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彪,開會途中離奇失蹤,國家搜尋29年至今無下落

2024-01-12     歷史兩張臉

原標題: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彪,開會途中離奇失蹤,國家搜尋29年至今無下落

晨曦照耀著天地,世間格外的美好,但還是無法避免留下遺憾。

諸位在生活中經常聽到過類似的話題,比如人生為什麼會有遺憾?如何才能從遺憾的痛苦中解脫?人類的悲傷是怎麼一回事?面對遺憾我們又該持什麼樣的態度等等。

這種滋味每個人都深有體會,或是刀尖行走、或是捶胸頓足,奈何結果終究是無法改變。

有人說這歸於意外使然,因為世間不確定因素太多太多,再多的假定並不能直接成功。

沒有人會害怕失敗,大不了重頭再來,就怕你留下遺憾,想付出想努力根本沒有機會,每天嘴裡反覆念叨那句話:早知道……我就感覺……如果能回到……一切都為時已晚。

如何解脫取決於你如何看待後悔,心態、境界、精神等等都是左右因素,時常為之惋惜只會陷入痛苦的深淵,比如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彪失蹤一事。

這樣的結果無法讓人接受,不過歸根結底還是要探究真相,國家先後派出力量進行尋找,至今都已經過了29年之久,結果仍然是那般遺憾,他到底去了哪?有什麼細節值得注意?

離奇失蹤

陳彪出生於北京,父親是高級知識分子,優秀的基因自然成了意料之中。

小學、初中、高中,陳彪身上最多的標籤就是「別人家孩子」,只要考試從來都是名列前茅,有心眼兒的同學在學業階段就同他打好關係,萬一飛黃騰達了自己也能跟著沾點光。

鄧稼先、楊振寧、李政道均畢業於此,他能考入到這所院校,可想而知能力有多麼出色?

本以為陳彪的求學之路會很順利,不過選擇的專業都非個人所向,直到後來重新考入到金陵大學時,自己才正式開啟了如掛般的人生,為接下來的天文學之路打下堅實基礎。

畢業後陳彪先留於三尺講台,多年教書生涯讓他有了充足積累,沒過多久便被調入研究院。

榮譽絕非人生終點,陳彪繼續挑起重任,帶領團隊持續攻克研究議題。

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自己的身影,面對國家太陽物理研究導論的空白,陳彪再次帶隊進行探索,在崗位上用熱血揮灑著汗水,最終設計出了新中國第一台太陽成像攝譜系統。

這打破了西方對華夏的定義,陳彪院士依然埋頭苦幹,想要在生前完成相關框架的構建。

許多院校經常會邀請他出席學術會議,南京大學正是其中的一員,雙方約定為1993年11月10日,但陳彪院士未能按時抵達會場,直到電話打給其家人後,才知曉他早上六點半已出門。

三種猜測

出於最壞的考慮,院校第一時間報警並組織力量尋找。

按陳彪居住地到院校的距離估算,花費最多不超過半個小時,來來回回走了好幾次,始終是沒能看到它的任何身影,70多歲的年紀應該不會走得太遠,經商議決定擴大相關搜救範圍。

可能有人會好奇,難道街上就沒有目擊者?這也是最令人好奇的細節,工作人員走訪了範圍內所有的住戶商戶以及可能出現的人,反正失蹤當天街上無人看到過陳彪院士。

內心再怎麼詫異,現實擺在面前還是不得不去相信,好好的大活人,難道就這樣人間蒸發?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國家從未放棄過對他的尋找,至今已經持續了29年的時間,依舊是沒能得到任何線索,陳彪到底去了哪?是否該以遺憾畫終?江湖上開始流傳起了三種猜測。

第二是陳彪院士遭遇不測,作為天文學領域的泰斗人物,有心人早已盯上了他的身影,故而提前在可能出現的路段進行「布置」,結果也正是諸位所看到的那般——杳無音訊;

第三是陳彪院士秘密離開,作為行業的頂尖人才,國家自然是格外器重。

在提高國內科技水平的同時,不留給有心人任何的機會,進而派人將其秘密接走,如今這麼多年過去了,很可能他早已善終,每個人都希望如此,因為這是最令人寬慰的答案;

我們要記得他的名字,我們要記得他在天文學的貢獻,我們要記得他多年紮根行業的身影,與此同時,在尋找真相的路上永遠不會停止,陳彪院士所留下的精神也將永遠鞭策著後人。

笑侃人世間

世間意外從來不曾有過定論,不遺忘就是對他最大的肯定。

新時代的當下,類似的事情自然不會再次發生,因為我們有祖國的庇護,電子設備早已布滿了大街小巷,唯一需要的就是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這樣的人生又何嘗不是種享受?

科學如水無孔不入,科學如九天高深莫測,正是有了像陳彪院士的科學家們,我們的祖國才會更加強大,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幸福,請向這群「先行者們」致以心底那份崇高的敬意。

感謝您的閱讀,喜歡別忘了留個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c7eb4dba2880672bdcc0e5f981b11b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