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AI領軍人物湯曉鷗的一生:拒絕狼性文化,憑靠譜建起「人才黑洞」

2023-12-16     時代財經

原標題:傳奇AI領軍人物湯曉鷗的一生:拒絕狼性文化,憑靠譜建起「人才黑洞」

圖源:pixabay

12月16日消息,中國人工智慧領域的傑出人物、商湯科技創始人湯曉鷗已於前一日不幸離世。

「我們懷著無比沉重的心情,向大家宣布一則令人悲痛的消息:我們敬愛的創始人、人工智慧科學家、浦江實驗室主任、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湯曉鷗因病救治無效,於2023年12月15日23時45分,永遠離開了我們。」16日傍晚17時許,商湯科技在官微發布訃告。

湯曉鷗身上有著諸多耀眼的標籤。包括他於2009年榮獲CVPR最佳論文獎,成為亞洲地區有史以來首位獲得該獎項的研究者。這一成就在計算機視覺領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讚譽。

此外,湯曉鷗還曾擔任國際期刊《計算機視覺國際期刊》(IJCV)的主編,以及國際計算機視覺大會的主席。這些角色不僅顯示了他在學術研究方面的深厚造詣,也彰顯了他在推動學科發展和國際交流方面的卓越貢獻。

在國內,湯曉鷗不僅是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副院長,還擔任上海人工智慧創新中心的負責人。他所承擔的重要職責和領導角色,使他成為中國人工智慧領域的傑出代表之一。

而他另一為公眾知曉的成就,是創辦了享有「AI四小龍之首」美譽的商湯科技。

2021年12月30日,被譽為「AI第一股」的商湯科技正式登陸港股,首日開盤後,股價漲幅超過22%。截至當天收盤,商湯的股價上漲7.27%,收於4.13港元/股。以此計算,手握21.73%股權、商湯第一大股東湯曉鷗教授,身家超過300億港元。

圖畫書里「長」出學術大牛

湯曉鷗曾對《南方都市報》表示,自己很小就對圖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看了大量的圖畫書,這也許是他以後從事計算機視覺研究的萌芽。

1990年,湯曉鷗獲得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士學位。此後第二年,他前往美國深造,並在羅切斯特大學獲得碩士學位。隨後,他於1996年攻讀了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博士學位。在MIT的研究生階段,他曾加入海底機器人實驗室。

值得一提的是,該實驗室為發現海底沉船鐵達尼號做出了卓越貢獻。也正是在這個項目中,湯曉鷗對人工智慧的興趣開始萌芽,並逐漸成長。

博士畢業後,他回到中國,加入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系擔任教職,並且建立了被稱為「CV界黃埔軍校」的香港中文大學多媒體實驗室,同一時期,湯曉鷗還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工作了三年,專注於計算機視覺領域的研究。

一個天才身上最難得的特質可能是同時獲得一群天才的信任。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期間,實驗室吸引了一批AI行業的後起之秀,包括後來的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徐立和徐冰。

2014年初,湯曉鷗迎來了在行業內的首次聲名大噪。

經過團隊多年的刻苦研究和鑽研,其發布的GaussianFace人臉識別算法,在LFW資料庫上準確率達98.52%,超過Facebook發布的DeepFace算法(97.35%),創下全球首次超過人眼識別準確率、突破工業化應用紅線的記錄。

在科技與家庭間,找到創新起點

在科技和家庭之間找到獨特的交匯點,讓湯曉鷗成為中國人工智慧領域發展的先驅之一。

從2005年開始,湯曉鷗教授擔任微軟亞洲研究院(MSRA)視覺計算組的負責人,頻繁往返於北京和香港兩地。也正是因此,他與僅2歲的兒子湯之銘相處的時間相對較少,使他深感對兒子的陪伴不足,決定通過拍攝大量照片記錄下他們共度的每一刻。

隨著照片數量的積累達到成千上萬張,他面臨一個困擾的問題,即如何在海量照片中準確地找到那些令他難以忘懷的特殊瞬間。作為技術領域的專業人士,他的靈感來自於多年來投身的研究領域——通過計算機視覺技術尋求解決方案,對照片進行智能分類和管理。

於是,他與視覺計算組的同事一同著手研究一個名為「Photo Tagging」的課題,採用計算機視覺技術來對相冊進行分類整理。在當時,計算機視覺技術尚未成熟,湯曉鷗教授憑藉這個簡單而富有創意的願望,為中國的人臉識別技術開創了一個實際應用和商業化落地的新時代。

這成為湯曉鷗之後很多演講場合提到的創新起源,他的兒子也頻頻亮相Presentation。對此,湯曉鷗多次調侃,「我的演講都是從照片開始的,因為第一,這是我兒子,第二,他長得漂亮。」

經歷了2014年的一戰成名後,2014年10月,商湯科技正式成立,起初的創業團隊來自於香港中文大學多媒體實驗室。

值得一提的是,湯曉鷗的個人影響力很快就吸引了一批頭部資本的入局,其背後站著一個豪華的投資天團,包括IDG、軟銀、高通、老虎基金、阿里巴巴等等。

儘管個人身份中多了企業家的標籤,但湯曉鷗一直保留著學術派的純粹。溫和是大多數人對湯曉鷗的普遍印象,他身上沒有壓迫、咄咄逼人的氣質。於是,湯曉鷗的個人特質影響了商湯的企業文化。

與很多大公司提倡的「狼性文化」不同,他一直強調商湯是提倡愛和同理心的「黑羊」文化公司,去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甚至是別人想不到的事情。

2021年商湯科技在香港上市,在之後的兩年,以商湯為代表的中國「AI四小龍」命運起起伏伏,經歷了行業退潮的至暗時刻,又迎來了大模型時代的曙光。

「離AI越遠的人越喜歡危言聳聽」

回望2023年,湯曉鷗依然活躍在業界一線,7月,他出席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談到在大模型浪潮中,中國學者正在貢獻很多原創力量。

彼時,湯曉鷗的弟子們正在AI浪潮下叱詫風雲,王曉剛、何凱明、林達華為深度學習培育出了一棵大樹。王曉剛現任商湯科技首席科學家;何愷明曾任Facebook AI Research(FAIR)研究科學家,在2023年7月宣布加入麻省理工學院;林達華現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

在身邊的人看來,湯曉鷗是被人工智慧事業耽誤的脫口秀演員,任何有關AI前沿科技的演講,他總能以清新脫俗的語言講懂技術,還能給觀眾帶來歡樂。

他認為,原創的AI技術需要三個核心要素,分別是好的創新環境,尊重人才,學術的充分交流。

「湯老師的靠譜帶來了人才黑洞」,曾有人這樣評價湯曉鷗對人才的吸引力。在現實工作中,湯曉鷗也長期踐行著這一套理論。

根據公司的招股說明書,截至2021年6月底,企業的科研人員超過3600人,占公司總人數的三分之二以上,這反映了企業在技術創新和人才吸引方面的卓越表現。據了解,公司還保持著每過一段時間,核心員工一起閱讀學術論文的習慣。

談到做AI研究,湯曉鷗認為這一行業第一線很苦,深度學習之前都沒做出任何東西,所以他招生時一直把一句話掛在嘴邊,「來這個行業,我保證你一輩子都有工作,因為我們這東西是做不出來的。」

在最後一次公開演講上,湯曉鷗進行了一次頗為感性的發言,「我不是在最好的時光遇見了你們,而是遇見了你們,我才有了這段最好的時光。」這也成了他對後輩們最後的真誠祝福。

或許值得慶幸的是,湯曉鷗數十年帶領團隊對AI技術的追逐精神,永遠留存了下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c7acc2834adbb4bac818192f7333e40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