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宣傳教育,提高防範意識:看看誰最容易上當受騙

2023-11-13     商州公安

原標題:強化宣傳教育,提高防範意識:看看誰最容易上當受騙

信網絡詐騙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型違法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利用電信網絡技術手段,通過遠程、非接觸等方式,詐騙公私財物的行為。

目前,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電子信息技術的高速進步,刑事犯罪結構發生深刻變化,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呈現多發高發態勢,在刑事犯罪中的占比不斷攀高,詐騙手段不斷翻新,被騙損失不斷攀升,損害了人民群眾的財產安全,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破壞了經濟社會的誠信體系。

綜合近年來的典型案例,梳理出電信網絡詐騙最容易上當受騙的六類人群。

一是愛占小便宜、貪婪成性之人。此類人特質慾望強烈,自私自利,好財貪財,貪婪心理嚴重,相信「天上掉餡餅」,常因貪婪而失去理性。在騙子所設的騙局中,明顯有很多不合常理的事,只因貪財心切,便顧不上懷疑,反正「不要白不要」。騙子說什麼,他們就信什麼;騙子讓幹什麼,他們就幹什麼。

此類人容易中招的典型詐騙類型有:刷單返利類、虛假網絡投資理財類、充值(紅包)返利類詐騙等。

二是不勞而獲、妄圖一夜暴富之人。此類人三觀扭曲,夢想過高,慾望過大,有賭徒心理,沒有能力支撐自己的夢想,內心缺乏安全感。眼高手低,不切實際,好逸惡勞,只想不勞而獲,從未想過腳踏實地。總感覺上天會特別照顧他,感覺自己才是真正應該站在頂峰的那個人。

此類人容易中招的典型詐騙類型有:虛假網絡投資理財類、虛假中獎類、冒充軍警購物類、虛假貸款類、虛假提額套現類詐騙等。

三是自負自大、剛愎自用之人。詐騙犯罪分子最喜歡的一類人,就是自負的人。此類人有謎一般的認知自信,「我怎麼可能會上當?」認為自己不會笨到被騙。自以為是、固步自封,因自負而盲目自信,高估自己的能力,容易鑽牛角尖,不聽別人勸告,反而容易進圈套上當。

此類人容易中招的典型詐騙類型有:冒充領導類、冒充熟人類、虛假徵信類詐騙等。

四是盲目從眾、偏聽偏信之人。此類人獨立自主的人格不健全,缺乏批判性和思辨性思維,缺少自主思考和自主選擇的能力。隨波逐流,盲目跟風,人云亦云,總活在別人的眼光中。因缺乏批判性思維的能力,難以評估信息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容易被詐騙犯罪分子利用而上當被騙。

此類人容易中招的典型詐騙類型有:冒充電商物流客服類、虛假醫保類、虛假購物類、虛假服務類詐騙等。

五是涉世未深、社會經驗不足之人。知識不足,缺乏經驗,知識與經驗的多寡,直接影響著個體對真偽的辨別能力。一些在校學生或剛步入社會和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群,涉世不深,不諳世事,與社會接觸較少或者單一,缺乏看待有關事物的基本知識和相關法律素養,對一些人或事物缺乏應有的辨別能力,使詐騙犯罪分子有機可乘。

此類人容易中招的典型詐騙類型有:冒充公檢法類、PS圖片類、冒充公眾人物類、虛假醫保類、遊戲帳號(裝備、點卡)虛假交易(充值)類詐騙等。

六是法律意識淡薄、防範意識較差之人。防人之心不可無。詐騙犯罪分子的手段其實並不高明,有時甚至漏洞百出,但卻能屢屢得逞,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被害人法律意識淡薄、防範意識較差。一些群眾缺乏自我保護和安全防範意識,麻痹大意、疏於防範的心理給詐騙犯罪分子機會。

此類人容易中招的典型詐騙類型有:冒充公檢法類、網絡婚戀類、網絡交友類、虛假網絡投資理財類詐騙等。

從個體和心理學角度分析,貪利是被騙者最大的心理弱點。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分子之所以能屢屢得逞,正是利用了被害人的這種貪利心理。防範電信網絡詐騙除了要守好財,更要守好「心」,控制好自己的貪婪心、虛榮心、功利心等不良心理,不使其惡性膨脹,釀成惡果。在一定程度可以說,防範電信網絡詐騙最好的辦法不是技巧,而是心理。

從社會治理和懲治犯罪方面分析,反電信網絡詐騙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發展和安全,注重源頭治理、綜合治理。要堅持打防結合、防範為先,不斷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廣大群眾反詐意識和防騙能力。提高群眾防範意識是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的基礎性工作,是斬斷電信網絡詐騙的前提,是從源頭上徹底治理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的根本所在。只有群眾的防範意識提高了,才能從源頭上遏制和杜絕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的發生。

信息來源:商洛公安融媒體中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c84dad3a196ffbd341427d18c3bc60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