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區柯克為什麼是世界懸疑片大師?

2022-07-10     閒人電影

原標題:希區柯克為什麼是世界懸疑片大師?

希區柯克,電影的百科全書。

他的作品中幾乎有電影的所有拍攝技巧和敘事方式,兼具藝術和商業。

法國新浪潮的領軍人之一特呂弗將希區柯克奉為作者導演,整個歐洲都認可這位大師在電影中的藝術性。

好萊塢一直未將奧斯卡最佳導演頒給他。

即使希區柯克獲得了不少提名,好萊塢卻一直覺得他是商業片導演,可後來的事實告訴我們,這是好萊塢的損失。

《電話謀殺案》是希區柯克電影中評分僅次於《驚魂記》的作品。

希區柯克通過該片詮釋了一個道理,只有完美的紙上談兵,沒有完美的謀殺案,因為現實中有太多不可預知的事情發生。

男主如果沒有從毯子上拿走那把鑰匙開門,兇手如果沒有把鑰匙放回原處。

男主如果把自己的鑰匙裝進女主的包里,案件可能就是另一種結局了,完美犯罪也許就發生了。

可希區柯克太洞悉人性了。

他在電影中啟用的精神分析法就告訴了觀眾,在千鈞一髮的時刻,即使頭腦再清醒,也會有忽略的時候。

如男主回到家後,第一件事就是著急在兇手身上找鑰匙,並將其放回女主的包里。

這是每個人的正常思維,完美合乎邏輯,這也讓後面因鑰匙而來的反轉變得精彩紛呈。

畢竟你認為的完美總會在不經意間留下蛛絲馬跡。

而這些細節就是你犯罪的鐵證,這也是《電話謀殺案》的厲害之處。

希區柯克讓男主處理了所有觀眾可以想到的細節,卻讓一個從一開始就疏忽的細節成為破案的關鍵,使得觀眾的猜測落空。

很少有人會想到兇手身上還有把鑰匙,而這把鑰匙還是他自己的,因為希區柯克一直在誤導觀眾只有兩把鑰匙。

影片進行到最後十分鐘,謎底才揭曉。

伴隨著完美犯罪是否會發生,不斷挑戰觀眾的腦細胞。

讓他們思考劇情走向,為影片著迷,這是典型的希區柯克風格,片尾十分鐘,多次反轉。

不過,《電話謀殺案》也有不足之處。

那就是劇情推動大都靠對白而不是故事,這是改編自舞台劇的弊端。

太多的台詞會讓觀眾聽得一頭霧水,對影片的觀感下降,而人的注意力是不可能全程集中的,從而給電影打了差評。

希區柯克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他後來的懸疑片有很明顯的改變。

懸念的推動不再依靠過多的對白,而是讓故事帶著觀眾入迷,《迷魂記》《驚魂記》皆是如此。

大師就是大師,即使功成名就,依舊可以創新和改變,怪不得凡是拍此類影片的導演都奉希區柯克為大師。

《迷魂記》中已經看不到對白過多影響觀影的毛病了。

這部電影的經典之處在於技法與內容鋪陳展開的方式,希區柯克變焦,運鏡,色彩,德國表現主義。

現在來看,內容並不稀奇,很多人可能看個半小時就猜到懸疑的套路了。

但如今的大部分導演只能做到影片的前半段,卻難以完成影片的後半段,更別說最後一秒還在反轉的精彩了。

換句話說,他們在電影中放了一顆定時炸彈。

但觀眾不知道有這麼個東西,直到爆炸了才明白,對於電影只會有驚奇的觀感。

但希區柯克則是在電影中間就告訴了觀眾有顆定時炸彈,觀眾也知道炸彈肯定會爆。

然後希區柯克一步步勾著觀眾,在觀眾每次猜到炸彈會爆炸時突然反轉,最後炸彈真的爆炸了,可觀眾也傻了,電影還可以這樣拍。

原來導演玩弄了觀眾,觀眾渾然不知,還要敬佩他的能力頂級。

而現在的很多導演唯獨缺少了冒犯觀眾並讓觀眾敬佩的能力,他們只會冒犯,只會驚奇,不會恰到好處的玩弄,所以他是大師,你們是小丑。

這就是著名的希區柯克炸彈理論,如何精妙的構建懸疑。

早在1936年希區柯克就通過《陰謀破壞》把這套理論展現給了世人,在《迷魂記》中被他玩出了花。

除了玩弄觀眾外,希區柯克電影中的麥高芬更是一絕。

令人意外,希區柯克登陸好萊塢的第一部電影竟然是美國版鴛鴦蝴蝶派的《蝴蝶夢》。

本來他計劃拍攝《鐵達尼號》,但製片人建議他拍《蝴蝶夢》,正好希區柯克在英國時就喜歡原著作者,並想改編《蝴蝶夢》,於是一拍即合。

我們沒有看到大師的《鐵達尼號》,卻看到了另一個希區柯克。

在《蝴蝶夢》中希區柯克的風格比較少,不過,他也在擅長的謀殺懸疑上製造了一些反轉。

儘管這些反轉大多都可以被觀眾猜到,但這也是希區柯克不想順從言情發展路數的證明,也是他想對電影擁有絕對控制權的證明。

因為《蝴蝶夢》讓他與製片人有了矛盾,自己對影片的控制權被削弱了。

但幸好《蝴蝶夢》拿下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票房上也取得了成功,自此希區柯克開始了順暢且獨權的好萊塢之旅。

《蝴蝶夢》的經典之處在於塑造了一個從未現身卻無處不在的麗貝卡。

希區柯克把麥格芬手法帶到了美國,表示某人或物並不存在,但它卻是故事發展的重要線索。

《蝴蝶夢》中的麗貝卡像雙無形的大手綁架著每一個人。

讓他們的生活無法回到原來的樣子,更讓走進曼德利莊園的所有人都像進了監牢,從此人成了囚。

這種無形的恐懼,任憑觀眾臆想的懸念,讓影片不至於落俗到只有宮斗的地步。

再加上希區柯克加入了謀殺的元素,增添了影片的觀賞性,可以留住對言情片不感冒的觀眾。

同時,希區柯克又給了影片一個大團圓的結尾,滿足了所有觀眾期望的he結局。

男主放下心結,女主不再自卑,女管家隨麗貝卡而去,曼德利莊園被一場大火所燒,永遠屬於了麗貝卡,每個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希區柯克真是將藝術和商業結合的異常完美的大師,既賺了錢又得了聲譽和影史地位,後來者望塵莫及啊。

在《後窗》中,希區柯克對麥高芬進行了升級。

希區柯克在片中展示了自己抓人眼球的懸疑技巧,其中的麥高芬一直沒變,從頭至尾都是推銷員謀殺案。

但希胖通過錯誤引導讓觀眾的注意力不斷轉移,並藉此推動劇情發展。

當觀眾以為推銷員沒有殺人的時候,新的反轉出現,觀眾的焦點又到了殺妻分屍案上。

尤其是片尾部分,麥高芬反覆橫跳。

男主給兇手打電話引開了他,女主跟護士下樓挖一直被他們懷疑的花壇,挖開後卻什麼也沒有,麥高芬喪失。

正當觀眾與片中的角色一樣灰心時,女主突然爬上二樓,溜進兇手房間,找到了他妻子的戒指,碰上了回來的兇手,兇手欲殺掉她,麥高芬回來。

幸好,男主報警,警察及時趕到,以私闖民宅帶走了女主。

但男主也因此被兇手發現,並且孤身一人在房間,兇手到男主的房間談判,麥高芬加重。

最後談判破裂,兇手動手將男主推下了樓,麥高芬終成真相,《後窗》也從喜劇變成了懸疑。

《西北偏北》中的麥高芬更加明顯。

希區柯克在電影開篇就給出了一個不存在的卡普蘭,但該片對影史最重要的貢獻則是讓類型片有了範例。

《西北偏北》是《三十九級台階》的進階版。

可故事一點也不跌宕起伏,懸疑反轉並不吸睛,總統山的追逐很有意思,飛機殺人沒有想像中刺激,但片尾的火車蒙太奇很經典。

也許當時看《西北偏北》很震撼,但現在確實感受不到那種讓人酣暢淋漓的觀感。

不過從影史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007電影這個角度來看,此後的帥哥配美女的追蹤片都參考了這部影片。

大場面、大秘密,追逃過程談戀愛,左擁右抱、身陷囹圄,結局配合大團圓。

即使劇情邏輯上有很多漏洞,但爆米花電影,看得過癮就夠了,還要什麼自行車。

這就是《西北偏北》的經典之處,啟發了同類型商業片,也告訴了他們類型片應該怎麼拍。

希區柯克認為,觀眾天生具有懸疑癖。

而他則負責用一個個精彩的故事滿足觀眾的嗜好。

因此希區柯克以往的電影都是在跟觀眾玩遊戲,捉迷藏,但最終解釋權歸希區柯克所有,他會在影片結尾揭曉謎底。

可在《群鳥》中希區柯克將主導權交到了觀眾的手中。

片中有很多留白,甚至連鳥類為什麼攻擊人類都沒有解釋,這在希區柯克的電影里似乎有些不正常。

但這正是希區柯克的厲害之處,每一位觀眾都是《群鳥》的導演。

他們可以認為鳥患是那對愛情鳥帶來的,也可以認為鳥患是女主帶來的。

更可以認為鳥患是鳥類對人類的報復,因為開頭人類將鳥關進了籠子,後面鳥類把人類趕進了「囚牢」。

無論觀眾怎麼解讀,都是《群鳥》的正確答案。

而且每一個解讀都有合理的線索,希區柯克把懸疑片玩出了新高度。

這些電影中所運用的技巧僅是希區柯克式電影語言獨特架構中的一部分,正是這種架構形成了他不可模仿的風格。

在希區柯克去世後,特呂弗在《希區柯克與特呂弗對話錄》一書中增加了一章,並以一則短序作訣別。

短序中說:「這個人去世了,而不是這位電影藝術家死了,因為他的電影是以異乎尋常的細心、獨特的激情,並以罕有的嫻熟技巧掩蓋起來的一種極度的敏感性製作而成的。

它們持續不斷地流傳開去,在全世界傳播,能與新出品的影片相媲美,不會遭到時間的破壞,證實了讓·科克多在論述普魯斯特時指出的形象:『他的作品繼續存在,就像犧牲的士兵手腕上的表一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be7f8f70f7fb23e2ab75c8f3b0a315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