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讀者所熟悉的海外華文文學,大概是從《北京人在紐約》這部作品開始的。當海外華人作家踏上異國他鄉,剛開始會將視點聚焦於兩個方面:一是自己身處異國,如何重新展開生活;二是身在他鄉,對故土會有一種回望。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交通信息的發達便利,地域並不像曾經那般隔絕並出現了「地球村」的概念時,華文作家筆下書寫新大陸的生活際遇逐漸減少,而是開始以中國視野去觀察、書寫他國的故事。旅德作家、翻譯家海嬈新出版的長篇小說《我的弗蘭茨》,便是其中的一個典型。
作家海嬈在德國已生活二十餘年,目睹身邊的很多德國家庭,包括中國朋友與德國朋友共同組成的家庭,或多或少依然生活在「二戰」創傷的陰影中。雖已過去多年,但傷痛依然存在。「二戰」結束後,整個世界文學都曾在「戰爭」母題下,一次次回溯到沉重的歷史當中,書寫其帶來的精神困境。《我的弗蘭茨》選擇了一種巧妙的處理方式,沒有正面書寫戰爭,而是從生活細節、人物情感入手。小說情節由中國文化的古老命題「他鄉遇故知」開始,通過兩位中國外嫁女在德國的相遇及隨後的諸多日常生活場景一一展開。
這部作品中,海嬈站在跨文化立場上不斷遊走,試圖去同情並理解,對戰爭以及戰爭之於個體產生的影響,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德國漢學家顧彬在序言中評價這部由中國作家書寫、觸及德國人精神隱痛的小說,是一部「搶救記憶」的作品,「德國人也需要這種引人思索的深刻的小說」。
與此同時,作者在作品中把文化差異表現得異常生動,同時又極為深刻。文化差異不僅關乎悠久的民族傳統,也有現實層面的原因,《我的弗蘭茨》一書不是以概念式的方式呈現文化差異的主題,而是通過滲透在日常生活當中的視角。
作者海嬈先後畢業於西南大學中文系、法蘭克福大學漢學系,現旅居德國,是當下海外華語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曾出版長篇小說《遠嫁》《台灣情人》《早安,重慶》等,榮獲海內外多種文學獎項,另有譯作《房間裡的男人》《漢娜的重慶》《阿思密日記》等。
文圖來源貴陽日報
編輯:黎榮
編審:鄭文豐
簽發:肖 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c24f4bbd51fe80a3d27ddabb7769f9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