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 「中國非洲文學學」的十面鏡像——「非洲文學研究叢書」評介

2024-10-01     文匯報

圖源:視覺中國

提起非洲,人們就會想到一片遙遠而古老的大陸,那裡天氣炎熱,塵土飛揚,草原綿延,動物成群,饑荒頻繁,疾病肆虐,戰亂不斷,政局動盪。許多人會疑惑,非洲,有文學嗎?非洲,當然有文學。但是,提起非洲文學,人們想到的多半是古爾納、戈迪默、庫切、索因卡、馬哈富茲等幾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而提起非洲文學研究,大多只會想到種族歧視、身份政治、主體間性、東方主義、文化混雜等後殖民主義批評話語。但近期一套學術叢書的出版,打破了這種單一想像、單一認知和單一話語,這就是十卷本系列專著「非洲文學研究叢書」。

「非洲文學研究叢書」

,朱振武 主編,西南大學出版社

2024年

出版

從「非主流」文學到非洲文學

正如叢書主編、國家重大項目「非洲英語文學史」首席專家朱振武教授所言:「我們的非洲文學研究不應是劍橋或牛津、哈佛或哥倫比亞等某個大學的相關研究的翻版,不應是轉述殖民話語,不應是總結歸納西方現有成果,也不應致力於為西方學者的研究做注釋、做註解……我國的非洲文學研究應以中國文學文化為出發點,以世界文學文化為參照,進行跨文化、跨學科、跨空間和跨視閾的學理思考,積極開展國際學術對話和交流。」正是基於此種學術理念,以朱振武為首的叢書團隊成員積極展開田野調查,爬梳一手資料,深入非洲本土,接觸非洲文化,翻譯大量文本,開展系統研究,多方考察遴選,最終才有了「非洲文學研究叢書」十卷本的誕生。

這套從中國立場出發、打破西方桎梏的系列研究專著,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非洲文學樣貌,是我國首個非洲文學研究重大項目「非洲英語文學史」的階段性成果,並獲得2023年國家出版基金。叢書共有十卷,總字數約370萬字,囊括了90多位非洲作家的130多部文學作品,涉及英語、法語、葡萄牙語和阿拉伯語等多個語種,涵蓋小說、詩歌、戲劇、傳記,文論、雜文、回憶錄和紀實文學等多種體裁,橫跨東西南北中各大非洲文化區域,縱覽作家作品微觀之美與宏觀之韻,可謂是當前我國非洲文學研究的集大成者。

2024年8月,朱振武團隊前往衣索比亞、肯亞和烏干達進行中非文學文化合作交流,並隨行攜帶「非洲文學研究叢書」。叢書一入東非三國,便以其嶄新的面貌引起了當地學者和文化機構的熱烈探討。叢書之新,並不僅僅是因其收錄了鮮為人知的新作家、新作品,採用了猶如十面一體稜鏡式的新視角、新形式,更是因其「重新繪製世界文學版圖」的新視野和「中國非洲文學學」的新理論。這種種的新鮮新穎,皆因其背後有著一條通往非常之洲的非常之路。

早在2012年,朱振武就提出了「非主流」英語文學的概念。這一概念的提出,不僅促進了國內對非洲及其他地區英語文學的研究,也引發了學界對「非主流」走向「主流」的探討。基於「非主流」英語文學,朱振武進一步闡釋了在我國進行非洲文學研究的重要性,因為「非洲文學研究同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意義一樣,都是為了打破單一和固化的刻板狀態,重新繪製世界文學版圖,全方位呈現世界文學的真實樣貌」。中國文學和非洲文學一樣,同屬「非主流」文學,長期以來被以西為主的主流文學邊緣化。中國文學應當攜手非洲文學,共同去充實世界文學多樣性,從而實現真正的文明互鑒。

從西方視野到中國立場

那麼,究竟何為「中國非洲文學學」?其中有哪些方法原則,又有哪些理論學說呢?顧名思義,「中國非洲文學學」就是從中國立場出發、研究非洲文學的理論學說。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21年,而那一年正是非洲文學年,是世界各大文學獎項幾乎都被非洲或非洲裔作家收入囊中的一年。

正是基於這一罕見的文學現象,朱振武發表了《揭示世界文學多樣性 構建中國非洲文學學》一文,並從研究立場、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這四個方面闡釋了未來我國進行外國文學研究的學理路徑。從研究立場上,他強調要「形成獨立的審美判斷」;從研究目的上,他倡導要「實現真正的文明互鑒」;從研究方法上,他提醒要「釐清三種文學關係」;從研究視角上,他呼籲要「尊重世界文學多樣性」。

這四條原則構成了「中國非洲文學學」的理論基石,並由此衍生了相關係列的文章和理論學說。其中,《中國「非主流」英語文學研究的現狀與走勢》通過對國內外外國文學研究現狀的梳理,提出了「非主流文學」理論;《流散文學的時代表征及其世界意義》在對非洲英語文學藝術表征的全面分析後,提出了異邦流散、本土流散和殖民流散的「三大流散」理論,並在後續研究中提出「賓土流散」,進一步完善為「四大流散」理論;《非洲文學與文明多樣性》則進一步挖掘了非洲文學的歷史淵源和本質屬性,提出了「非洲性」理論。

藉助「中國非洲文學學」系列理論,學界重新審視起當前外國文學研究的西方視野,紛紛就中國學者如何從中國立場、中國視角、中國話語進行學術研究進行探討。這些學術探討最終匯聚成了別具一格的三期系列筆談,依次為《中國非洲文學學與學術研究的理論創新》《中國非洲文學學與世界文學批評》和《中國非洲文學學與非洲文學的批評路徑》。這些系列筆談和「中國非洲文學學」系列文章遙相呼應,從中國學者的主體性視角出發,探討了非洲文學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了中國非洲文學研究在促進文明多樣性中的積極作用。

正是基於這三場具有中國風骨的學術探討,才有了「非洲文學研究叢書」百餘篇學術研究文章的骨肉生長,而非洲文學也在中國學者的描繪中呈現出有別於西方研究的多種面貌。

圖源:視覺中國

從文學創作到文明互鑒

在「非洲文學研究叢書」的總序中,朱振武提到:「非洲文學是透視非洲國家歷史文化原貌和當下及未來進程的一面鏡子。」叢書的十卷本恰如十面稜鏡,從不同角度共同折射出非洲文學文化多樣性的鏡像。這十種鏡像中,既有鳥瞰俯視、追古撫今的全景圖像,又有另闢蹊徑、曲徑通幽的近景特寫。

呈現全景圖像的主要是前七卷,即《南部非洲精選文學作品研究》《南非經典文學作品研究》《西部非洲精選文學作品研究》《西部非洲經典文學作品研究》《東部和北部非洲精選文學作品研究》《東部非洲經典文學作品研究》和《中部非洲精選文學作品研究》。其中,「經典」意在追古,關注西方話語認知下的經典之作,而「精選」意在撫今,著眼中國學者審美判斷下的精品佳作。這兩種全景圖像交相輝映、相映成趣、互為補充、相互彰顯,共同呈現出非洲文學的三維全息立體圖景。

展示近景特寫的則是後三卷,即《波札那英語文學進程研究》《古爾納小說流散書寫研究》和《非洲文學名家創作研究》。這三部研究專著,在主題選取、結構樣式、方法理論和立意導向上,皆可謂是國內首創。其中,《古爾納小說流散書寫研究》是我國首部古爾納研究專著,藉助「中國非洲文學學」的「四大流散」理論,從主題思想、藝術手法、學術視野和人文關懷四個層面,探討了古爾納十部長篇小說的創作發生、創作歷程、創作手法、作品內涵和文化意蘊等諸多問題。《波札那英語文學進程研究》是我國首部專門的波札那文學史著作。該書聚焦1885年殖民統治後波札那文學的發展演變,立足文學本位,以「現代化」為切入點,以點帶面地梳理了波札那文學的百年英語文學發展歷程。《非洲文學名家創作研究》是我國首部名不見「經傳」的非洲作家群體的評傳合集,從主題思想、審美情趣、藝術特色和文學影響等諸多方面對31位非洲作家的生平、創作、交際及影響等方面進行了追蹤回顧和考證述評。該書立足「中國非洲文學學」的「非洲性」理論,重新界定了非洲作家和非洲文學創作,將多麗絲·萊辛和阿爾貝·加繆這些西方經典作家納入非洲文學範疇進行考量,從而以第三世界文學的視角實踐了中非文學對話,豐富了世界文學文化的多樣性,向真正的文明互鑒邁出了新的一步。

2024年9月,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在北京召開,提出了「十大夥伴行動」。其中第八項是人文交流夥伴行動,並確定2026年是「中非人文交流年」。在這美好的願景下,「非洲文學研究叢書」這件十面稜鏡,將在我國非洲文學研究乃至外國文學研究上折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為吸納融合世界各國文學精華,為豐富提升我國文學創作水平,為激發中華民族文化創新意識,也為中華文明的千載傳承與現代發展注入活力。

圖源:視覺中國

作者:李 丹

文:李 丹 編輯:蔣楚婷 責任編輯:朱自奮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c2490d4d93e189a2397df6a8212d1b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