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業外流?美國人調查後發現了真相

2023-11-23     正解局

原標題:中國製造業外流?美國人調查後發現了真相

大家可能在網上看到不少消息說,很多外企關閉在中國的生產基地,跑到越南和印度開辦工廠。

在很多悲觀者眼裡,「製造業外遷」似乎代表中國正失去「世界工廠」的頭銜,經濟也會大受影響,情況真是這樣麼?

有時,站在局外的人或許看得更加清楚。

前段時間,美國《華爾街日報》刊登文章指出,中國的製造業並沒有離開中國,而是向西轉移到其廣袤的內陸地區。

文章還指出,任何試圖與中國爭奪「世界工廠」地位的國家,或許都將面臨一個強大的對手:中國廣闊的內陸地區。

無論《華爾街日報》這篇報道出於什麼樣的目的,局長都想先表明自己的態度:

「一部分製造業外遷出中國」,是實際情況,但這恰恰是中國產業升級的一個里程碑,更是摘掉低端「代工廠」的帽子,逐漸走向價值鏈的上游。

任何商品經濟本質,都是希望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較高的回報。

製造業同樣如此,也希望儘可能地壓縮生產成本,從而獲利更多。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全球大致經歷了三次產業轉移。

上世紀50年代,美國為了遏制蘇聯,扶持日本經濟,把大量紡織和鋼鐵產業轉移到日本。

可以說,美國人開了現代產業轉移的頭,但隨著世界經濟潮流的涌動和物流效率的提升,新的產業轉移再次出現。

20世紀60年代開始,現代遠洋貨櫃貨輪和更為頻繁的航空物流,使得曾經困擾全球的長途運輸問題得以解決。

許多人力成本較高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被日本等已開發國家逐漸轉移到當時亞洲的其他部分國家和地區,造就了後來著名的「亞洲四小龍」。

到了上世紀90年代,當年充當製造業「二傳手」的日韓兩國以及港台等地區富裕了起來,隨即勞動力成本也快速提升。

面對相同的問題,熟悉的套路被再次複製。

全球製造業轉移路徑歷史

製造業背後的資本選擇離開富裕的高成本地區,選擇當時人力成本更低,且勞動力資源豐富的中國。

這其中,能快速轉移和複製的幾乎都是無需更高技術的低端製造業。

而且從時間線可以看出,低端製造業的承接和轉型周期大概是20-30年。

必須指出的是,三次全球化的產業轉移,除了第一次帶有明顯的意識形態考慮,後面兩次都是基於資本的考慮而自動出現。

產業轉移最重要的考慮是人力成本要便宜

即隨著承接地區經濟發展,用人成本會直線飆升,資本不可能任其發展,坐等利潤降低,只會主動將相關產業轉移到用人成本更低的國家。

不過,如今的產業轉移可不是簡單將工廠一搬了之那麼簡單,除了需要考慮人力成本,還要考慮當地是否有成熟的配套體系,是否具備更豐富的產業資源。

因此,任何製造業基礎薄弱的國家,都是從承接低端產業開始,不斷加快自身產業升級和配套,否則就很容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世界銀行關於「中等收入陷阱」的定義

從這點來說,所謂「製造業外遷」,其實就是背後的資本覺得在中國開設工廠賺錢越來越少,選擇了人力成本更低的國家而已。

事實上,我國低端製造業從2010年左右開始,就相繼往東南亞和印度地區轉移,大量紡織及木材加工企業不斷湧入越南、柬埔寨等國,給當地帶來新的經濟增長。

但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我國的產業外移,是在產業升級還沒有完成以前就開始了。

雖然相比東南亞國家,我們的勞動力成本不算便宜,但我們隨著產業鏈的逐漸完善,不僅擁有成熟的基建和物流體系,相關原材料、零部件銷售、加工配套等體系也基本實現集群化的產業升級,從而降低了產品的系統性成本。

中國目前25個最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可以說,中國通過產業集群效應體現出的整體優勢在全世界範圍都很難找出第二個。

必須說明的是,這也並非說我國不再重視低端製造業。

畢竟我國人口基數龐大,即便產業升級過程中,也必須考慮到相應的就業問題,更需要兼顧不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

因此,目前國家正在積極引導的是,逐步將低端製造產業鏈向珠三角和長三角以外的地區轉移,帶動中西部的產業發展,同時進一步發展和提升當地的產業優勢。

那麼,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到中西部省份,效果如何呢?

還是拿《華爾街日報》這篇文章來說明。

《華爾街日報》在文章中,很細緻地羅列了一系列數據,以證明中國製造業轉移到內陸地區後取得的成績。

比如,文章提到自2018年以來,隨著製造業的生產力擴展到珠三角和長三角之外後,中國中西部15個省份的出口量實現了94%的強勁增長。

為了佐證自己觀點,《華爾街日報》援引CEIC(全球經濟資料庫)數據,提出截至今年8月,上述省份出口總額高達6300億美元,超過了同期印度的4250億美元、墨西哥的5900億美元和越南的3460億美元。

同時,文章分析說,2022年中國占全球商品出口份額的14%,儘管與2021年相比有所下降,但「中國依舊占據了最大的出口份額,排名第二的美國僅占了8.3%,排名第三的德國占了6.6%」。

文章還特彆強調,「中國沿海主要城市,如天津、青島、上海、寧波、廣州以及深圳等城市依然是全球最主要的製造業生產基地。截至今年8月份的12個月中,這些地區共出口了價值高達2.7萬億美元的商品,約為美國、歐盟和日本出口商品總和的一半。」

對於沿海城市出口的穩增長,局長並不意外,但在查詢了中西部近年來的出口數據後,還是驚喜不已。

從圖中不難看出,排在最前面的四川、重慶、河南、湖南、江西、安徽、湖北、廣西、河北、陝西,甚至新疆的出口增長都非常快。

隨著通過西部陸海新通道的打通,川渝地區的外向型經濟在沿海地區以外是最為發達的。

這裡加起來出口金額超過了1700億美元,遠超過其他省份,顯示了作為中國經濟第四極的實力。

比如已經開通的印尼雅萬高鐵項目用的鋼軌,就是來自四川的攀枝花鋼鐵。

而攀鋼目前已累計出口鋼軌超300萬噸,主要出口到亞洲、非洲及美洲等地。

雅萬高鐵項目用的鋼軌,就是來自四川的攀鋼

比較意外的是新疆,出口貿易總額居然跑到了中間位置。

局長再查看了下新疆今年的進出口總額,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新疆進出口總值是2528.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7.3%,超過2022年全年總值。

其中,喀什進出口值同比增長達到89.7%,占到同期新疆外貿進出口總值的24.1%。

喀什可是中國最西端的城市,到底是什麼製造業讓這座邊陲城市出口增長如此迅速呢?

答案是喀什承接了大量來自廣州的電子產品加工業,尤其是印著歐盟認證標準的CE標誌的手機充電器,六成以上的產品都是出口到東亞、歐美、印度、巴基斯坦等地。

廣州電子加工貿易為何來到喀什?

原因就是當地人工便宜,平均月薪2500元人民幣左右,比珠三角的工人便宜了至少一半。

正是因為廣州與喀什在產業轉移領域關係密切,如今的喀什幾乎就是個復刻版的「廣州」,路名都幾乎與廣州一樣,什麼天河路、海珠路、荔灣路,恍惚間會讓人以為到了廣州。

喀什這個祖國最西端的城市,因為承接廣州的產業轉移,出口量激增

在喀什這樣的內陸城市建廠,其中的文化習俗和生活習慣等差異帶來的難度可想而知。

但在這裡建廠也從側面證明了,連新疆喀什這樣偏遠的地方都能成功復刻沿海城市的製造業,還有什麼城市不能做呢?

事實上,國家在部分產業向內陸轉移之前,就已經做好了充分布局。

任何產業轉移最重要的還是要考慮綜合成本,其中關鍵就是基建和物流需要配套。

東南亞等國一直在積極吸引外資進駐,但令眾多跨國公司最頭疼的便是電不夠用,路走不通。

因此,中國進行產業向中西部轉移,首先就是建設好雄厚的能源供應儲備,同時將路修到每個村莊。

一直以來,西部能源結構發展不均衡,是其制約經濟發展最主要因素,好在這難不倒素有「基建狂魔」著稱的中國。

拿世界第二大水電站白鶴灘水電站來說,這裡位於四川省和雲南省交界的金沙江附近,最終2006年開工建設,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在2019年全面完工。

白鶴灘水電站開始蓄水

這期間修建有多麼艱苦就不多說了,但白鶴灘水電站建成後,每年發電量將超過600億度,能充分滿足周圍地區的用電需求。

此外,由長江電力主導的金沙江、華能水電主導的瀾滄江、國投電力和川投能源主導的雅礱江上,14座大型水電站交替開工和竣工,全部建成後的電力將是三峽發電量的四倍以上。

不僅如此,還有西北地區持續建設達十年的光伏發電一直在悄悄進行。

截至2019年,中西部已經有十多個省份實現光伏發電成本與煤電打平,並且還在持續降低發電成本。

用電結構改變,不僅是轉移到中西部地區企業不會擔心停電,更重要是電價將會便宜,增強對高耗電的半導體產業的吸引力。

常規的半導體企業年耗電量往往在百億度以上,如果每度電便宜1毛錢,每年就能節省數億元的用電成本。

這其實也正是西安、成都等城市近年來吸引了多家晶片及相關企業落地的重要原因。

對於產業轉移配套的物流領域來說,路不僅要通,還要更便利。

這就不能不提貴州。

2018年,貴州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6453公里,位居全國第七位,超過江蘇。

這個數據背後還藏著一項世界紀錄,全球前100座高橋,有47座在貴州。

壯觀的貴州北盤江大橋

甚至因為貴州山地複雜,貴州高鐵不是像其他城市都在陸地跑,其中一半里程是通過1400座隧道,行駛在地下。

再看新疆,喜歡自駕游的朋友肯定知道217國道獨山子至庫車段的「獨庫公路」。

這是連接南北疆的一條重要通道,全長561公里,沿途穿越崇山峻岭、河流峽谷,是一條名副其實的「天路」。

但這條始建於1974年,全線通車於1983年的公路,雖然是連接新疆南北的重要交通命脈,卻因為建設簡陋,時常因為氣候和地質影響而封路,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風景如畫的獨庫公路

目前正在規劃修建的新疆G3033奎屯(獨山子)至庫車高速公路項目,將徹底改變交通受天氣影響而封路的局面,成為新疆西側跨越天山南北新的交通大動脈。

用這兩個自然條件在西部地區都極具代表性的省份舉例,是想說明產業轉移到中西部的內陸地區,其實不只是工人工資便宜,而是我們真正做到了產業轉移所需的綜合配套,這些才是全面發展地區經濟的底氣和實力。

局長也想說,成為「世界工廠」並不是我們根本目的,我們是希望真正成為製造業強國,並且在技術進步的同時,更能帶動所有地區的共同富裕。

這需要時間,也需要足夠的內功支持。

未來,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bf6ec711cc68e0d952f0686f725109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