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道」到底算不算一級行政區劃?

2023-12-07     一畫書畫

原標題:清朝的「道」到底算不算一級行政區劃?

在談論「道」是否算作一級行政區劃時,我們指的是這種民事行政道台,也就是巡抈道。回溯清初「道」的起源,與巡撫有很多相似之處,一開始都是被派遣的官員,隨後道員逐漸成為實質官員,道也因此成為介於省和府之間的一級行政區劃。清代的地方行政官員中,總督和巡撫是封疆大吏,位高權重,是地方實權派的代表。州縣官則是「父母官」,直接面對百姓,雖然品級較低,但卻具有非同尋常的重要性和影響力。這兩個層級的官員是國家管理地方事務的兩個重要支柱,在歷史演變中變化不大,權責相對清晰。其他官職如尚書、布政使、知府等,雖然重要性不及前兩類,但在職能劃分上仍然明確。在清代,除了省以下,府以上,還存在「道」,而道的長官稱為「道台」,是正四品官員,位次低於省內的布政使和按察使(一般為從二品和正三品),高於知府(一般為從四品)。那麼,清代的道究竟算不算一級行政區劃呢?道台又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呢?我們將對此進行詳細解析。

清代的道大致可以分為三類。首先是為省政府承擔特殊職責的「專業道」,比如糧儲道、河務道、鹽務道等。這些道可以被視為省政府的分支機構,負責管理某個方面的事務。例如,糧儲道以糧食或以銀折糧為省政府徵收賦稅。值得注意的是,清代並非每個省都設有糧儲道,而是僅設在糧食產量相對富裕的省份。其中,江蘇省設有2個,山東、浙江、湖北、湖南、廣東各設有一個(晚清取消了山東糧道,同時新設了一個福建糧道)。鹽法道則全國僅有9個,個別省份設有從三品的鹽運使,比如位於天津的直隸長蘆鹽運使。至於河務道,全國僅有兩個,一個是直隸的永定河道,另一個設在山東的運河道。

第二類是具有特殊職能的行政道台,例如茶馬道、水利道、驛傳道、提學道、兵備道,以及晚清時期開放國門後的海關道。這些道大多數由巡道兼任,一般的巡道都兼任兵備道,因為清朝設立道的初衷,除了民事職能(監督地方事務、評價下級官員)外,還包括軍事職能(壓制親明分子和地方叛亂)。在這些道中,只有天津海關道擁有獨立的衙門。

第三類是最重要、也最為普遍的一種,即分守道和分巡道,也可稱為民事行政道台。省布政使(也稱藩司)派出的稱為守道,按察使(也稱臬司)派出的則被稱為巡道。到了晚清時期,守道和巡道的區分已經失去實際意義,因為它們基本上承擔相同的職責。然而,1899年的《大清會典》仍然沿用這一區分,當時全國共有20個守道和72個巡道,還有一個既不屬於守道也不屬於巡道的天津海關道。

大家在討論「道」是否算作一級行政區劃時,實際上是指這種民事行政道台,即巡守道。考察清初「道」的起源,它與巡撫有許多相似之處,最初都是被派遣的官員。隨後,道員逐漸演變成為實質官員,道也因此成為介於省和府之間的一級行政區劃。道員的設立起源於明代,省內的布政使派遣分守道,按察使派遣分巡道。最初,這些道的長官都帶有參政、參議、副使、僉使等原銜,但到了乾隆十八年(1753),這些原銜被取消,專稱分守道或分巡道,並將道員制定為實質官員。這時的道,也正式成為省以下、府以上的一級地方行政區劃。當然,在某些情況下,道與府存在著職能重疊的問題,例如江蘇的江寧道台(駐南京)和徐州道台(駐宿遷)。這兩個道台下轄各自的府,江寧道台下轄江寧知府,徐州道台下轄徐州知府,這兩位知府分別管理7個知縣。這種結構也反映了道台的主要職責是監督「官」,而不是直接參與地方民事管理,因此道台也被稱為「監司」或「觀察」。

清代最具權勢的道台之一是上海道台,又稱蘇松太道。在19世紀後期,上海道台被廣泛認為是直省督撫以下東南地區最為重要的職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c7cc8a677d793456842ec2045fd2aa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