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不如疏!將聖誕節同化世俗化,也是中國文化有容乃大的自信表現

2023-12-25     瑜說還休

原標題:堵不如疏!將聖誕節同化世俗化,也是中國文化有容乃大的自信表現

又臨近年底了,西方傳入中國的「平安夜」「聖誕節」——其實在廣義上,也包括「元旦」新年這樣的「洋節日」,都是一年一度地向著中國人撲面而來。可以說,這些洋節也早已與我們中國人的生活難捨難分了。

不過,最近幾天來,網上傳出了有關學校、社區等部門倡議不過平安夜、聖誕節的消息,甚至還流傳出大媽、大爺們舉著「聖誕節滾出中國」條幅的圖片;且在「平安夜」來臨時,網上還傳出關於有關部門言及「12月24日不是『平安夜』,是長津湖戰役勝利73周年的日子」等新聞。

首先,確如這位發言人所言,西方一些人過的「平安夜」,卻是我們中國人的一個勝利紀念日——在這一點上,我們當然應該進行強調並予以紀念!

不過,也誠如胡錫進在評論中所言:「無需把這兩個事情對立起來……如果強調今天只能當作長津湖戰役勝利紀念日來過,而不能把它當通常意義的平安夜來過,搞這樣的對立,就是不對的了」。

「這有悖常情、常理,也與國家的宗教政策南轅北轍,與公眾的消費意願南轅北轍。什麼事情都要遵循正常的邏輯,不能以極端方式製造絕對性……」

確實,像中國有著2000多萬眾的基督徒,他們當然享有過平安夜、聖誕節的宗教自由權利。

同時,對於更多普通公眾——大部分還是年輕人其實並不信仰基督教等外國宗教,但他們這些年來也越來越受到聖誕等洋節的影響,也在跟風、從眾地過起了這些洋節,這些又如何理解與應對呢?

其實,當中國打開國門的那一刻,就註定了我們要受到包括西方文化在內的世界文化的巨大影響了!——這一如大門打開的中國,對於世界文化同樣會產生極大影響一樣!

可是,我們是否能認可:外國也都要對中國文化進行人為地限制、打壓嗎?但事實是,越來越多的國家及民眾也在開始慶祝中國的春節、中秋節等,也是中國文化影響世界,全世界在擁抱中國文化的表現!

而我們在大力提倡「構建世界命運共同體「的時候,顯然就無法將外國文化拒之門外,對於有益的世界文化思想,就理當學習、吸收與融匯;當然,對於落後的文化,也要批判與拒絕。

顯然,作為西方宗教文化特徵的「平安夜」、「聖誕節」等,並不能用一句「西方落後文化」來概括,否則,中國也就不會存在信仰宗教自由的憲法法則了。

所以,對於聖誕等洋節,如果抱著完全拒絕和批判的態度,顯然既不可取,也不現實,更不合情合理!而人為地予以拒絕和限制,也在這個信息無所不在的網際網路時代難以達到,甚至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事實上,我們中華文化能在上下五千年間傳承至今,成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斷過的民族文化,它一定是跟我們的「包容博大、兼容並蓄」之特點有關!像印度佛教的中國化,就讓佛教文化成為了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有力地影響著我們的民族文化的內容和內涵。

當然,在中國文化中,其本質上而言,並沒有產生出真正的本土宗教——包括「道教」亦是如此。這其實也說明,中華文化具有一大特質:即其一直都具備「世俗化」的特點!這也是中國歷史上一直未曾出現「宗教國家體制」的重要原因!

現在,我們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制度、思想、文化為主體,並將之與中華民族文化有機結合與融合。同樣在對宗教文化的態度中,也有著促進宗教「世俗化」的需求、要求與目標——所以,就應對此持有「堵不如疏」的理念!我們不必懼怕什麼「聖誕節」等洋節,只需將其同化、世俗化、中國化就行了!

在現實生活中,情形也基本如此——像外國的「情人節」「感恩節」「平安夜」「聖誕節」等,其實也一如「六一節」「五一節」「元旦」等「洋節」一樣,早已被我們中國人給大大地「世俗化」了:比如中國人大多只是取其世俗情感、娛樂狂歡、消費主義之意,而對其中的宗教教義之推崇、沉浸並不太多了!

我們的國人現在可以說已是「大國國民」了,但是,要想從「大國國民」躍進到「強國國民」的更高層次,其實,這不僅表現在經濟上、軍事上的強大,最終還要落實和落地於「文化思想的強大」上!

如果我們一邊實質性地在對外開放,並高喊著「構建世界命運共同體」的口號,但一邊卻玩著批判、拒絕洋節的「閉關鎖國」之舉,這也只能說明,我們仍還是某種程度上的「精神文化之寡國小民」,更說明我們的民族自信心,仍然未能完全強大地建立起來!【原創評論:瑜說還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bfb79a4b4c21cde0c1ea4b05875c65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