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說到他的軍事武功,那也是歷朝歷代中最令人詬病的。
宋太祖os:300年後的事情還要我背鍋?
宋太祖從柴氏孤兒寡母中篡奪的天下,實際上是一個不知道何時會引爆的火藥桶。
如何結束自唐末以來驕兵藩鎮主宰國家的形勢是宋太祖即為面臨的最大難題。
宋太祖和名臣趙普商議過後,除了著名的」杯酒釋兵權「事件以外,要從制度上根本解決武人專政,便是重新建立、完善文官制度。
以文官出任知州、以朝官執掌知縣,把地方行政權力從武官手中轉移到文官手中;又以京官擔任轉運使,監守地方財政,設置通判掌管司法,監察藩帥,藩鎮的軍、政、財大權逐漸被朝廷慢慢」侵蝕「。
五代十國時期藩鎮大員無法無天的好日子就此結束。
必須說明的是,宋太祖「重文抑武」的本意,決不是用文人過分打壓武官、削減國民的尚武精神,而是一個撥亂反正,把中唐以來文武失衡的結構拉回平衡狀態。
這也正是古人一直提倡的「中庸」之道。
不會頻繁地更替邊關將領,導致出現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狀況。
地方財務盡掌於轉運使管理,但是宋太祖也儘量將財務收入轉入邊關將領手上。鹽鐵酒或邊關貿易所得之稅和利潤也都贈與邊將,鼓勵邊將用重金招募死士、抓牙,為國效力。
宋太祖在軍事層面上對武將的信賴和重視,是北宋初年時期能順利統一南方、防禦契丹的重要因素。
可惜在宋太祖死後,從宋太宗起,不僅沒有學到宋太祖對鎮守邊關武將的信任,反而在「重文抑武」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可以稱之為「重文輕武」。
「抑武」、「輕武」,一字只差,然而差了十萬八千里。「抑」只是控制發展,而「輕」則是完全沒把你當一回事。
宋太祖之後的諸宋帝在文武力量搭配上過度傾斜於文官士大夫集團,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抑土地兼并,致使文官集團實力膨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地位金子塔開始在宋朝形成,武人沒有被納入統治者集團中,反而成為了夾在被壓迫者和統治者之間的三明治。
當然,要維持統治和抵禦外敵的,還是要勞煩廣大武官士卒們流血的。
至於想要進入權力中心那是門都沒有。
像宋仁宗時期的著名將領狄青,立下平定廣西蠻夷叛亂後升為樞密副使,就遭到以龐籍為首的文官集團的瘋狂反對,最終被迫離京,在他鄉憂憤而亡。
更嚴格地邊關財務收支、頻繁地更換邊將與軍隊的控制權、兵大頭成為侮辱人的代稱之一......北宋軍隊的戰鬥力開始急劇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