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的一幅壁畫,揭露出匈奴人對待王昭君的真相,令人難以直視

2023-11-21     歷史有看點

原標題:莫高窟的一幅壁畫,揭露出匈奴人對待王昭君的真相,令人難以直視

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四大美女」老少皆知,和其他三位美人相比,王昭君的事跡可嘆可憐。貂蟬一顰一笑,引得董卓呂布相殘殺;西施江邊浣紗,吳國被勾踐所滅;「回眸一笑百媚生」,楊貴妃一笑,葬送了大唐盛世。

同樣是美女,王昭君的命運卻令人嘆惜。為了大漢同匈奴的友好交往,毅然遠嫁塞北,忍受塞北惡劣的環境,她維護漢匈關係關係長達半個多世紀。其他三個美女亡國的亡國,薄命的薄命,唯有昭君為了和平而獻身。「昭君出塞」的美名更是為後世所流傳。

王昭君平民之身,被選入皇宮成為掖庭宮女。王昭君生的貌美,為什麼沒有成為皇帝的妃子而是一個不起眼的宮女。民間有所流傳,在女子入宮時,會有宮廷畫師為他們畫像,樣貌美麗者則入選為皇帝的妃子,王昭君因不肯賄賂畫師,畫師毛延壽便故意醜化王昭君的形象,這也改變了王昭君之後的命運。

然而,這麼正直的女子,為了大漢的安寧犧牲了自我,卻得不到大漢的庇護,這著實心疼。晚年的王昭君多次求助朝廷想回歸故土,遭到了大漢朝的拒絕,到最後這位傳奇美人落得個香消玉損於塞北的下場。

一生三嫁侍奉三代

我們的認知中,中國古代對女子的約束十分嚴重,一些「婦人之道」「三綱五常」更是迫害了不少女子。實際上,在民風開放的唐朝及漢朝時期,女子在丈夫死後可隨意改嫁,不用為丈夫守節,可以說是比較自由的。

雖然民風開放,但身為漢朝女子,匈奴的習俗並不為他們所接受,這也是為什麼漢朝公主們一聽和親就一哭二鬧三上吊的原因。王昭君作為正宗漢朝女子也一樣,在呼韓邪單于朝覲天子自請為婿時,表示如果雙方和親,願意守護邊塞不受外敵入侵。

漢武帝不願將自己寶貝女兒遠嫁匈奴,一方面是公主金枝玉葉去匈奴會水土不服,另一方面是匈奴人粗魯無禮,嬌生慣養的公主受不住。這時,王昭君勇敢地提出主動和親,毅然遠走塞外。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的事跡也成了一樁美談,為後世所傳頌。

可這個挺身而出的美人從此回不到大漢的土地。由於邊塞環境惡劣,匈奴人口稀少,為了穩定人口,也就有了「父妻子繼,兄死娶嫂」的習俗,王昭君來到匈奴的第三年,呼韓邪單于就去世了,王昭君向朝廷上書表示想要回去故土,漢成帝以「從胡俗」的理由駁回了她的請求。

在呼韓邪單于死後,他的長子復株累單于按游牧民族收繼婚制娶了王昭君,王昭君和他生活了十一年並且生下了兩個女兒。呼復株累單于並沒有王昭君那麼長壽,在鴻嘉元年也去世了,王昭君又只好按著匈奴的習俗嫁於韓邪單于的孫子。

作為漢家女子,王昭君根本無法接受一嫁再嫁的婚姻,所以她才求助於朝廷想回歸故土。但是,此時的漢朝廷已經逐漸衰落,為了控制住匈奴,他們選擇漠視王昭君的求救,繼續維持著漢匈的和平共處。

令人無法接受的匈奴祭奠

在嫁給呼韓邪單于的孫子不到兩年,王昭君也去世了。因為王昭君在匈奴的這幾十年為匈奴人做了不少貢獻,更是為漢匈的和平做出巨大的犧牲,「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則生動的描述了昭君出塞後匈奴一派生機。

她教會了匈奴人織布做衣,開發匈奴的農牧業,將大漢所學的知識教給了匈奴人,為此匈奴人很尊重她。在她死後,許多匈奴人自發地舉辦了祭奠儀式。說起這個祭奠方式,著實讓人費解。

匈奴人不僅為王昭君舉辦了隆重的葬禮,更有許多匈奴人通過「自殘」的方式來祭奠王昭君,《王昭君變文》記載:為了祭奠王昭君更有衙官以刀割面,甚至還有人用刀子劃向自己的胸脯。這個祭奠方式沒有相對應的史料證實,還有待考究。

結語:隨著敦煌莫高窟一幅壁畫的出土,證實了匈奴人野蠻的祭奠方式。在《弟子舉哀圖》中可以看到,許多人以割耳剖腹的自殘方式來祭奠王昭君。或許是無法融入這野蠻而又血腥的匈奴生活,王昭君在出塞了16年後因病去世,這也讓後世人惋惜,一代美人,紅顏薄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c2766d5d52a5de74cc49a01a8e8116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