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自8日起中國宣布取消入境後全員核酸檢測和集中隔離,並恢複審批公民出國旅遊簽證等措施。但自從上月下旬開始,以歐美為主的國家紛紛宣布對中國旅客進行「加碼防疫」,無視歐洲疾控中心發布的兩份評估報告並相繼執行類似措施;其中一些國家還是「變卦」推行的,這不免讓人質疑具有其他目的。與之對應的是,東南亞國家大部分都對中國旅客表示歡迎,很多旅遊機構和官員們推行優惠政策迎接中方入境。
消息提到,新加坡也是拒絕執行對華旅客入境防疫措施的國家之一,宣布可以接納中國旅客「無門檻」入境。但最近該政策正在面臨較大的壓力,國內很多主張向西方看齊的政客們已經提出新的挑戰。有議員認為新加坡應當屬於「國際文明國家」,具備和西方非常接軌的國情和條件,所以應當執行和歐美類似的防疫手段,對中國旅客設限;還有人甚至提出「不如此做會讓新加坡的國際地位下降」,施壓李顯龍政府更換政策。
9日,新加坡衛生部長王乙康在國會就此事發表聲明,明確回應當前新加坡從未出現中國來的重症患者,也沒有檢測到新的變異毒株,所以不會調整防疫措施。他連用了三個反問句來回應新加坡不這樣做的理由,其一是「如果我們要求中國旅客必須進行檢測,是不是也要對其他疫情嚴峻地區進行同樣的檢測?」其二是「如果某地出現感染高峰,我們就立刻要求進行這種檢測,那麼會不會導致國際上開啟這種慣例?」其三是「如果新加坡遭遇新一輪疫情,其他地方又會如何對待我們?」
報道此事的新加坡《聯合早報》也認為,中國國內流行的毒株早已經在新加坡出現過,且中國遊客和其他國家相比並不是「突出病例」,全球需要關注和監測的區域還有很多,沒必要採取這些手段。這和此前歐洲疾控中心ECDC的建議大致相同,該機構認為考慮兩個很關鍵的點「歐洲醫療承載力」和「沒有有新毒株出現」即可,在中國少量旅客旅客符合上述條件的情況下施加任何限制都不合理,這就是「科學」領域內給出的建議。
值得一提的還有,王乙康在當天的發言中也提到了即使新加坡未來會調整防疫措施,但保證「任何應對措施都將以科學證據和數據為依據」,當前監測變異毒株仍是重點內容。而數據顯示中國去新加坡的旅客非常少,在新加坡輸入病例中的占比更是不到5%。對此有評論稱:「新加坡國內的『親西方派』認定,只要是歐美的路線他們一定要跟隨,無論是否科學合理。這本來就是一種綁架手段,好在李顯龍政府並未走入這個怪圈;未來還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面臨類似的壓力,這其中或許還摻雜很多政治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