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問馬季先生,怎麼老長時間不見你了?大師回答說,去膠東巡迴演出去了,順便採風。
馬季先生的回答讓我有點意外,巡迴演出倒也罷了,相聲演員還採風?以前覺得相聲演員在單位里編段子排練就是了,現在才知道也需要到社會和生活實際中提煉素材。而且馬季先生還說,即便是反覆排練好的段子,感覺不到位時還得再去體驗生活。
回到相聲的現實中來吧。我聽過郭德綱的好多相聲,網上的哈,不花錢的,覺得他說得「收放自如」,于謙捧得也趕趟熨帖,整個段子像炸醬麵一樣有股子韌勁,有嚼頭,有味道,但時間長了,卻又覺得相聲素材有必要「開疆拓土」,不應僅僅盯住于謙的家人家事和家世,也不應該拘泥於「窮人乍富後的做派」,這些東西太油膩,——天天燒刀子胃粘膜受不了,頓頓豬肉燉粉條還高血脂呢[大笑]。中國歷史有足夠的養分供你汲取,光一個唐朝,有多少耳熟能詳的故事啊,隨便哪一個都能入相聲「食材」,偶爾提及一兩句也能算相聲的「料酒」呢,上下五千年,縱橫九百六十萬,怎麼就非得囿於眼前那點事呢?劉寶瑞先生的很多很多作品題材都取自古代的,我們中學還學過《連升三級》呢。
還有請郭德綱再考慮一下「寓教於樂」的問題,因為它是所有文藝作品的最終目的,不管什麼時代,也不論什麼藝術形式,必須也最終落腳到這一點,道理很簡單,說書唱戲,警覺人心勸君行善!相聲的最重要手段是諷刺,實質就是「教」。「教」是因,「樂」是果。如果只強調「樂」就是不認「教」,就是常寶華先生說的「貧」,多少有點「醉死不認那壺酒錢」的意味[捂臉]。
聽侯寶林先生馬季先生的相聲,題材多樣,有現實,有歷史,有國家大事,也有家長里短,內容風格不同,都是精工細作,絲絲入扣,絕少大魚大肉,《三棒鼓》《關公戰秦瓊》頗有魯菜味道。衷心希望郭德綱相聲悄然去掉「沙粒魚刺」等東西,把燒刀子和豬肉燉粉條暫時擱一邊,把淮揚菜做法借鑑過來,該切絲的切絲,該燉湯燉湯,從從容容地烹制!你和觀眾共同品嘗,悠然回味,多好啊[玫瑰]。
相聲以外的事都是閒事!公式定理那是理工科的事,與你無關[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