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高校如何培養高素質中小學教師?「國優計劃」權威解讀來了!

2023-07-27     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高水平高校如何培養高素質中小學教師?「國優計劃」權威解讀來了!

強教必先強師。日前,教育部印發《教育部關於實施國家優秀中小學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以下簡稱「國優計劃」《意見》),組織以「雙一流」建設高校為代表的高水平大學舉辦教師教育。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30所「雙一流」建設高校被列入首批試點。

高水平高校的加入將如何影響教師教育?「國優計劃」將如何開展?記者就這些問題進行了採訪。

一起來看——

為何選擇「雙一流」建設高校?

為什麼要以「雙一流」建設高校為代表的高水平大學參與教師教育?

可以先看一組數據。目前,我國舉辦師範類專業的院校超過700所,教師教育院校數量眾多,師範生培養體量不小,但這尚且難與「高質量」劃等號。

差距主要體現在兩方面。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負責人表示:「一是教師教育院校辦學水平參差不齊,高水平院校占比不高;二是師範生培養的學科結構和培養層次有待優化,參與培養的高水平綜合大學、理工類大學極為有限。」這都限制了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

再看國家對於教育工作的部署。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進一步加強科學教育、工程教育,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為解決我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供人才支撐。

讓「雙一流」建設高校為代表的高水平大學舉辦教師教育,是建設教育強國的必然選擇,首批試點更是及時回應了國家戰略需求。該負責人介紹,首批試點重在加強基礎教育階段科學教育、工程教育相關學科教師培養,夯實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的基礎。支持優秀理工科應屆本科畢業生攻讀研究生,同時面向「雙一流」建設高校在讀理學、工學門類的研究生進行二次遴選,確保「國優計劃」研究生具備卓越的理工科專業素養,通過系統修習教師教育模塊課程、完成教育實踐,具備紮實的教育教學基本功。

以「雙一流」建設高校為代表的高水平大學舉辦教師教育意義深遠。

首先,「國優計劃」不會動搖師範院校為主體的教師培養,同時將帶來「鲶魚效應」。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謝維和表示:「『國優計劃』有助於推動師範院校在良性競爭的新格局、新生態中進一步明確師範立場、凸顯師範特色、優化師範實踐,進而為基礎教育培養一大批具有更高專業水平的教師。」

其次是「示範效應」。「這將帶動一大批高水平院校發揮學科優勢舉辦教師教育,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開拓高素質中小學教師培養的新賽道,推動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不斷健全、優化。」該負責人說。

新的培養模式是啥樣?

「國優計劃」是針對研究生階段的培養。不同於傳統師範生培養模式,其培養模式作了諸多創新。

第一,「國優計劃」培養高校通過自主培養或者與師範院校聯合培養的方式,為「國優計劃」研究生系統開設教師教育模塊課程,包括不少於18學分的教育學、心理學、中小學課程教學、科學技術史等內容,以及不少於8學分的教育實踐,全面落實高校教師與中小學教師共同指導教育實踐的「雙導師制」,強化師範生專業素養培養與教學基本功訓練。

第二,支持「國優計劃」培養高校為推免錄取的「國優計劃」研究生設計教師教育先修課程,通過線上線下等方式,指導學生從本科第4年開始學習。

第三,鼓勵高水平高校面向全體在讀學生普遍開設教師教育選修課程。「國優計劃」研究生本科階段選修教師教育課程所獲學分可計入「國優計劃」研究生培養相關模塊課程學分。

幾所試點高校已對培養方案進行規劃。

天津大學副校長鞏金龍告訴記者,近5年學校畢業研究生直接到中小學校任教已超過300人。接下來,學校要著眼於科學教師教育課程體系建設,以總體性視野規劃建設好26學分的教師教育模塊課程;要加強本研貫通培養,遴選配強「國優計劃」雙導師;要強化「師範性」與「學術性」有機融合導向,實施「專業知識+教育理論+科學研究+教育實踐」的綜合培養模式,從教師教育理念、模式、課程、管理、評價等多方面探索創新。

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軍透露,北京理工大學將著力培養卓越學科教師和卓越科學教師。卓越學科教師實施「數學+科學+教育」「物理+科學+教育」的培養模式,重構教育碩士培養方案,碩士學制2年,實行雙導師或導師組指導,由數學或物理學科專家、教育專家共同組成導師組協同指導。卓越科學教師實施「工科+實踐+教育」的培養模式,碩士學制3年,實行雙導師或導師組制,由工科專家和教育專家共同組成導師組協同指導。

值得關注的是,《意見》支持雙研究生學位授予,並就「從教激勵」作了詳細部署。「國優計劃」研究生不僅可以享受免國家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認定取得中小學教師資格改革政策,同時,政策支持優質中小學與他們簽訂「訂單」培養協議,各地將開闢從教服務「綠色通道」,高校和地方還將有計劃地幫助「國優計劃」研究生成長為基礎教育領軍人才和中小學校領導人員後備隊伍。

對於「國優計劃」錄取的推免生源推薦高校,教育部在下一年度安排研究生推免計劃中給予相應的獎勵名額。

這些利好政策將激發綜合性大學和學生參與積極性,形成招生、培養、就業的正向循環。

「國優計劃」如何凝聚培養合力?

「國優計劃」是對教師教育優質資源的一次大整合,既有綜合性大學內部多院系的協同,也涉及綜合大學、理工類大學與師範院校的「破壁」合作。如何落實?

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暨陶行知教師教育學院副院長操太聖表示,2019年南京大學就成立陶行知教師教育學院,統籌協調學校內各學院力量,積極探索綜合性大學舉辦高水平師範教育的「南大方案」:鼓勵各學院教師聚焦教育碩士培養,開展跨界學習活動;設立陶行知教育基金,鼓勵教師出版高水平教材;實施校內雙導師制度,明確師生定期交流要求;遴選一線名特優教師作為實踐導師,加強實踐能力培養;組織學生參加教學技能競賽,以賽促學。從2023年秋季開始,陶行知教師教育學院將聯合研究生院和本科生院共同推進「國優計劃」。

上海交通大學教育學院黨總支書記王琳媛認為,「國優計劃」要形成合力,首先需要地方政府、高校、實踐基地中學、教師發展機構等相關單位形成合力,推進「四位一體」協同育人機制,強化培養供需對接,整合職前職後教師教育資源,共建教育實踐基地,推動優質資源共享。其次,需進一步落實三導師制,依託綜合性大學學科優勢,藉助與示範性高中的深度合作,教育學院、學科學院、實踐基地三方形成合力,教育學導師、學科導師和實踐導師三導師團隊協同指導,進一步提升教育碩士人才培養質量。

此外,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負責人表示,教育部將協調有關部門將高校「國優計劃」學生從教情況作為相關資金分配因素,在經費安排上予以引導支持。

對於基礎教育而言,「國優計劃」將是一次值得期待的探索。

點擊閱讀原文

查看「國優計劃」具體內容

本文作者|中國教育報記者 林煥新

責任編輯|王佳實

更多精彩資訊,請點擊下方圖片,下載中國教育報APP、中國教育報好老師APP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c5c6576ec758cc1d86261331a99092b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