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開學修鋼筆

2024-09-02   鄭州日報

梁永剛

早些年,鋼筆不單單是一件普通的寫字工具,還是時尚和身份的象徵,更是知識分子的招牌和名片。那時候在鄉下,教書的老師、看病的醫生,還有一些略通筆墨的村幹部,但凡有些知識和文化的人,無一例外上衣口袋上都別著一兩支鋼筆,大老遠一看就知道是肚子裡有墨水的人,既體面又風光,令人羨慕不已。上衣的口袋裡有沒有別鋼筆,很大程度上顯示著這個人有沒有能力,甚至成為一個人有沒有文化的標誌。當然也有一些附庸風雅的人,找個用不成的破鋼筆或者僅弄個筆帽別在衣兜里充文化人,以抬高身價,一度被人們傳為笑柄。

我剛學會寫字的時候,做夢都想著擁有一支鋥明瓦亮的鋼筆。小學一二年級寫字都用鉛筆,根本使不上鋼筆。再說,農村條件差,雖然當時買一支鋼筆也就是塊兒八角錢,可對於經濟拮据的農家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直到我上小學四年級時,老師要求學生們必須用鋼筆寫字,我才實現了自己多年的鋼筆夢。我手裡緊緊攥著暑假在山上扒蠍子換來的一塊五毛錢,步行十幾里來到鎮上,買下了我人生中使用的第一支鋼筆。後來,那支鋼筆一直陪伴著我,直到上初三那年不小心弄丟了。

過去市面上賣的鋼筆,即使不是英雄、永生等知名品牌,質量也是不錯的。一支好鋼筆能使好多年,即使出現毛病用不成了,也不捨得買新的,送到修鋼筆的攤上修一修繼續用。一些講究的人,買了一支新鋼筆,會找修筆師傅簡單收拾一下,以便更加好使。舊時,使用鋼筆、維修鋼筆的人群非常龐大,中小學生更是主力軍,由於毛手毛腳粗心大意,用鋼筆寫字時不小心,掉到地上的時候很多,不是筆尖摔壞了,就是皮囊漏水了,容易出現毛病,維修率極高。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修鋼筆的流動小攤來到學校門口,收費不高,立等可取,很受學生們歡迎。

在我的印象中,修鋼筆師傅的手上都是油光發亮,黑黢黢的,衣服上隨處可見斑斑的墨漬,講究一些的,會在腰裡圍上一個髒兮兮辨不出顏色的圍裙。每逢新學期開學後的一段時間,修鋼筆的師傅都會在各個學校之間來回穿梭。當然,平時隔三岔五也有修鋼筆的,但遠沒有剛開學時生意好。

修鋼筆的師傅大都騎著一輛二八自行車,全部家當都在自行車后座上的木箱裡。來到一所學校門口,找個敞亮的地方把自行車支好,從木箱上取下來一個塑料盆,到附近的人家端一盆清水,以備涮洗筆管所用。修筆師傅的木箱,和舊時鄉村賣冰糕的箱子很相似,只是稍大一些,裡面用薄木板隔成幾層,分門別類擺放著各種型號的筆尖、筆舌、筆帽、皮囊等零部件,還有修筆的常用工具,如小鑷子、小鉗子、小錘子、小銼刀等。修筆的時候,這個其貌不揚的木箱搖身一變,成為修筆師傅的工作檯,各種工具在箱子蓋上散落著,隨用隨取,倒也方便。

那時候,每次學校門口來了修鋼筆的,到了下課和放學時間,學生們都會把修筆師傅團團圍住,有修鋼筆的,更多是看熱鬧的。看得久了,次數多了,我也逐漸看出了修鋼筆的門道。接過一個學生遞來的鋼筆,修筆師傅抬頭先問,哪兒出毛病了?問清病症,對症修筆。

修筆師傅恪守著厚道誠信的職業道德,能修則修,不嫌費事,非萬不得已絕不更換零件,最大限度減輕了顧客的經濟負擔。譬如,鋼筆下水不暢了,就把筆尖拆下,用牙刷清洗筆舌;筆帽和筆身旋轉不緊了,就用工具將筆帽內旋出新的螺紋;筆身劈了,就用細鐵絲一圈圈箍緊;筆尖漏水了,多是筆尖下面的筆舌鬆了,點根火柴微烤一下就可輕鬆解決;皮囊漏水了,就剪一圈寬窄合適的軟皮,用強力膠粘緊即可。

一支鋼筆最重要的部位是筆尖,此處最金貴,也最易磨損,修起來難,很能考驗修筆師傅水平高低。修筆尖是技術活兒,也是精細活兒,一憑眼力,二靠手感。那些技藝嫻熟精湛的師傅只需粗略一看,用筆尖往指頭肚兒上輕輕一划,其中的毛病便判斷個八九不離十。筆尖分叉是常見病,修筆師傅修起來很輕鬆,說話間用手簡單一掰一捏就好了。遇到分叉嚴重的,頂多就是拿個小錘子,左敲敲右打打,三兩分鐘就能手到病除。正所謂「難者不會,會者不難」,看似修筆師傅沒費多大功夫,但背後是他數年如一日的熟能生巧和不輕不重的力量把握。換成別人,使勁一捏或者用力一敲,如此精巧的筆尖或許就毀壞了。

新買的鋼筆用起來大多會掛紙,過去作業本的紙張很薄,寫不了幾個字就把一張作業紙掛爛了。掛紙的毛病出在筆尖上,關鍵在打磨筆尖。修鋼筆的師傅極有耐心,用小銼刀反覆打磨著筆尖,感覺差不多了,就在瓶里蘸點墨水,隨便在紙上寫上幾個字。如果仍然不順溜,拆掉筆尖繼續打磨,一遍遍直至順手。經過修筆師傅一番拾掇,筆尖落在紙上再也不會澀澀拉拉,而是像清水落在肌膚上一樣順滑,不僅寫出的字好看,心情也舒坦。

在流動攤上修鋼筆,基本上都是立等可取,等上三五分鐘,花個三兩毛錢,一支損壞嚴重的鋼筆,在修筆師傅一雙巧手的擺弄下,或修或配,獲得了第二次生命。鋼筆修好後,修筆師傅用浸滿墨漬的手,拿出一個髒兮兮的小本,隨手翻開一頁,讓顧客寫上幾個字,試試手感和效果,算是驗收下修理質量。

大概是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吧,當時我正在老家上初中,輕巧方便的原子筆流行開來,同學們本來就嫌鋼筆灌墨水麻煩且易損壞,於是紛紛扔掉鋼筆用起了原子筆。用鋼筆的人越來越少,修鋼筆的生意自然是日漸冷清。後來, 簽字筆、中性筆逐漸取代了原子筆,且價格低廉、粗細型號齊全、筆尖不易堵塞,並且墨水用完以後再花幾毛錢換一支筆芯還可以繼續用,用鋼筆的人更少了,修鋼筆的人更是寥寥可數。再後來,隨著計算機的普及,人們習慣於用鍵盤打字,用筆手寫的機會越來越少,再難見到修筆師傅的身影了。

曾經風光一時且十分文雅的修鋼筆行當,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悄悄地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匆匆地退出了歷史舞台,那些修筆師傅和嫻熟的老手藝,成為人們心中一段塵封的溫情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