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能上海博物館之都建設,樹立全球公共藝術「風向標」!全球超500份方案為上博東館創作公共藝術作品

2023-10-15   浦東發布

原標題:賦能上海博物館之都建設,樹立全球公共藝術「風向標」!全球超500份方案為上博東館創作公共藝術作品

賦能上海博物館之都建設,樹立全球公共藝術「風向標」!全球超500份方案為上博東館創作公共藝術作品

位於浦東花木的上海博物館東館已逐步進入展覽施工關鍵階段。為提升上博東館空間環境水準,打造上博東館文化藝術品牌,自今年6月起,「上海博物館東館公共藝術全球徵集大賽」啟動。

大賽目前進展如何,又將為上博東館建設注入怎樣的創新活力?10月14日,由上海博物館和上海大學主辦、上海市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承辦的「上海博物館東館公共藝術全球徵集大賽『卓越城市建設與公共藝術論壇』暨學術委員會會議」舉行。據悉,目前大賽已收到超過500份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品方案,著力探索卓越城市公共藝術建設的好路徑和好方法,推動上博東館真正成為人人共享、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城市文化地標和精神家園。

以「與博物館對話」為主題

讓公共藝術賡續上海博物館文脈

記者從本次活動中了解到,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指導下,上海博物館從今年6月起,面向全球邀請藝術家與藝術團隊,以「與博物館對話」作為創作主題,以上博東館若干選定區域為對象,創作一系列代表城市新文化、新理念、新創意的公共藝術作品,以展現公共藝術精神,賡續上海博物館文脈,塑造城市品格,彰顯全球智慧。大賽自啟動以來,獲得國內外藝術家和藝術團體的廣泛關注和積極參與,吸引了國內外38所美術院校和設計專業院校、33家藝術協會和機構、60餘家規劃和建築專業公司參與,目前已收到超過500份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品方案。

本次大賽由國內外專家組成的學術委員會,在把握大賽思想立意和主題方向,在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下,將通過多輪評選機制,優選出契合上海城市精神與時代風貌,能代表上海博物館公共形象與文化品位的公共藝術作品方案。本次活動為學術委員會成員頒發聘書,審議並通過了《學術委員會工作辦法》和《上海博物館東館公共藝術全球徵集大賽評審辦法》。

學術委員會主席、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許江認為,上海博物館是中國城市建設的經典,上博東館建設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學術委員會有責任選出最合適的方案,來讓上博東館生輝,讓優質的公共藝術與優秀的傳統經典比肩。學術委員會副主席、國際公共藝術協會(IPA)主席路易斯·比格斯表示,評估優秀的公共藝術作品需要具備四個品質,其中兩個與驚喜有關,首先是藝術家的獨特技巧和想像力,其次是對意想不到的材料的創造使用。另兩個品質與內容有關,即藝術作品的敘事性和相關性,期待本次徵集的公共藝術作品將為博物館的觀眾帶來驚喜和感動。

上海博物館黨委書記湯世芬在答謝辭中表示,本次大賽受到了來自海內外藝術界、文博界和市民觀眾的廣泛關注和踴躍參與,再次證明了上海博物館作為經典的上海城市文化符號巨大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大賽也將成為上海博物館又一國際性文化交流和藝術創新的盛會。

賦能卓越城市建設

學術資源對接公共文化發展

對於在公共空間展陳的公共藝術作品,當下不乏由所屬場館、機構委託知名藝術家進行創作的案例。為什麼在上海博物館主辦之下,上海大學上海市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要為上博東館承辦一場面向全球的公共藝術徵集大賽?

上海大學黨委書記成旦紅表示,上海大學一直積極響應上海城市文化發展,隨著上海大學藝術學科近幾年的蓬勃發展,美術學與設計學學科建設水平也在穩步提升。此次也充分體現了美術學科、人才在城市建設中如何發揮作用,學術資源如何對接上海公共文化發展需求, 「在這個融合交匯的時代,我們要以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包容的心態,更加務實的行動,推動城市文化發展,為世界文化多樣性作出貢獻。」

當天,部分論壇嘉賓還走進上博東館建設現場,在上海市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學術部主任、公共藝術項目負責人張承龍帶領下,了解戶外廣場、序廳、通道、主題展廳等不同作品點位,以及希望達到的效果。

張承龍認為,比起邀請個別藝術家委約創作,舉辦一場面向全球的徵集大賽,更易於廣泛優選出符合上博東館在地性的公共藝術作品:「許多知名藝術家往往首先考慮的是讓作品呈現出自己的特點,個性鮮明但未必能夠符合需求。而公共藝術的在地性,首先是要符合落地區域裡的在地文化要素,即上博東館的公共藝術作品要反映上博的歷史文脈;再者是這次徵集中強調的,作品需圍繞『與博物館對話』的主題,讓作品和公眾產生互動和交流。」

凝結各方智慧

碰撞思想火花

論壇中,國內外各領域專家學者還分享了公共藝術參與博物館建設的經驗和成功案例,討論公共藝術賦能卓越城市建設的可能性。在「與博物館對話:公共藝術的當代價值」討論板塊中,展開對公共藝術當代價值的思考與判斷,探討博物館建設與公共藝術的發展、公共藝術的價值賦能、博物館的公眾參與度提升等問題。中國美術學院原副院長、教授、設計史學者杭間表示,他希望把上博東館公共藝術徵集轉變為系統化行為,而不僅僅是作品的徵集:「這不僅涉及到公共空間藝術形態,同時也涉及博物館對公共藝術的理解,包括展陳、家具、以及公共教育的展開,關係到對博物館使命的認識。」

在「作為城市地標的博物館和公共藝術」板塊里,圍繞公共藝術與博物館關係的主題討論,探討公共藝術的價值理論體系如何運用到人文生態共生的城市建設中,公共藝術如何參與到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中;公共藝術如何連接城市各類藝術文化資源等問題。上海藝術攝影協會副會長、上海創意設計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知名藝術評論家徐明松指出,徵集工作不僅要依託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的開闊視野,也要站穩「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思想立場。此外,是要尋求文化的根性,沿波討源,反芻和接力紅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精神奧援,這就是堅持「在地性」。另外,就是要有立足當下、啟示未來的前瞻性。

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方世忠指出,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公共藝術則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離不開公共藝術的深度參與,上海建設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和世界著名旅遊城市,更需要公共藝術發揮引領文明風尚、滋養美好心靈的獨特功能價值。而上海博物館是上海實施大博物館計劃、打造博物館之都的核心載體,承載著為城市美育提供多維度、多層次美好體驗的重要使命。他期待本次活動凝結各方智慧和力量,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努力探索卓越城市公共藝術建設的好路徑和新方法;希望本次公共藝術全球徵集活動能夠推出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滋養人的公共藝術作品,賦能上海博物館之都建設,樹立起全球公共藝術的「風向標」,打造成上海城市形象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