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的「經世致用」與傳統文化學習兼談文言文的閱讀與考查

2023-09-17   商務印書館

原標題:顧炎武的「經世致用」與傳統文化學習兼談文言文的閱讀與考查

「顧炎武的『經世致用』與傳統文化學習兼談文言文的閱讀與考查」講座現場

9月16日,商務印書館涵芬樓國學系列講座第24講「顧炎武的經世致用與傳統文化學習兼談文言文的閱讀與考查」在涵芬樓書店·商務印書館歷史陳列館舉行。北京市語文特級教師劉德水做主題講座分享,近百位讀者現場參加活動。

北京市語文特級教師劉德水

商務印書館「涵芬樓國學系列講座」由商務印書館主辦,北京師範大學繼續教育與教師培訓學院、中小學(中職)國家教材重點研究基地、北京語言文字工作協會等單位支持。講座活動通過當代名家、名師的講授,幫助學生們掃除文言文閱讀的障礙,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發現文言文魅力,親近傳統文化,汲取精神營養,建立文化自信。

新編導言

——讀懂顧炎武,增強文化自信

顧炎武是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這本《顧炎武文》(以下簡稱「本書」)很值得讀。

顧炎武在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即使在所謂「大批判」橫掃一切的年代也未曾被撼動。遺憾的是,對這位偉大學者一般所知尚少。許多書選有他的作品,卻只鱗片爪,很難充分反映其價值。他的文集又缺少注釋,不免令人卻步。原書(商務印書館1928年版《顧炎武文》)雖是九十餘年前出版的選本,在某種意義上卻可填補「讀懂顧炎武」的空白。

原書總共不過七十個文篇,且短文居多,但能全面反映顧炎武生活的各方面,凸顯他人格的崇峻與在文化上的巨大成就,不僅讓人為其高風亮節所感動,為其淵博學識所傾倒,還可讓人打開全面了解傳統文化的諸多窗口。

原書選了《日知錄》28條(篇),這很不尋常。讀顧炎武文,不可不讀《日知錄》,因為他「平生之志與業,皆在其中」(《與友人論門人書》)。可是《日知錄》一千餘條,難度太大,而這28條(篇),字數上雖僅接近全書十分之一,卻已可窺豹一斑。我們可具體了解他在「足跡半天下」「窮約以老」(潘耒《〈日知錄〉序》)的艱辛旅途中對中華民族必有光明未來的堅定信念與深邃思考。原書選讀28條(篇),可能是九十餘年來沒其他人做過的嘗試。唐敬杲先生的編選,本於梁啟超先生的研究成果(20世紀20年代初梁先生的授課講義《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本書的校訂,對這28條(篇)的解讀格外花了力氣,以期不負前輩苦心。

本書對我們增強文化自信非常有益。但讀這本書,並不太容易。謹提三點建議供參考。

(一)不要像有時讀文章那樣,在寫法、文體、古漢語等知識點上多所糾纏,而要鎖定讀懂顧炎武其人、其基本思想的目標。

(二)細讀《原書緒言》。該緒言對顧炎武家世、生平、著作、思想等介紹頗詳,很有參考價值,可幫助降低閱讀本書的難度。

(三)讀「散文選讀」,可藉助各篇注釋,明白大意,但一定要多用點功夫,感知顧炎武其人。讀「《日知錄》選讀」,可藉助「提示」「概釋」「注釋」,進一步理解、學習顧炎武的「志與業」。

讀懂其人、其思想,均須明白文篇大意,但更要下「誦念+參讀」的功夫,這是閱讀的基本功。也就是說,不斤斤於語句翻譯,而要反覆誦念,對某些語句形成較強的語感、記憶,充實自己的「內存」;還要拿相關幾篇的某些內容相互印證、補充。這樣,可不斷增加「內存」,使「激活」的誘因不期而至,從而心知其意,有所融匯。

比如讀《先妣王碩人行狀》。

作者並非王氏所生,而由王氏撫養成人。特別是國破家亡之際,王氏「為國不為己」,絕食十五日自盡,大義凜然,更是作者終生念茲在茲的楷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昭示的「為天下不為己」的精神,與之相通。普通人均能踐行大義,這一點為顧炎武所特別看重。《拽梯郎君祠記》頌揚的便是這種精神。兩篇文章,一寫母親,一寫姓名無可考的民兵,而立意相通——這也是一種「參讀」。

讀《先妣王碩人行狀》,會遇到許多不明白的地方,但若「誦念+參讀」,效果會很不一樣。例如:

忽焉二載,日月有時。念二年以來,諸父昆弟之死焉者,姻戚朋友之死焉者,長於我而死焉者,少於我而死焉者,不可勝數也。不孝而死,是終無葬日也。矧又獨子,此不孝所以踟躕二年,而遂欲苟且以葬者也。

若盯住「日月有時」翻譯,那麼譯作「日月運行有一定時間」,能應付過去,可這不等於廢話麼?日月運行有定時,還用說麼?但若反覆誦念便不難發現,「日月有時」與「終無葬日」不可分割。這樣一來,就會感到這段話很傳神。傳的什麼「神」呢?倘把《從叔父穆庵府君行狀》《吳同初行狀》中的一些記述加以整合,又會發現,「戎馬內入,邑居殘破,昔日酌酒賦詩之地,俄為芻牧之場矣」(《從叔父穆庵府君行狀》),「當抗敵時,守城不出以死,死者四萬人,莫知屍處」(《吳同初行狀》),都是兩年前亡國破家的實況,也正是王氏自盡的背景。而「諸父昆弟之死焉者,姻戚朋友之死焉者,長於我而死焉者,少於我而死焉者,不可勝數」,則是慘絕人寰的兇險處境不斷持續。如再擴大範圍,比如參讀《哭楊主事》《哭顧推官》《哭陳太僕》(《顧亭林詩文集》),再來誦念「忽焉二載」這段,相信對作者不得不「苟且以葬」時的悲痛、焦慮、憤怒、無奈等複雜心境,便會感悟更深。

作者以「苟且」自責,而全文記述分明一絲不苟。平實的追思中,實無處不充溢著深沉的家國之痛啊。真是人子情重,奈家國何!倘若有所融匯至此,那麼對作者終生特立獨行中那堅毅的志向與崇高的使命感,便觸手可及了。

以上,大致談了何謂「誦念+參讀」。這種功夫,很難一蹴而就,但堅持做,閱讀水平就會日新月異。

閱讀本書,可把篇目分若干組來下功夫。例如「散文選讀」,可先確定一個題目,如「作者與他的弟子潘耒」「作者與徐氏三甥」「作者與關中二李」等,然後分別確定幾個篇目為一組,反覆誦念,適當參讀,再把感悟寫成讀書筆記。當然,還可自行確定其他題目、篇目。

讀《日知錄》,要對顧炎武的「志與業」有所了解。

《原書緒言》里說顧炎武「博贍而能通貫」,遠超明代學者,說他特別重視實地考察。這都說明,顧炎武的志業與一般學者很不同。而從他的《與友人論學書》可知,他的「博學於文」「行己有恥」,是主張對關乎「一身以至於天下國家」之事,弄清所以然,並突出強調嚴於律己,「不恥惡衣惡食,而恥匹夫匹婦之不被其澤」,這反映了志業統一、知行合一的觀點。在他《初刻〈日知錄〉自序》里,可進一步看到志業結合的表述。「明學術,正人心,撥亂世以興太平」,既明其志,也明其業。為此,他進一步表明,「昔日之得」不自矜,「後日之成」不自限,而要「日知」不輟,死而後已。

顧炎武做人與治學高度統一,所以《日知錄》在「弄清所以然」上的實事求是、辯證思考達到極高造詣。倘若不實事求是,不辯證思考,肯定不能解決好任何問題。但實事求是、辯證思考並非純方法問題,而是做人與治學的境界與水平的綜合體現。《日知錄》正是在這方面成為一座罕有其匹的文化高峰,給我們留下無盡寶藏。

下面就本書所選《日知錄》28條(篇)的閱讀,談四種方法供選用。

(一)初讀,可注意故事。顧炎武反對空談,每言必緊密聯繫事實。 28條(篇)中故事極多。如《水利》《廉恥》《儉約》《大臣》《賭博》《酒禁》等篇,均有很多生動故事。如能講出一些,就很不錯。如能講好,便會對作者的實事求是與辯證思考有所領悟。

(二)寫讀後感。《日知錄》能「啟多聞於來學」(《與楊雪臣》),在於顧炎武善於確切把握豐富史料與複雜事實,點透精要。我們可自選某篇,把自己得到的啟示寫成讀後感。啟示可能多種多樣。例如,何謂「周末」,「史文闕軼」,說不清。而在《周末風俗》中,作者對「周末」紛繁事實的簡賅表述,至今仍被史家奉為圭臬,這就很值得深思。又如,交通是國家大事,《街道》一文雖短,但簡明全面,高屋建瓴,如認真消化,則一部「交通概論」的輪廓或能隱現胸中。再如《除貪》,倘據以寫幾則《除貪史話》,相信也不無意義。《日知錄》開啟的「窗口」蘊含著豐富的內容。我們可自選幾篇,分別寫些不拘一格、靈活多樣的讀後感。

(三)《日知錄》唯實,唯真,融會貫通,臻於化境。我們在某一點上若有某種觸發,可反覆深思,或可寫出較長的專論。例如《宋世風俗》以陸遊的「倘築太平基,請自厚俗始」結尾,而「風俗」(風氣)果真如此重要嗎?把風氣視為國家盛衰、天下興亡的前提,不是過甚其辭麼?但若與《周末風俗》《兩漢風俗》《正始》等篇參讀,琢磨一下千年歷史上給老百姓造成長期災難的大動亂,再想想作者對東漢初年扭轉風氣何以高度肯定,對魏晉清談何以嚴厲譴責,以及宋代官員們究竟出了什麼問題,那麼對這「太平基」定會覺得重逾千鈞。否則「拽梯郎君」那樣的人怎會少之又少呢?至於風氣究竟怎麼才能搞好,《人聚》一文透過歷史與現實,從唯物辯證的結合上點出根本的解決之道,尤令人不能不為之動容。經過這樣的思考,就可能以「試談『太平基』」為題寫一篇專論。相信28條(篇)足夠寫多篇專論。

(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充滿辯證思考,又緊密聯繫實際問題的解決,是《日知錄》的突出特點。如東漢劉秀,作者最為肯定,但仍指出「未純乎道」(《周末風俗》),且在《兩漢風俗》中指出該怎麼做(參見該文注釋);《名教》談「以名為治」的必要與局限;《法制》談「法制禁令」必不可少,「而非所以為治」;《貴廉》談漢武帝重大失策,聯繫明末「官商一體」進行反思;《除貪》則對五代亂世的李亶絲毫不吝稱讚,而指明除貪的重難點;等等:無不以辯證智慧啟迪後人。若以「辯證的智慧」為總題,整理自己閱讀的點滴體會,也很有益。

顧炎武堪稱百世師。本書一定能讓我們對寶貴的傳統文化獲得許多前所未有的重要認知,增強文化自信。

本書的校訂,劉德水老師多予惠助,謹致謝忱。

顧德希

2021年6月

《顧炎武文》(商務印書館2022年出版)

「學生國學叢書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