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看了一些有意思的文章。
有的父母抱怨著自家孩子已經大學畢業,卻還在家裡啃老;有些父母歡喜著自家孩子成功「上岸」,拿到心意的錄取通知書;有些父母憂愁著自家孩子中考失利,下一步何去何從無以解憂;有的父母則對自家孩子馬上要進入小學、中學而喜憂參半……
其實,孩子的成長及其未來,一路離不開父母的幫助和扶持,但同樣也需要父母的適當遠離與教育。
這就是父母要承擔的有限責任和無限責任。
1、夜以繼日的陪伴,讓孩子懂得自身的價值;
2、言傳身教的教育,讓孩子懂得自己對自己負責,進行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3、立身處世的原則,讓孩子懂得尊重他人和遵守法律法規的重要性。
說到底,這個無限責任就是教育的意義和內涵,也是為人父母一生的責任。所謂「子不教父之過」就是如此,不管長到多大,但凡有重大過失,是一定會從根兒上(也就是原生家庭的教育上)尋找到相關蛛絲馬跡的。
事實上,在孩子幼小的時候,逐步為孩子打好基礎,那麼成長起來的孩子,同樣也是無需父母擔心的。
換句話說,對孩子,要捨得。這種捨得,不是金錢上的捨得,而是對孩子自身成長的捨得。
也就是說,讓孩子在適當的年齡做適當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必要的勞動跟上,千萬不要養成孩子「五體不勤、五穀不分」的賴毛病,這對於孩子來講非常重要。
而孩子可以獨當一面了,父母的有限責任就完成了。
近日,國務院印發文章,要求把勞動課成為大中小學生的必修課。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舉個簡單的例子:現在的孩子們都會背《鋤禾》,哪怕是牙牙學語的寶寶,也能夠將「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說得頭頭是道。
但是,現在有幾個城市裡的孩子能夠認得清麥苗和野草,在田園裡動手勞作感受收穫的快樂,感悟「一粥一飯來之不易」的真諦呢?
因此勞動對於孩子來講,是任何科目都無法取代的,非常有利於塑造孩子健康的德育品行,培養孩子的美德情操。
適當的勞動,有助於孩子養成勤儉節約、尊重他人勞動的正確生活態度;同樣,也讓孩子在勞動中體會到生活的多樣和付出的快樂;所謂「勞逸結合」,就是說勞動能夠讓人身心愉悅,健康生活,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父母的有限責任,還體現在妥善放手,也就是「該放手時就放手」。
很多父母都曾經說過18歲是孩子的分水嶺,18歲孩子成人,以後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可是事到臨頭才發現,18歲放手,孩子的大學生活費怎麼辦?孩子的工作怎麼辦?孩子的婚姻怎麼辦?孩子的孩子怎麼辦?……
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兒孫忘不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這是很多父母的一種無奈的哀嘆,實際上不過是因為該放手的不放手、不能放手、不想放手、不忍放手、不舍放手罷了。但是,這種「不放手」,既害了孩子沒有足夠獨立的能力,也害了自己沒有美好的中老年生活質量。
當然,如果沒有在孩子應該承擔責任的時候給他足夠的責任,父母的「無法放手」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把有限責任拖延成為無限責任,不僅僅是孩子的問題,也是父母要思考的核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