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下旬的印度熱浪翻騰,但印度民眾的熱情卻蓋過了熱帶的暑氣,因為印度迎來了獨立75周年的歷史時刻。
印度總理莫迪在獨立日當天來到舉行慶典的紅堡,他頭戴印有國旗配色的頭巾,發表演說:
「印度在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均已躋身世界大國行列,要利用未來的25年,在印度獨立100周年時將印度打造成已開發國家」。
莫迪出席慶典
在長達75分鐘的演講中,莫迪為印度人描繪了一幅盛世遠景。
莫迪的表態讓世界為之一驚,倒不是莫迪的「印度夢」大餅有多麼激動人心,而是引來了國際社會對其口若懸河的指摘。
離發達有點遠
評判已開發國家的標準有很多,以GDP為例,較公認的已開發國家門檻是人均GDP2萬美元。而印度在2021年該數據僅為0.22萬美元。
考慮到通脹等因素,25年後的這一門檻還會繼續升高。即便標準不變,印度也需要維持25年的10%的經濟高速增長,就目前的印度經濟走勢來看,這壓根不可能實現。
一人均就「完蛋」
印度看似有世界大國的潛質,14億量級的龐大人口規模,與中國相當。
甚至在上世紀80年代前,印度的經濟水平和發展狀況都略勝於中國。可印度卻沒能保住優勢,2021年,印度GDP規模僅為中國的18%。
2014年莫迪上台,他所在的印度人民黨推崇印度教至上,這標誌著印度教民族主義的崛起,莫迪在軍事、政治方面不斷出擊,十億多印度教徒的「大國夢」被莫迪點燃。
與此同時,印度的宗教、民族對立也變得更加尖銳。
法力無邊
一個「強壯」的印度、一個「矛盾」的印度,要成為世界大國,莫迪帶領的印度還有多少路要走?
1950年1月26日,新德里的國會大廈內。61歲的總理、國大黨領袖尼赫魯走到發言席前:
「1947年印巴分治,我們獲得了獨立,成為英國的自治領。從今天起《印度憲法》生效,印度共和國成立」。
印度國會
尼赫魯出身於印度的高級種姓,一個富裕婆羅門家庭,是印度精英階級的代表。種姓制度根植於印度教信仰中,給每個人劃定了「命數」。
富人將權勢代代相承,窮人則在困苦中不得解脫。
種姓制度
尼赫魯早年曾留學英國,後致力於印度獨立事業。在尼赫魯的視野中,印度曾是「大英帝國皇冠上最璀璨的寶石」,獨立後更要繼承英國在南亞及周邊地區的影響力。
在全場的歡呼中尼赫魯接著講道:
「以印度現在所處的位置,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要麼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國家,要麼銷聲匿跡」。
尼赫魯
共和國成立的消息傳遍了印度,古吉拉特邦的瓦德納加爾火車站前,一個售賣茶水的小商販還有更高興的事情。1950年不僅誕生了印度共和國,他的第三個兒子也來到人間。
在狹小的屋室內,他抱起兒子開心的笑起來:
「你的名字就叫納倫德爾·莫迪」。
莫迪來自一個低種姓家庭,雖然是印度教徒,但他並不是占人口多數的印度斯坦族,而是古吉拉特族,該民族占印度人口的4.7%。
古邦位於印度西部
獨立後的印度擁有約100個民族,最大的印度斯坦族占比約46%,而人口千萬的少數民族超過10個,國內缺乏占據主導性的民族。
印度被承認的官方語言達22種,地方性口語更是達到440餘種,除了80%的印度教徒,還有上億的穆斯林以及耆那、錫克、基督、佛教等眾多宗教。民族、宗教、種姓對立嚴重。
語言有點多
雖然有不小的民族和宗教矛盾,但印度獨立時繼承了6萬公里鐵路(同時期中國僅為2萬公里),工業體系初具規模,其中鋼鐵產量更是位居全球第六,印度還從英國手中獲得了一套運行有效的文官體系。
運力驚人的印度鐵路
尼赫魯認為憑藉這些家底,印度一定會在成為大國的道路上闊步前進。
上世紀50年代,美蘇冷戰日益激烈。尼赫魯一方面繼承了英國殖民者「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試圖充當南亞的「大家長」;另一方面他提出了介於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第三條道路,明確表示不希望捲入美蘇冷戰。
1955年,亞非29國在印尼萬隆召開會議。作為會議的發起者之一,尼赫魯在這場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會上發表演說:
「我們需要的是民族獨立,而不是殖民主義,我們選擇的是發展經濟,而不是在美蘇之間選邊站隊」。
萬隆會議
尼赫魯的表態即透露出對亞非反殖運動的支持,也揭示了印度試圖充當第三世界領袖的野心。
有了目標,尼赫魯開始行動了。1961年,尼赫魯與埃及、南斯拉夫、印尼、阿富汗5國領導人舉行會晤,決定成立「不結盟運動」,藉以將第三世界國家聯合起來,希望成為美蘇冷戰下的「第三極」。
不結盟運動成立當年,尼赫魯就給了印度人一次「大國體驗」。
1961年12月18日,1萬餘名印軍在重武器支援下向印度半島西海岸的果阿逼近。這座城市自1510年起便被葡萄牙占領,印度是從英國手中獨立的,而葡萄牙並不想慷慨的把果阿交給印度。
果阿
獨立後的印度看不上葡萄牙這種「過氣殖民帝國」,尼赫魯需要一場勝利來呼應自己的大國追求。
果阿的葡萄牙駐軍不足5000,距離葡萄牙本土遙遠難獲增援。印軍只用了26小時就擊潰了葡軍。
印軍占領果阿
雖然雙方傷亡總計不足百人,但卻是反殖民鬥爭的重大勝利。葡萄牙對此地長達451年的殖民被終結,新德里的報紙都在高呼「這是印度人最得意的時刻」,尼赫魯也自信滿滿的吹噓道:
「印軍已是一支非常強大的軍隊,我是深知內情才這麼說的……印度陸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大」。
尼赫魯與軍方
似乎是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尼赫魯對印軍的實力產生了錯誤的判斷。他頗為硬氣的向中國提出了領土要求,派遣軍隊入侵中國西藏。
只可惜印度這次選錯了對手,果阿戰爭結束僅僅10個月,印度就在中國軍隊的反擊下潰敗。
印度政府做了最壞的打算,首都新德里進行了政府部門疏散,一些政府官員逃離了首都,執政黨國大黨的老議員戴夫就是其中一員,他乘火車返回了位於老家古吉拉特。
被繳獲的印軍物資
戴夫在古吉拉特邦的辦公室臨近一個小鎮的火車站,莫迪家離戴夫的辦公室不遠,已經12歲的莫迪開始給戴夫家打雜。看著面色凝重的戴夫,莫迪忍不住的問了一句:
「先生,究竟是什麼事情讓您苦惱」。
戴夫自言自語地回答道:
「戰敗給尼赫魯造成了沉重的打擊,他垮了,沮喪不堪,因為他耗盡一生精力建立起來的大國虛像被戰爭打得無影無蹤」。
戴夫看了看莫迪接著說道:
「你的父親靠在火車站擺茶水攤養活你們6個孩子,這些事情你不會懂得」。
早在8歲那年(1958年),莫迪就加入了國民志願服務團(英文縮寫「RSS」)的少年組織——紗卡團。
兒時的莫迪
RSS成立於1925年,鼓吹印度教民族主義,極力宣揚印度教在印度的支配地位。印度獨立後,RSS的影響力進一步膨脹,特別受到貧苦中下層印度教徒的歡迎,形成了一股強大政治勢力。
少年時的莫迪一會兒給國大黨議員打雜,一會給RSS跑腿,壓根談不上有什麼政治信仰。但莫迪的宗教信仰十分堅定,特別是RSS宣傳的清心寡欲的宗教思想被莫迪全盤接受。
訓練中的RSS
1967年,父親為17歲的莫迪物色了一位15歲的新娘,這個年紀結婚在當時的印度十分正常。勵志獻身宗教的莫迪不甘被婚姻玷污,更不希望像父親那樣擺一輩子茶水攤。
激烈爭吵過後,莫迪選擇離家出走。而莫迪的妻子賈蘇達本從此開啟了守活寡的生活。
歲月過往,夫妻二人有名無實
在莫迪的傳記中,這段經歷被美化成「宗教修行」。莫迪雖然用2年時間走遍北印度,過程卻異常艱辛。說好聽點就如同化緣的唐僧,實際上就是一路要飯,這一點與有乞丐經歷的朱元璋倒是有幾分相似。
雖然沒能讀萬卷書,莫迪仍靠行萬里路豐富了閱歷。他遍嘗冷暖,內心變得堅毅。曾為他提供庇護的印度教寺廟,讓他進一步堅定了宗教信仰。
莫迪曾到達喜馬拉雅山下
1970年,衣衫襤褸的莫迪返回家鄉,短暫與母親相見後,他前往鎮上找到RSS在當地的領導者薩希卜,希望能再次加入RSS。
薩希卜接納了莫迪,莫迪的人生開始了新的一頁。而在邊境戰爭中被按在地上摩擦的印度經過幾年休養,在尼赫魯之女英迪拉·甘地的領導下逐漸恢復了元氣,印度的「大國夢」又開始作祟了。
英迪拉與尼赫魯
1947年印巴分治後,印度教徒為主的印度和穆斯林為主的巴基斯坦變得水火不容。英國人規定英屬印度內的土邦可自行決定前路,克什米爾土邦大君信奉印度教,但土邦的大多數民眾是穆斯林。
獨立伊始,印巴就圍繞克什米爾大打出手,兩國就此成為世仇。
1971年,印度入侵東巴基斯坦,協助其建立孟加拉國,一舉肢解了巴基斯坦。
克什米爾
此時的莫迪和薩希卜居住在一起,但他還是一個雜工。每天負責給薩希卜一家取牛奶、洗衣、煮飯。
看著印巴戰爭勝利的消息,莫迪也是一陣興奮。但他不理解印度會在之前的戰爭中敗給山那邊的鄰居。
他詢問薩希卜:
「中印兩國在同一時間贏得民族解放,但印度無論是GDP總量、鐵路里程、工業產值都優於中國。中國同時遭受美蘇的戰略壓力,而印度在美蘇之間左右逢源,可為什麼總感覺印度比中國稍遜一籌呢」。
薩希卜告訴莫迪:
「安下心來,相信印度,我們是天生的大國」。
莫迪的付出贏得了回報,薩希卜利用關係將莫迪送入德里大學攻讀歷史和梵文。
德里大學
成為「文化人」之後,莫迪被任命負責RSS在古吉拉特的宣傳和會議組織工作。這豐富了莫迪的人脈,也鍛鍊了他左右逢源的能力。
1974年5月18日,這一天是佛誕日。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中突然傳來了裂地巨響,在英迪拉的命令下,一顆當量1.2萬噸的小型核裝置成功起爆。
印度鐵娘子
看著手中的報紙,莫迪興奮不已。雖然當量不大,但印度正在向核武國邁進。身旁一些識字不多的RSS成員圍攏過來,他們你一言我一語的問著莫迪:
「是我們的原子彈成功爆炸了嗎?」
莫迪嘴角揚起微笑,他說道:
「不,這是佛陀的微笑,從今天起,印度要找回失去的大國身份」。
核爆後第二年,印度出兵鄰國錫金,以「公投」的方式吞併了這個小國。
錫金亡國
除了核武器,印度把航天工業看做大國的標誌。從1963年開始火箭研究後,1980年7月,印度用自製的運載火箭從本國發射場發射衛星成功,成為全球第6個具有獨立衛星發射能力的國家。
印度火箭發射
當然,無論是肢解巴基斯坦還是核爆試驗,都是由英迪拉率領的國大黨政府組織的。但英迪拉的經濟政策並不成功,70年代的印度通脹率不斷攀升。
莫迪作為反對者之一,不斷變換形象幫助RSS去聯絡其他反對派,他一會化妝成僧侶,一會變成小販,讓一眾反對派大佬認識了自己。
國大黨畢竟是印度政壇的老牌政黨,反對派聲勢浩大卻難以形成合力。1980年,一部分RSS成員組建了印度人民黨(簡稱「印人黨」)。
1984年,由於錯誤的民族政策,英迪拉被怨恨自己的錫克族衛兵刺殺。面對印度政壇洗牌的機會,莫迪受RSS指派在1985年加入印人黨,開啟了政治生涯。
英迪拉遇刺
80年代,那個曾被印度忌憚的鄰居開始了經濟改革。從50年代末起,隨著中國工業體系的初步建立,中印雙方的GDP總量就交替領先。直到1988年,中國的GDP總量才穩固超過印度,但中國人均GDP超越印度要等到1993年。
同樣在1988年,莫迪被任命為印人黨古吉拉特邦分支的秘書長,成為印度政壇的一顆新星。
印人黨旗幟
進入90年代,隨著冷戰的結束,全球體系進入新階段。國大黨如同一個老朽的趕車人,越來越難以駕馭印度這架拼接馬車。印人黨開始攻城略地,掌握了越來越多的地方議會。
例如1995年,印人黨就拿下了莫迪的老家古吉拉特邦的政權。而隨著印人黨實力的增長,莫迪在1995年被調往首都新德里,出任印人黨全國秘書長。
1998年,印人黨在瓦傑帕伊的領導下一舉拿下了三分之二的議會席位,成為執政黨。此時的莫迪已成為印人黨總書記,是印度政壇的重量級人物。
瓦傑帕伊
1998年5月11至13日,距離印巴邊境100公里的博克蘭連續傳來巨響。消息送到總理府時,莫迪正端坐在瓦傑帕伊的對面。
「我要向全世界宣布,印度的5次地下核試驗基本成功,這將鼓舞全體印度人」。
莫迪將手架在鼻樑上,他回答道:
「核武器是世界大國的標誌之一,還要讓全世界知道,忽視印度的聲音將是一個致命錯誤」。
印人黨政府組織的核爆讓整個印度陷入癲狂,仿佛此時的印度已能夠和聯合國五常平起平坐。
可攜帶核彈頭的印度飛彈
到21世紀初,印度的航天工業也取得長足進步,火箭成功率與運載能力都在提升,成功發射了數十顆用於國防、減災的衛星。而先行一步的中國此時的正在大力發展經濟,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
如果說尼赫魯帶領印度邁出「建設大國」的第一步,那麼從英迪拉到瓦傑帕伊,印度努力成為世界的重要一極,這是印度大國夢的「第二步」。而印度大國夢的第三步,將在莫迪的領導下邁出。
老仙出馬
2001年,莫迪受命返回古吉拉特,靠他的威望領導印人黨在當地的選舉。當年10月,莫迪當選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成為印度「封疆大吏」中的一員。
莫迪沒想到,上任不足半年,一場巨大的危機就出現了。
2002年2月27日,古吉拉特邦的戈德拉火車站人聲喧囂。載運著1700名印度教徒的薩博馬蒂號列車停靠在站台上。
車上的印度教徒突然對站台上的穆斯林發出了咒罵,一名穆斯林商販則將一個燃燒物扔進車廂。火勢迅速蔓延,59名印度教徒命喪火海。
人潮擁擠的火車站
此事點燃了古吉拉特邦的宗教衝突,印度教徒在邦內對穆斯林展開了血腥的報復。消息傳到莫迪耳中,莫迪立即召開全邦安全會議。但莫迪所做的卻不是制止宗教衝突,他在會上對警察說道:
「印度教徒在發泄自己的不滿,你們不要阻攔他們」。
在莫迪的縱容下,穆斯林婦女遭到強姦,男性穆斯林則被當街撲殺。哪怕數據經過遮蓋,印度政府仍宣布超過2000名穆斯林遇害。
騷亂的局勢
莫迪是古吉拉特的「兒子」,更是這裡的「家長」。慘案招致國際社會的批評,哪怕是標榜印度教民族主義的印人黨都認為莫迪做的太過了。總理瓦傑帕伊公開表示:
「莫迪的作為極不恰當,他必須辭職」。
印人黨在果阿召開高層會議,商討對莫迪的處置。莫迪親自出席並發表了激昂的演說:
「印度教是印度的核心,我可以辭職,但我絕不容許印度教徒的利益受到一丁點的侵犯」。
恆河邊的印度教徒
可能是對印度教的情感過於真摯,與會的印人黨高層被感動了,一場對莫迪的處理大會變成了聲援大會,莫迪保住了自己的位子。
消弭衝突後,莫迪出台了古吉拉特邦發展規劃,著重發展供水、電力、教育、扶貧。
到2014年莫迪卸任首席部長時,古吉拉特邦的發電量從0.86億兆瓦提升到2.4億兆瓦;邦政府總計下發扶貧資金16.3億美元,惠及人口850萬;人口識字率從61%上升到79%。
隨著歐美汽車企業及印度本地藥企紛紛在古吉拉特開廠,當地到2014年提供了全印16%的工業產值和22%的出口量,古吉拉特也被譽為「印度的廣東」。
古吉拉特產業分布
在莫迪主政古邦的這些年,國大黨在2004年捲土重來,曼莫漢·辛格取代瓦傑帕伊成為印度總理。金融家出身的辛格曾在1991年至1996年的國大黨內閣中出任財長。他指導印度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並在1995年促成印度加入WTO。
1996年瓦傑帕伊上任時,印度GDP為0.39萬億美元。到2014年辛格離任時,印度GDP達2.04萬億美元。GDP規模從全球15位躍升到第10位。
辛格
印度始終把鄰居中國作為主要競爭對手,雖然印度的經濟保持了高速增長,但中國的經濟增速更快。
1990年,印度GDP規模為同時期中國的90%,到2000年下降到40%,2010年更是下降到25%。應當說,辛格領導下的印度發展了,但相對於鄰居來說,數據並不亮眼。
2014年,莫迪在「古吉拉特經濟奇蹟」的光環下,帶領印人黨參選。與之對陣的,是尼赫魯家族的第四代傳人拉胡爾。
多年修煉,老仙莫迪對陣新秀拉胡爾,印人黨席捲543個議席中的334個,莫迪終於成為總理府的主人。
中印經濟對比
上任伊始,莫迪就在2014年9月出訪美國。在紐約的一場演講中,莫迪自信的表示:
「印度應該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這是一個大國的應盡的義務」。
為了向外界展示更強的姿態,莫迪決定先從內政抓起,著手增加印度中央政府集權。很快,莫迪就甩出了自己的三板斧。
莫迪在紐約
2016年11月8日晚8點,莫迪出現在印度千家萬戶的電視螢幕中。民眾不知道,莫迪接下來的話將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影響。
莫迪講到:
「從11月9日起,政府將徹底廢除500和2000盧比的大額紙幣流通,這將有利於打擊腐敗和洗錢,民眾可以在12月30日前到銀行兌換新鈔」。
雖然印度的信息產業發達,但印度的線上支付卻十分落後。截至莫迪發布廢鈔令,印度90%的交易仍用紙幣支付。
由於廢除的紙鈔流通量巨大,而兌換時間只有50天,印度全國的各大銀行前排起了長隊,民眾生怕錯過兌換期,自己手裡的鈔票變成廢紙。
排隊的民眾
擠兌風潮蔓延全國,印度政府下令每人每周只能從帳戶支取2.5萬盧比(約2100元人民幣),這進一步引發了人們的不滿。
雖然民眾不滿,但莫迪的紙鈔改革取得了成效。改革前的2015年,印度地下經濟規模和逃稅總額超過GDP的30%。
廢鈔令一出,窮人富人都要把錢拿出來兌換,讓政府掌握了更多的資金情況,有利於增加稅收。結合此前推行的稅制改革,莫迪政府的錢袋子鼓了起來。
抗議廢鈔令
莫迪更喜歡內外兼修,除了內部改革,莫迪還在外交上四面出擊。
2017年,一分外交簡報被送上莫迪的案頭。中國在5月14至15日舉辦「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的消息被放在了第一位。全球主流媒體大都評論「印度是唯一缺席的沿線大國」。
莫迪放下簡報對幕僚說道:
「這不是印度需要的,南亞是印度的南亞,我們要確保在本地區的絕對影響力,而不是去參加外國制定規則的遊戲」。
一帶一路
莫迪確實是這麼做的,他不斷強化印度對南亞各國(除巴基斯坦)的影響力,時不時拿出貿易禁運、軍事威脅來恐嚇周邊小國。
不丹妥妥的成為印度的保護國,尼泊爾也因為與中國的合作項目,三番兩次的被印度貿易禁運(尼泊爾85%的進口物資來自印度)。
在坐穩南亞頭把交椅的同時,印度還加強與在印度洋的布局,制定東進戰略,企圖把腳伸進南海。
莫迪的種種行為都透露出他對中國的看法,即將中國看做主要的競爭對手。
印度海軍
執政8年來,莫迪帶領印度GDP邁進3萬億美元。通過一系列改革,中央政府的權利得到加強。在「印度製造」的口號下,印度工業水平有所進步,大量軍購更是擴充了印軍實力。
2022年,印度迎來獨立75周年的大慶。莫迪號召年輕人「利用未來25年,努力把印度建設成已開發國家」。
細細看來,印度擁有龐大的人口基數,其中不乏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全球第一的耕地面積、較成體系的工業、強大的軍事力量、龐大的英語人口(約1.3億人以英語為日常用語),這都是印度成為大國的砝碼。
畸形發展的IT產業
但人才大量移民、土地利用率低下、工業水準較差、軍隊貪腐成風,這都阻礙著印度變強。
餅畫得雖然大,但印度距離已開發國家的差距屬實不小。首先,印度難以在未來25年一直維持7%以上的經濟增長,民族、宗教矛盾依舊,且在莫迪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政策下對立愈發尖銳。
反對農改、反對軍改,印度的抗議活動猶如家常便飯
電力供應不足、基礎設施落後、人口受教育水平低、婦女地位低、人均糧食產量不足無不制約著印度前進的腳步。
中國用2年的時間實現了GDP從2萬億到3萬億美元,印度則耗費了7年。一方面標榜自己經濟增速高於中國,另一方面印度與中國的經濟差距越拉越大。截至2021年,印度GDP規模僅為中國的18%。
「25年內成為已開發國家」更像是一個大餅,給貧苦的印度大眾注入一支強心劑。莫迪的印度夢更像是可望不可及的幻象,讓印度人魂牽夢繞,卻始終觸碰不到。
道阻且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