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簡略語說起

2024-10-18     搜狐號政務

232.從簡略語說起

有朋友告訴我,《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2000年)第二條說:「本法所稱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範漢字」,如果將「國家通用語言」簡略為「國語」,我們便得到「國語是普通話」的判斷句。「國家通用語言」簡略為「國語」,當否?暫且不論;「國語是普通話」,有毛病嗎?沒毛病。

講一段概念史吧,「國語」和「普通話」兩個概念的歷史。1906年,《江蘇新字母》的制定者朱文熊提出了「普通話」之名,以指稱各省通行之語。與「普通話」同時或稍後,另有「國語」之稱流行。如,1910年底,議員江謙向資政院提出一個說帖,就學部奏報的《分年籌備立憲事宜清單》中所列「國語教育事項」,提出八點質問,其中包括「是否主張用合聲字母拼合國語以收統一之效」。在清代末年,「國語」和「普通話」,稱名雖異、所指則一,所以都被廣泛使用。民國時期,「國語統一運動」呼聲大倡(光復初期,台灣的國語運動也推展得有聲有色),學界著作有《國語學草創》《國語學講義》等,官方機構則有國語統一籌備會、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等。與「國語」的使用率相近或稍遜,「普通話」也被廣泛使用。茲舉例說明和證明:1.魯迅《兩地書》:「校旁只有一店,店中人能說幾句『普通話』,但我懂不到一半」;2.魯迅《兩地書》:「今天本人來了,叫春來,也能說幾句普通話」;3.魯迅《我的種痘》:「她用了很流暢的普通話,勸我們鄉下逃出來的人們,應該趕快種牛痘」;4.陳萬里《泉州第一次遊記》:「護路軍隊多山東人、河南人,跟他們說普通話,居然稱老鄉」;5.張星烺《泉州訪古記》:「有江西僧某,能普通語」;6.張星烺《泉州訪古記》:「適有晉江人陳育才者,能普通語,來周旋吾輩」;7.張星烺《泉州訪古記》:「鄭先生能普通話,問其先人之事,慷慨而談,有其先人豪爽之風」;8.李時霖《台灣考察報告書》:「辜氏為日本貴族院議員,現年71歲,原籍福建同安,先世移居台灣,迄今已百餘年。辜氏操普通話甚純熟」;9.李時霖《台灣考察報告書》:「杜氏為台灣醫專教授,現任中央研究所技師,曾旅華多年,操普通話甚純熟」;10.台灣義勇隊《台灣先鋒》:「葉同志是台灣屏東人,回到祖國來只三、四年,而普通話卻說的很好」;11.台灣義勇隊《台灣先鋒》:「本隊每星期六均有一次講演比賽會,主要目的在使同志們練習普通話和增強對某問題之認識」。1949年迄於今日的情況是,大陸於1955年起以「普通話」作為全國共同語(全國通用語言)之名,台灣地區則仍然使用「國語」之稱。然而,究其實,「國語」就是「普通話」也,確實沒毛病。

現在談關於「台灣話」的問題。我們知道,中國漢語方言大致可以分為七種,閩南話是其中之一。閩南話里又有漳州腔閩南話、泉州腔閩南話、廈門腔閩南話和潮州腔閩南話之分,它們的簡略語分別是漳州話、泉州話、廈門話和潮州話,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是腔調的不同。我們聽漳州人、泉州人、廈門人和潮州人講閩南話,可以清晰地分辨其腔調的不同。台灣也是閩南話覆蓋的地區,我們聽台灣人講閩南話,也可以清晰地分辨其漳州腔、泉州腔、廈門腔和潮州腔的不同。然而,台灣人講的閩南話,完全不存在「台灣腔」,完全稱不上「台灣腔閩南話」。因而,「台灣話」根本不是「台灣腔閩南話」的簡略語,「台灣腔閩南語」並不存在。所以,台灣學者李敖大師說:「台灣話」根本不存在;台灣地區另一位大師級學者戴國煇則認為,「台灣話」不僅包括閩南話,還包括客家話和高山族的語言。「台語流行歌」流行於大陸,往往被改稱為「閩南話流行歌」。對此,有台灣朋友感到不解和不滿,甚至有人提問:「台語就是台語,把台語流行歌改稱為閩南話流行歌,有必要嗎?」我們可以用李敖的話,也可以用戴國煇教授的說法來回應:「把台語流行歌改稱為閩南話流行歌」,有必要,沒毛病。

作者簡介

汪毅夫先生,1950年3月出生,台灣台南人,歷任上山下鄉人員、郵遞員、學員、教員、研究員、公務員和退休人員。學術著作有《閩台區域社會研究》等18部,300餘萬字。

主播介紹

肖璞韜,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先生弟子,「京彩台灣」新媒體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汪毅夫先生著作《話說兩岸》播講者,文史功底深厚。曾參與改編單田芳紅色經典評書系列《賀龍傳奇》《少林將軍許世友》《九一九演義》,參與《單田芳自選集》十部系列評書的文字整理,獨立創作並播講的評書作品有《海魂國殤》《血色蒼穹》《鐵流河山》《飲馬天竺》《忠義沈煉》《榮華富貴》,並播講經典評書《三俠五義(權謀版)》《水滸傳》等。

欄目介紹

汪毅夫先生著作《聯結兩岸》,收錄了作者2020年至2022年陸續發表在中評社、中評網上的282篇文章,是繼其《話說兩岸》《顧盼兩岸》後的又一札記結集。

《聯結兩岸》延續作者一貫的「學術段子」寫作風格,在廈門大學陳支平教授看來,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史學術中「掌故札記」體例的最好傳承,並引用清代學者錢大昕之語評價:「讀之竊嘆其記誦之博,義例之精,論議之和平,識見之宏遠,洵儒者有體有用之學,可坐而言,可起而行者也」。

讓我們通過單田芳先生弟子肖璞韜的評書演繹,結合《聯結兩岸》的字裡行間,感悟海峽兩岸方方面面的聯結點:歷史的、文化的、社會的和政治的,進而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汪毅夫先生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北京單田芳藝術傳播有限責任公司

對本專欄的大力支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c5da7474369fb1363d92545b12cb5e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