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 x86、ARM 三分天下,全球「開花」的 RISC-V 如何成為中國最受歡迎晶片架構?

2023-09-10     InfoQ

原標題:與 x86、ARM 三分天下,全球「開花」的 RISC-V 如何成為中國最受歡迎晶片架構?

2010 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團隊開始了一項新的探索項目:希望創建一個全新的開源指令集架構,這個架構具有易於理解的簡潔指令集,並且能夠提供高性能和低功耗的性能。這個項目就是 RISC-V。與大多數指令集相比,RISC-V 指令集可以自由地用於任何目的,允許任何人設計、製造和銷售 RISC-V 晶片和軟體。

經過十餘年的技術發展和社區的不斷努力,如今 RISC-V 已經成為和 x86、ARM 並列的三大主流晶片架構。目前,RISC-V 被廣泛應用於物聯網、智能家居、AI、高性能計算等多個領域。RISC-V 國際基金會去年年底公布的數據顯示,RISC-V 國際基金會的會員數量同比增長超過 26%,在 70 個國家 / 地區擁有超過 3180 名會員。如今,市場上有超過 100 億個 RISC-V 核心,全球有數萬名工程師致力於 RISC-V 計劃。

那麼,RISC-V 是如何在一眾指令集架構中脫穎而出的?如何更好地推進 RISC-V 技術創新和生態建設?如何才能進一步推動 RISC-V 的產業化落地?

日前,在「第三屆 2023 RISC-V 中國峰會」上,RISC-V 國際基金會 CEO Calista Redmond,本屆峰會主席、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總工程師武延軍,開源晶片研究院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包雲崗,平頭哥半導體生態副總裁楊靜,奕斯偉計算高級副總裁、首席技術官何寧,沁恆微電子技術總監、瑞斯科研究院院長楊勇,芯來科技市場戰略副總裁李珏,算能科技產品總監陸吉年,Andes 晶心科技董事長暨執行長林志明,賽昉科技董事長兼 CEO 徐滔,SiFive 產品營銷高級經理林宗民,Semidynamics 創始人兼 CEO Roger Espasa 接受了 InfoQ 在內的媒體採訪,進一步分享大家對於 RISC-V 技術發展和生態建設的理解與實踐經驗。

RISC-V 緣何殺出重圍?

基於開源開放的特點,RISC-V 架構在過去十餘年中飛速發展,一躍成為 x86、ARM 最強有力的挑戰者。有數據指出,ARM 架構用了 17 年完成 100 億內核出貨量,而 RISC-V 只用了 12 年。此外有預測數據顯示,到 2025 年 RISC-V 架構的處理器核的出貨量將突破 800 億顆。

回顧歷史,RISC-V 並不是唯一開源的指令集架構,此前不少指令集架構有過短暫的輝煌,但終究沒能穩坐浪潮之巔,RISC-V 緣何殺出重圍?

Calista Redmond 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一種架構能夠被多方所擁抱、採納,歷來是以波浪式的方式所進行的。有的公司願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會最早採納新的架構;有的公司是「等待者」,他們看有更多同類型的公司採納新架構,才會有擁抱意願;有的公司是「後來者」,他們要等到整個行業都採用這個新架構,整個生態系統也建立起來了,或者他們的合作方、合作夥伴有採用 RISC-V 架構的要求,才會加入進來。「市場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對於多數公司來說,被客戶推動是他們選擇新架構最大的因素,比如授權證書方面的條款,以及客戶對兼容性提出的要求。此外,未來公司的機會在什麼地方,也是他們選擇新架構的驅動因素。」

Calista Redmond 認為,過去的 50 多年裡確實曾經出現過多個指令集架構,但只有 x86、ARM 這兩個指令集架構與眾不同,並且站穩了腳跟。其背後的原因就是 x86 和 ARM 在工作負載、規模以及縱向的整合能力方面有比較突出的表現。

「現在移動終端的計算和過去有所不同,我們相信,在這個新的時代,一個指令集架構是否能夠變得成熟豐富,一方面取決於生態的建立以及商業模式,另一方面取決於架構本身,這都構成了指令集架構的成功變量。這裡面要特彆強調的是開放性和合作,具體包括和不同的合作夥伴以及客戶的合作,這些非常重要。此外,在這個時代,指令集架構能夠給予設計者以及設計過程更大的自由度,避免和一個公司深度捆綁帶來的一種局限。」Calista Redmond 說道。

在技術特性方面,RISC-V 與其他指令集架構相比有很多相似點,區別在於 RISC-V 在技術設計上更有彈性,更有針對未來的擴充性,在商業模式上也能提供更大的靈活度。「這個靈活度是大家檢視自己的應用,或者往新應用發展的時候,不依賴單一的供應商,這應該是大家真正喜歡用 RISC-V 做未來新應用的原因。」林宗民表示,過去幾年國內擁抱 RISC-V 的熱情高漲,在軟硬體生態上持續投入,在全世界都是有目共睹的。

此外,不少受訪專家提到,過去幾年 RISC-V 最明顯的變化就是逐漸走向高端。

何寧表示,過去,RISC-V 架構主要應用於物聯網領域。在最近兩年,大家能明顯感受到 RISC-V 已經開始在一些中強生態的場景中得到應用,如 AI 計算、車載、多媒體計算等等。「比如在多媒體領域,Android TV 帶有一定的生態,但 APP 或軟體數量不如平板和手機多,相對比較可控。此外,一些電視主機廠也在開發自己的作業系統和應用程式。在這些場景中,客戶有時會詢問我們 RISC-V 架構的晶片何時能夠落地,或者能否在這方面合作。未來,這些領域都可能是 RISC-V 非常好的應用場景。另外還有一些對算力有要求但不涉及生態軟體的領域,例如 DPU,也可能是 RISC-V 非常好的落地場景。總的來說,在過去的兩三年里,RISC-V 可以發力的地方非常多。」

在徐滔看來,最近兩年,RISC-V 走向高端的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隨著 RISC-V 核規格的不斷升級,從 A5 提升到 A7,甚至更高,其性能和功能也在不斷提升。與此同時,超過 10 核的 RISC-V 版本也越來越多。「基於 RISC-V 的高性能晶片已經用於數據中心和 AI 領域。在美國,不少 Startup 公司都專注於數據中心的高性能計算。從投資的角度看,去年以來,在 RISC-V 領域湧現出了一批專注於高性能計算的 Startup 公司,並且拿到了投資。雖然在高端晶片市場還有很多其他好產品,但是 RISC-V 的變化和發展是值得注意的。」

這種高端化的應用趨勢能夠推動 RISC-V 進一步發展,並促進 RISC-V 生態系統不斷壯大,為更多的應用領域提供更好的支持和解決方案。

RISC-V 生態建設進入加速期

對於 RISC-V 而言,能否在市場上取得成功,很大程度取決於生態。然而在早期的發展過程中,RISC-V 處理器主要集中在微控制器、微控制單元(MCU)這一層次,對於 MCU 以及嵌入式領域的一些應用來說,其生態短板明顯。隨著處理器能力不斷升級,RISC-V 成功登陸 PC、筆記本和伺服器,有越來越多的軟體可以跑在上面。這時,生態才真正顯現出來。

Calista Redmond 表示,RISC-V 國際基金會非常看重生態的建立,在生態建設上會採取非常廣泛的視野,同時也強調全球方面的合作,比如和其他基金會合作,以加速這種生態的建成。

「對我們來說,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是利益相關方,包括工程師、學生、中小企業、跨國企業,還有硬體、軟體生產廠商,以及各種工具、資源等等。談到生態,我們相信它既是技術的問題,也是市場營銷、商務的問題。我們強調不同技術團隊來應對不同行業的需求,比如汽車製造業、數據中心,同時,我們也強調實施的重要性。在市場發展上,我們會一步步地關注汽車產業、數據中心、雲部署、通訊業、移動終端等。在中國,我們強調與不同的協會進行合作,並與中國的學術界和行業合作,以幫助這個生態系統變得越來越成熟。我們還重視與硬體廠商的合作,相信這個生態系統能夠使各種應用無縫連結移植到 RISC-V 技術架構上。因此,對我們來說,生態建設和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任何玩家肯定都會強調多架構的部署,同時也要強調持續的優化。」

在工具鏈層面上,從 2020 年開始,RISC-V 的軟體優先級重要性提升,發展模式也變成了以軟體驅動為主。要想支持 RISC-V,首先需要建立工具鏈,對於晶片來說,必須有編譯工具鏈才能發揮其指令集特性。

據武延軍介紹,工具鏈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廠家自己開發,提供私有的工具鏈,每推出一款開發平台就有一套與之匹配的工具鏈;另一種是大家共同打造一個公共的工具鏈,對於私有的部分,可以以 binary 的方式提供,但其中 90% 都是公共打造的。對於 RISC-V 來說,第二種方式更為合適。

「在幾年前中國科學院先導專項支持下,我們開始開發 RISC-V 原生作業系統,其中很核心的一點就是做相應的編譯工具鏈。我們在 GCC 和 ALVM(開源的架構編譯器框架)上大量做指令集相關後端的實現,同時跟隨 RISC-V 基金會標準的及時進程提供相應的參考實現。」武延軍表示,現在的工具鏈參與方越來越多,功能也越來越完善。隨著 RISC-V 指令集不斷發展,指令集標準規範逐步完善,工具鏈也將逐漸成熟起來。「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裡,我們陸續看到了很多知名開源社區、開源作業系統發行版都在支持 RISC-V。RISC-V 已經在軟體生態建設的路上,走得越來越快。」

經過十餘年發展,RISC-V 生態不斷壯大,但仍有大量問題亟待解決。包雲崗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要想讓 RISC-V 在更多領域裡發揮作用,軟硬體仍很多工作要做。

具體來說,在硬體層面,除了 RISC-V CPU Core,還有外圍互聯的晶片,怎麼把這些 Core 更好地連接起來仍有很多工作要做。目前在 RISC-V 硬體生態領域裡缺少高質量的 IP,這可能會制約數據中心伺服器級晶片的進一步提升。

軟體生態方面,當前軟體生態最大的複雜度是大量的軟體包需要移植到 RISC-V 整個架構上,這些軟體包又分為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系統軟體包方面,像 RadHat 有很多發行版,每個發行版都有兩三萬個軟體包,這些軟體包都需要移植過來;應用軟體包方面,以 Android 軟體為例,加起來大概有 900 萬個 App,如果用 RISC-V 來做手機晶片,需要考慮如何將這些應用移植過來。這些都是存量生態里需要解決的問題。

包雲崗認為,最好的方式是找到增量的生態和增量應用場景。無論是 x86 還是 ARM,現在還沒有形成主流,RISC-V 正與它們處於同一條起跑線上。在這種情況下,RISC-V 的優勢就可以發揮出來。它可以通過開放和開源的方式,聯合全世界更多的開發人員,快速構建和發展這個生態。「大家都在關注這個新市場,很多人認為移動汽車是未來有前景的領域,而 RISC-V 也可以在其中發揮作用。我們期待在未來,比如從汽車領域的自動駕駛領域切入,形成新的生態,並逐步影響其他傳統的生態。」

當前,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積極參與到 RISC-V 國際生態建設中,對於那些還未參與到 RISC-V 生態的中國企業,武延軍認為首先需要在認識層面上進一步提升。比如,有時為 RISC-V 軟體生態做貢獻可能沒有直接的收益,但如果代碼能進入主流系統代碼,如 Linux 內核、GCC 編譯器支持、LLVM 編譯器支持,意味著能夠在更大的舞台展示自身實力,並提高在軟體生態中的發言權。

「如果能夠真正參與並貢獻到主流的上游軟體,將獲得雙重收益:一是品牌效應,二是對運營成本的降低。中科院軟體所的目標是將基礎軟體做成 RISC-V 軟體中的數字公共品,我們很早就在 RISC-V 社區中組建了 PLCT 實驗室,專門為 RISC-V 生態做軟體貢獻,並在過去幾年得到了國際社區的認可。現在,中科院也有新的先導專項,專項名稱是 RISC-V 基礎軟體,以支持繼續打造 RISC-V 基礎軟體生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將聯合國內企業共同為 RISC-V 生態做貢獻。」武延軍說道。

如何推動 RISC-V 產業化落地?

目前來看,RISC-V 已經進入了從 1 到 N 的階段,並被廣泛應用於物聯網、智能家居、AI、高性能計算等多個領域,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擁抱 RISC-V。

楊勇表示,基於新指令集架構設計內核和晶片一直存在兩個問題,即生態和自主。但隨著 RISC-V 的逐步流行,生態和自主不能兼顧的情況有所轉變。「我們早先選擇 RISC-V 設計晶片 時就意識到生態的必要性,所以我們推動了免費 IDE MRS 全面支持了青稞 RISC-V 全系列晶片。我們一方面自主研發 RISC-V 處理器及晶片,另一方面提供 USB/ 藍牙 / 乙太網相關的應用解決方案,兩個方面齊頭並進,雙輪驅動助力 RISC-V 儘早遍地開花。」

目前 RISC-V 已經進入到一個主頻在 2GHz 以上的高性能階段,很多應用都可以使用 RISC-V 來實現。未來,從邊緣側的 AP 疊代到工業界的智能化升級,甚至到車載的 ADAS 系統或數據中心對高級算力的需求,都會有 RISC-V 發揮潛能的地方。

「我想越來越多的人會看到,高性能的核和更豐富的軟體,這兩條路一定要一起走。」楊靜認為,除了要關注 RISC-V 在 CPU 性能上的提高,還需要關注生態中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在高性能之上,需要更豐富、更好用的軟體配套。從應用落到硬體,中間的過程非常漫長,需要所有合作夥伴共同努力,將軟體能力補齊,才能真正幫助 RISC-V 應用於各個領域。其次,任何一個新的架構都需要找准自己的生長點,與「殺手級應用」協同爆發。比如,當年 ARM 的崛起,就是依託於智慧型手機市場的爆發。而如今,AI 浪潮襲來,也讓 AI 原生的 RISC-V 架構有更多的「出圈機會」。依託於 RISC-V 本身具有的靈活和可擴展性等特點,通過平頭哥 Vector、Matrix 擴展指令集以及 AI 部署工具 HHB 等,RISC-V 完全有能力在 AI 領域取得新突破。

「如果今天能夠將 RISC-V 架構原生的 AI 潛力充分釋放,使 CPU 的能力與 RISC-V 的擴展相結合,那麼 RISC-V 就一定能夠打入 AI 領域。現在 AI 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RISC-V 除了需要繼續提高計算能力,也需要加強 AI 能力,這也是我們平頭哥接下來會持續投入的方向。」楊靜說。

那麼,如何才能進一步推動 RISC-V 的產業化落地?

何寧認為關鍵在於產品。目前,奕斯偉計算構建了數十款 RISC-V 架構的產品,在推動 RISC-V 產業化落地方面,何寧總結了三點心得體會:

  • 首先,需要擁有強大的內核研發能力。從內核研發到產業化落地,在同一個公司內部周期非常短,產品團隊可以直接向內核團隊提出需求,並快速調整,以適應市場需求。這種適配能力可以為產品帶來強大的競爭優勢。
  • 其次,產品本身要有行業影響力。一個行業的頭部產品能夠為其他產品提供示範效應,能夠推動 RISC-V 架構的落地。
  • 最後,要實現生態的規模化推廣,需要確保有足夠的應用產品數量。奕斯偉計算的經驗是,只要能夠採用 RISC-V 架構,產品都會採用,每年都有許多顆 RISC-V 晶片同時實現產業化落地,採用 RISC-V 架構的比例越來越高。這種規模化效應非常強大,能夠推動 RISC-V 生態的快速發展。

同時,RISC-V 架構的出現也為車規應用帶來了新機遇,不少受訪專家提到,車輛是 RISC-V 新的爆發點。

在過去,車載晶片要麼採用 ARM 架構,要麼採用歐洲晶片公司的私有架構,這些架構都需要在歐洲嚴格的車輛場景下通過認證。中國公司在開發車載晶片時,要想滿足相關標準或是出口到歐洲,必須按照車規標準來打造晶片和系統。對於國內晶片廠商來說,在 IP 層面的選擇非常少。

RISC-V 開放架構的出現,使得基於該架構的車規級 IP 得以實現,這將極大地拓寬應用領域的範疇。此外,RISC-V 具有許多可以定製的優勢,在這方面採取了與 ARM 不同的策略:ARM 先有通用的內核,然後在移動端有 Android 生態和一些特殊的 iOS 系統需求。但在汽車領域,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作業系統或統一的 AUTOSAR 架構(AUTomotive Open System Architecture,汽車開放系統架構)。

李珏認為,當前汽車軟體和工具鏈仍比較碎片化,「如果使用 ARM 一個架構適用於所有情況,那麼從上層軟體廠商和作業系統到應用程式廠商都很難找到通用性。現在購買的電動車或新能源車的 APP 也不是通用的。包括地圖,每家都在進行適配,就像以前的的山寨機一樣,一款 APP 需要適配各家的機型,現在車輛上還是這種情況。因此,如果從底層的指令集上支持這些應用是一個標準的話,就可以支持多家核、多家標準、多家處理器核和多家晶片,這樣上層開發軟體就有可能利用 RISC-V 的標準場景做統一。這樣,RISC-V 在汽車電子領域將有巨大的應用市場。」

李珏提到,兩年前,芯來開始在國內做車規級晶片的布局。大約半年後,有客戶開始導入芯來的 IP,使用芯來的 IP 進行車規晶片的開發。「我們獲得了車規認證後,他的 IP 和 CPU 部分就不需要再證明功能安全的等級特性,可以將 CPU 視為一個黑盒使用,只需要證明他的外圍設備、工具鏈以及最終的軟體是車規級的即可。這將有助於加快國內一些公司開發車規級晶片的流程,縮短時間。」

大模型之戰,騰訊來了

面對一家年產值 500 萬噸的焦化廠,這家數科公司靠什麼賦能業務?

通貨膨脹由雲客戶買單?IBM 雲服務將全面漲價,最高達 29%

融資 7 億元後,Mojo 之父實名吐槽:Mojo 太好用了,顫抖吧 C++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c51bfe2b9501255f3c57861276927b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