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勞動節」嗎?

2022-05-05     歷史百家匯

原標題:中國古代有「勞動節」嗎?

今天是「五一」勞動節,五一勞動節的標準稱呼是「國際勞動節」,又稱「五一國際勞動節」、「國際示威遊行日」,是世界上近百個國家的全國性節日,也是勞動者自己的節日。

五一勞動節的由來

這個節日誕生在19世紀末期,當時正是歐美國家從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的階段,對外掠奪擴張,對內壓榨人民。工人們一天要勞動14-16個小時,工資卻很少。正是在這種大環境下,工人們為了爭取權益紛紛開始罷工。

1866年,第一國際日內瓦會議提出8小時工作制的口號。

1886年5月1日,以美國芝加哥為中心,在全美爆發了35萬人的大罷工和示威遊行。工人們要求改善勞動條件,實行8小時工作制。

幾天後,芝加哥出動警察鎮壓,先後共有4位工人、7位警察死亡。事後有8人因謀殺罪被起訴,其中4人被絞死,1人在牢中自殺。

為紀念這次偉大的工人運動並抗議隨後的宣判,全世界工人紛紛發起抗議活動。這些活動就成為「國際勞動節」的前身。

1889年7月,恩格斯組織召開第二國際成立大會,宣布將每年的五月一日定為國際勞動節。

中國古代的勞動節

實際上,中國古代就有勞動節,而且還不止一個。

二月初二

沒錯,二月二龍抬頭那天也是勞動節。

民以食為天。歷朝歷代,農耕都是國家大事。

耕地,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就是最重要的勞動。

因此從西周開始,每年二月二這天,國君都會帶著文武大臣親自下地,拿起農具來開荒耕地,二月二就被稱為「春龍節」。

到了唐代,二月二被官方指定為「耕事節」或「勞農節」,成了法定節日。皇帝依然會帶著百官去田裡象徵性地牽牽牛,揮揮鋤頭,表示對農事的重視。

有皇帝帶頭,老百姓就把二月二春耕當成了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節日來過,不僅會在下地播種前在農具上綁上紅色的綢緞或布條來祈求豐收,還有搶神牛的傳統——各地官府會組織百姓進行祭祀,再把當作祭品的泥牛敲碎,讓大家去爭搶。誰搶到了這些泥塊並放在自家田裡就會有一年的好收成。

到了清代,官府還規定,凡是70歲以上還在種地的人,不但免除賦稅差役,還能在勞農節(二月二)領取絹一匹,棉十斤,米一石。

清明和穀雨

俗話說:「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

也就是說,清明到穀雨這兩個節氣間的時段特別適合進行農業活動。

農書《農候雜占》給出了原因:「清明斷雪,穀雨斷霜」。

一年之計在於春。清明和穀雨之後,霜雪消融,天氣轉暖,正好春耕。

在山東沿海的榮成等地,每年4月20日是傳統的漁民節。這個節日起源於穀雨,在清朝道光年間改名為「漁民節」。沿海的漁民們會在穀雨這天向海神娘娘敬酒祈福,然後揚帆開海。

新銳導演殷玉洲的作品《沿海出發》,講述的就是發生在榮成開海節前後漁民一家人的故事。

七月初七

七月初七不是七夕節,是中國自己的情人節嗎?怎麼又成了勞動節?

實際上,七月初七除了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外,也被稱為「乞巧日」。

乞,就是乞求。

巧,就是心靈手巧。

在漢代,人們會在這一天做出各種點心擺在庭院裡,邀請天上的織女來品評,好讓自己變得心靈手巧。

《詩經·豳風·七月》就描寫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農耕畫面:「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

因此,在一年中最熱的農曆七月,人們在白天下地勞作,到了晚上就過乞巧節,體會勞動之後的快樂。

九月初九

沒錯,九月初九重陽節也是勞動節,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個勞動節。

如果說二月二龍抬頭是開始,那麼九月九重陽節就是結束,是收穫的日子。

《呂氏春秋·季秋紀》記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

說明早在先秦時,人們就會在農曆九月的秋收之後祭祀天帝和祖先,慶祝豐收。這一天也被稱為「辭青日」——九月初九後,草木逐漸凋零,青色轉黃,天氣轉冷,農事活動隨即結束。辛苦了一整年的人們在慶祝之後就能進入農閒時節。

因此,古代戰爭一般都發生在九月初九秋收之後,在次年二月初二之前結束,為的就是不影響農業生產。秦國以耕戰立國,九月秋收後就是一年完結,而以十月為新一年的歲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c475b3e2bc98de80f08c8b8f9801f8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