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將軍造反,為什麼士兵會跟著一起造反?因為有底層邏輯支撐

2023-12-14     吳忠強

原標題:古代將軍造反,為什麼士兵會跟著一起造反?因為有底層邏輯支撐

我國封建社會的朝代更迭史,可以說就是一部造反起義史。除了兩宋是亡於外患,其他的朝代均亡於內部的起義。一般來說,我國古代社會的起義分為兩種性質:一種是農民起義,另一種是地主階級內部的起義,也就是將軍造反。

雖然一個王朝的滅亡,往往是由農民起義拉開帷幕,但最後成功的往往是將軍造反。細數下來,真正農民起義成功的也只有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這兩個例子。其他的,均是有士兵擁護的將軍獲得了最後的成功。那麼,將軍造反,為什麼士兵會跟著一起造反呢?為什麼將軍造反比農民起義更容易獲得成功呢?

每個王朝將軍造反都有其各自的背景,這裡就以幾個最典型的例子來進行分析。首先就是西漢初期的七國之亂。漢高祖劉邦大肆分封劉姓子弟為諸侯王,每一個諸侯王都有自己的獨立王國。隨著時間推移,諸侯王勢力坐大,到了漢景帝時,爆發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王之亂。

而此時,常年把控中央權力的外戚和宦官被大肆屠殺,中央權力出現真空,這不可謂不是造反的好時機,於是不同軍閥爭相崛起。

到了南北朝時期,南方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的開國君主都是武將。所謂時勢造英雄,他們與追隨自己的士兵一起推翻前朝的統治,建立新朝。此時正處於亂世,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都格外尖銳,武將手中兵權過重,因此,君主的統治都不十分穩固,朝代更迭十分頻繁。

唐末五代的混戰,基本上是將軍造反的最後一個高潮了。由唐中期安史之亂造成的藩鎮割據,與東漢末年的情況十分相似。但顯然,唐朝末年的藩鎮割據所造成的後果要比東漢嚴重得多。中央控制不了地方方節度使,而節度使也幾乎控制不住自己的牙兵。

最後的導火線一旦點燃,一個比十六國時期更加混亂的亂世就出現了。似乎只要有武裝力量,就能建立一個國家。因此,五代繼起,十國並立,不同民族、不同貴族集團、同一貴族集團的不同野心家都互相攻伐。

漢末三國時期,中央因為力量太過弱小,因此並不在軍閥混戰中有過多的參與度。更多的矛盾,是地方軍閥和軍閥的矛盾、豪強和豪強之間的矛盾。唐朝安史之亂是地方節度使的慾望膨脹,想要滅掉唐朝,另立新朝,因此還是集中在地方權力和中央權力的矛盾衝突上。

這種邏輯也就是自下而上推動將軍造反。最開始,想要造反的並不是將軍本人,而是將軍手下的士兵。因為手下的士兵有了不臣之心,逼得將軍不得不反,以求自保。當然,這並不是說將軍本人就完全沒有野心。

五代十國時期就是這樣的情況,士兵對當權者不滿。想要升官,想要發財,想要有從龍之功。最好的辦法就是,將自己的直接上司推到那個位置上。其中,最典型的是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事件。

那麼,這就代表著,如果不反,後周的皇帝依然會認為他有謀反之心,將他處死,或者他手下的那群士兵將他幹掉,再另選他人。無論如何,他的結局只有死,因而還不如乾乾脆脆的起兵,這樣還能殺出一條生路。

將軍造反的成功率遠比農民起義要高得多,這是因為將軍比農民更有優勢。從將軍這個群體的主觀條件來看,他們也屬於地主階級,要麼是擁有自己的獨立王國的,要麼是割據一方的豪強。

二是影響士兵的自我意識。士兵們長期追隨一個將軍,與將軍結成了軍事利益集團,形成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面。因此,當將軍選擇造反時,作為他名下的士兵,受將軍之恩,食將軍之祿,自然會追隨將軍一起造反。如果士兵為了自己的利益想要造反,那麼他們首先推舉的就會是他們的將軍。有時候,士兵群體的意志就代表了將軍的意志。

除此之外,將軍造反要想成功,還需要天時地利,也就是客觀條件的成熟。從秦始皇建立大一統國家後,統治者就非常注重中央集權和信息流通。因此,修驛站、修馳道都是為了保證皇帝的政令能夠到達基層。秦始皇廢分封,設郡縣也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避免地方勢力過大。

而且有利於在史書上留下正面評價。畢竟,在一個和平年代掀起戰亂的將軍,很難逃脫「竊國賊」這個評價,而亂世之中成功的造反者,更有可能成為救民於水火的英雄。

總結:在經歷了長期的亂世之後,宋朝的開國者格外注意「強中央、弱地方」的原則,將軍權、財權、政權全部集中於中央,中央以絕對的優勢壓倒地方。這就是為什麼五代十國是將軍造反的最後一個高潮了。但是,宋朝統治者忘記了過猶不及。地方的勢力過弱,使得地方難以抵抗外敵入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c1ba57983826f25ab9a6c8a86a6f5e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