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丫丫(富書作者)
美國醫學博士、心理學家約翰辛德萊爾說:「情緒生病比身體生病更可怕,生活中76%的常見病,都是由不良情緒所引起的。」
在我們緊張、焦慮、擔憂時,身體會出現各種症狀,比如胃痛、偏頭痛、拉肚子等。
不僅如此,情緒失控時,我們脫口而出的話,往往還會傷害到身邊的人。
只有做好情緒管理,生活才能不被壞情緒支配,這是每個人都應該補上的一課。
今天,為大家分享《人民日報》推薦的情緒管理的9種方式,希望我們的生活,不再為壞情緒買單。
放下焦慮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生活中充斥著各種聲音,向你販賣著各種焦慮:
35歲之後是被裁員的高危人群;
體重過百不是醜女人就是懶女人;
00後剛畢業2年就實現了年薪百萬……
當你想要放下手機,安靜地休息一會兒時,腦海里的念頭,又席捲而來:
昨天和小張說的那句話,會不會讓他誤會我?
明天要交的報告是不是要再修改一下?
需不需要給孩子換一個補習老師?
焦慮就像一個背景音樂一樣,時時環繞在你耳邊。看似在做著手頭上的事,實則思緒紛飛,不是在後悔過去,就是在擔憂未來。
《認知覺醒》中說:「焦慮的原因主要在兩點,想要同時做很多事,又想要立即看到效果。」
當你的慾望,大於了你的能力,而你又沒有足夠的耐心,去通過行動,一步一步達成自己目標時,焦慮就產生了。
打敗焦慮的第一步:屏蔽掉耳朵中的雜音。焦慮來源於你知道得太多,而做得太少。
80%的焦慮,都會在行動中自動化解,你所需要做的就是丟掉腦海里的空想,專注做好自己手頭上的事。
與其在焦慮中擔憂結果,不如在行動中收穫答案。
放下沮喪
人生就像拋物線,有高峰也有低谷。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經歷人生中的至暗時刻。
面對人生的不如意,不同的態度,預示著不同的人生軌跡。
有的人沮喪不已,在反芻失敗中自怨自艾,從此一蹶不振。
有的人把低谷看作是成長的新起點,從此之後,每一步都是上坡路。
低谷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就此沮喪沉淪,而放棄任何改變。
聰明的人,會在低谷中,調整心態,反思復盤過往的行為,重新規劃人生的選擇,在低谷中尋找機會。
困境是人生的試金石,清零沮喪的情緒,你才能輕裝上陣,真正實現觸底反彈。
放下恐懼
恐懼,就是我們對未知的、無法判斷、無法掌控的事物,產生的一種內心的極度不安全感。
在一定程度上,恐懼讓我們免於陷入危險;但在很多時候,恐懼使我們裹足不前。
美國心理治療大師M·斯科特·派克認為:「大部分恐懼與懶惰有關。」
你是不是也經常,懶得去適應新環境,懶得去學習新知識,懶得去接觸新朋友。
最終,在逃避和猶豫不決中,被恐懼圍剿。
正確的突圍方式,就是停止你躲閃的念頭,列出自己的「恐懼清單」,做出一點點新的嘗試。
哪怕是打開一本書,翻看一頁;給久未聯繫的朋友,問一句:最近怎麼樣?
一件事,一旦你面對它,做出了決定,恐懼就會消失。
只要有5%的改變發生,就會帶來走出恐懼的持續慣性。
放下慌亂
生活中,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會經歷心慌意亂的時候:
早晨睡晚了,著急忙慌出門,半路上,又發現文件忘記帶;
馬上要考試了,盯著書本上的字,心慌慌,就是集中不了;
事情一多,就愣住了,腦海里亂糟糟,不知如何下手……
慌亂,有時是源於你對生活沒有規劃。試著將眼下的事情,按照輕重緩急排序,再來一一完成,你會慢慢找到自己的節奏。
慌亂,有時是因為內心失去了秩序。遇事越急,越容易出亂。
佛說,靜能生定,定而生慧。
嘗試做事之前,先深呼吸,讓你的心平靜下來。當心靜了,思路就會變得清晰起來。
慌亂,也可能是因為你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低估了事情的難度。
心理研究表明,選擇挑戰難度略高於自身能力5%-10%時,最容易收穫心流體驗。如果難度過高,就會因為壓力太大,而陷入煩躁不安。
所以,遇到事情,先讓自己的心靜下來,心靜而方能穩。將每一次的變化和無常,都看作生活的歷練,去沉澱,去成長。
靜靜地做好自己,學會等待,生活不會虧待每一個努力的人。只有不慌不忙,才能來日方長。
放下拖延
「沒拖到最後一刻,絕不動手」,拖延症似乎成了現代人的通病。
你是不是也明知手頭上的事情是必須完成的,卻遲遲不採取行動。
在空想中擔憂,找了一堆藉口,唯獨缺少行動的理由。
拖到最後,匆忙草率地完成任務,離好結果和回報相去甚遠,又懊惱不已。
拖延症,仿佛成了一場理性和情緒的博弈。
拖延不僅讓生活陷入低效模式,拖延一旦養成習慣,也會造成自律感缺失。
拒絕拖延,可以先從確立一個可操作性的具體目標開始。比起「我要完成這份報告」,「我先花半小時列出報告的提綱」更務實。
提高對時間顆粒度的管理,也能幫你走出拖延。「等我休息一下再來做這件事」,不如「我先背25分鐘單詞,休息5分鐘,再做25分鐘練習」,後者會更清晰可行。
每完成一個任務,都會形成一個正向反饋,推動你告別拖延,找回自律。
不要輕易給自己貼上「拖延症」的標籤,人生的每一時刻都有選擇權。把每個拖延的念頭,都當作自律的提醒,就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放下迷茫
每天重複相同的生活,仿佛看不到希望;年輕時的夢想早已遺忘,有的只是人到中年的彷徨;操勞半生,退休了,突然感覺失去了生活重心……
人生走著走著,一不小心就陷入了迷茫,失去了方向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迷茫正是休養的最好時期,找不到方向時,不妨先關心自己。早睡早起、合理飲食、保持運動,擁有健康的身體,才是生活的基礎。
迷茫往往也因為能力不夠,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學習新技能,充實自己。多去讀書,讓自己每一天增值一點,日積月累,你的實力就會成為你的底氣。
讀書,是走出迷茫最有效的途徑。我們可以從史書中學習經驗,從詩詞中學會表達,從哲學中學會思考。
你所有的困惑,都能夠在前人的智慧中,找到答案。
你要相信,帶你走出迷茫的,只有你自己。
放下擔憂
俗話說:「關心則亂。」
你會擔憂,有一部分是因為愛。
你愛自己,所以害怕容顏老去;你愛孩子,所以不敢放手;你愛父母,所以害怕分別。
因為過於緊張在意,而把這份關愛放在了錯誤的位置,所以總是憂心忡忡。
莫泊桑在《一生》中寫道:「生活不可能都如你所願,但也不會像你想像的那麼糟。有時,我們脆弱的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咬牙走了很長的路。」
有時候,我們擔憂,就是因為被自己對生活的種種假設,給嚇唬住了。
九成煩惱都是庸人自擾,你所擔心的大部分事情都不會真正發生;但你所愛著的人和生活,是真實的存在。
不要讓擔憂持續內耗你,而是重新認清擔憂背後的本質。如果因為擔憂而害怕做錯,只會讓你錯過更多。
你需要的是放下擔憂,真正去感受愛和生活,才不會錯過人生中美好的風景。
放下倦怠
從「喪文化」開始,到佛系、躺平,整個社會都在傳導出一種倦怠的情緒。
對生活失去了熱情,對工作失去了動力,無論幹什麼都提不起勁來,你是不是也進入了這樣的「倦怠期」?
倦怠並不意味著懶惰,恰恰相反,倦怠往往是因為你長期疲於奔跑,過度消耗了自己的能量,從而產生了一種身體和心理上的極度疲憊的狀態。
是時候給生活按下暫停鍵,學會適當地休息和放鬆。鬆弛有度的生活,才是持續前行的動力。短暫的休息,會讓我們走得更遠。
不要被倦怠「圈養」住了,如果現有的工作或者生活方式正在消耗你,可能是能力問題,也可能是認知問題。
主動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做一些多樣化的嘗試,接觸新鮮事物,能打開我們的視野,突破思維定式,重新找回激情。
在這個內卷的時代,出現倦怠是很正常的。記住不要過度消耗自己,只要「倦」而不「怠」,堅持鍛鍊,不停止學習和成長,就能找回生活的主動權。
放下執念
執念是慾望的放大器,執著於追逐金錢利益,就容易在物慾中迷失自我;強求一段失去的情感,反而讓自己痛苦不堪。
執念就像握在手中的沙子,握得越緊,失去得越多。有時候放下,反而是得到。
林語堂說:「明智的放棄,勝過盲目的執著。」
人生中的很多事,有盈就有虧,有聚就有散,有得就有失,懂得放下比執著更有人生智慧。
人生沒有一帆風順,沒有人能十全十美,誰又不是一邊得到,一邊失去呢?
做好慾望的斷舍離,才能和自己的執念和解,真正得到內心的快樂和解脫。
放下執念,回歸當下。不要在懊悔過往種種中,虛度掉今天的生活。過去已逝,過好當下,生活會在未來給你獎賞。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妥協與放下執念的過程,只有掙脫執念的枷鎖,接納不完美,坦然面對得失,方能輕裝上陣,活出真正的自我。
產生情緒是本能,管理好情緒才是本事。
情緒管理,並不是拒絕情緒的產生,而是能夠智慧地找到與情緒的相處之道。
從今天起,拒絕內耗,做一個情緒穩定的成年人。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支配。
你會發現,心情好了,人生就順了。好情緒就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它能讓你心平氣和,擁抱美好,也能為身邊的人帶去一份平靜。
每一天,都帶著輕鬆愉悅的心情上路,在人生的路上,向著陽光奔跑,幸福就會接踵而至。
作者簡介:丫丫,富書作者,一個熱愛寫作,正在成長中的自媒體人,圖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中,本文:富書,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