企業未參選而「讓」出的名額)。

對於榜單上中國和歐洲企業的這些變化,防務新聞網站的評價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它們正身處於各自的歷史進程之中」。

屬於俄羅斯的大勢

所謂的「歷史進程」,自然是包括俄烏局勢影響下的歐洲「漲軍費,再武裝」。

不過,由於裝備採購需要周期,如作為買方的歐洲國家需要立項審批、討論批覆、預算撥付,而賣方如美國也有走對外軍售的審批流程,所以說,要等兩、三年時間,才能在這份防務100強榜單上看到這一輪以歐洲為代表的擴軍浪潮對行業的影響。

俄烏衝突對行業的影響尚需時日來塵埃落定。

烏克蘭Ukroboronprom是一家綜合型防務企業,在今年的榜單中排名第89,防務業務收入約為7.55億美元,增長了16%。

不過,一些裝備需求和行業趨勢正日漸明朗。譬如,今年以來歐洲地區對飛彈防禦系統、預警系統、空空飛彈以及情報、監視和偵察(ISR)平台的採購需求趨於旺盛;也正催生波蘭、沙烏地阿拉伯(沙烏地阿拉伯軍事工業SAMI登上了此次榜單)等國家軍事工業的提升。

這些歐洲和歐洲周邊國家不斷加大對本國軍事工業的整合、併購與技術引進、本土生產,以提高裝備的自主化率,降低對外部產品的依賴,力爭在輕武器、裝甲力量、反坦克飛彈等基礎性裝備上實現自給自足。

東南亞地區是俄制武器裝備的傳統市場。但今年,先是印尼放棄了採購蘇-35戰鬥機,後有菲律賓取消了16架米-17直升機的採購合同。兩國訂單的取消顯然與美國的《通過制裁反擊美國對手法案》不無關係。

同樣,受到俄烏衝突和對俄制裁的影響,俄羅斯的主要防務企業都缺席了今年的100強榜單,但這並不影響外界對俄羅斯軍貿整體情況的評估。

一些分析稱,當前俄制裝備的戰場表現,疊加西方對俄羅斯制裁,這兩個因素對俄羅斯軍貿的影響將會在未來逐步顯現。特別是後者,會造成俄制武器潛在用戶在「孤立」氛圍中猶豫、退卻——即便是印度等俄式裝備的傳統用戶國,也可能因為俄制裝備上部分西方零部件的供應無法保障等因素,轉投其他選項。

總之,未來國際軍貿市場上俄羅斯份額的下降已是必然。

結合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的軍貿數據來看,一度占據著國際軍貿市場上20%份額的俄羅斯企業,近年來正遭遇著越來越多的挑戰,其市場正在被美、法、韓等對手搶去。

排版:藍風

策劃 | 文案: 鄭宇航

編審 | 監製:武晨、王蘭

看航空融媒體工作室出品

點擊卡片即可獲取全文

早讀 | 全球防務百強出爐,「優秀生」、「後進生」和「轉學生」是這樣產生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c8a3bee27fc8208e338e4647b12e887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