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熱點」
10.23-10.30
在這裡
看全球航空
點擊此處,聆聽本期早讀
10月19日至20日,2023(第六屆)民用飛機機電系統國際論壇在南京市舉行。
本屆論壇以「能量機電,靈巧起航」為主題,圍繞機電系統在電源、液壓、環控以及防護救生、機輪剎車等系統裝置的技術創新、綠色發展與應用需求展開討論。
鋪路,向「綠色航空」
作為行業記者,筆者對本屆的最大感受是:近年來新聞中一次次出現的行業熱門名詞,以及被描繪了無數次的新趨勢,在專家和嘉賓的報告中更加抵近真實。「綠色航空」「碳中和」距離我們並不遠。
但當遠方目標已經選定,全行業仍需沉心、俯身,擼起袖子干最苦最累的活:「鋪路」,一條前人從未走過的路。
論壇嘉賓在致辭中表示,當前全球面臨氣候變暖、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等重大挑戰,航空業被認為是溫室氣體和空氣污染的重要源頭之一。因此,發展綠色航空機電系統和減少航空業的環境影響已經成為全球航空業的共同目標。
通往「綠色航空」的道路有很多條,「電動」正成為業界多數所選擇的那條路。縱然我們可以樂觀大膽地眺望前方的廣闊前景,但眼下之路,不論是電動、油電混合還是氫燃料,它們的起點都是今日航空技術的新邊疆——前方的每一步都充滿未知與挑戰,絕非坦途,但這一代航空人只有一往無前,這就是我們的歷史使命。
開拓新領域:電動
向著新技術進發的過程中,有時需要不破不立,要對此前積累的經驗和技術進行不小的顛覆。
比如,當推動電機取代噴氣發動機成為電動飛行器的「心臟」,當電機的功率達到百千瓦級、兆瓦級之後,不僅發生了「量變到質變」,也給研發工作帶來了巨大的顛覆,要比以往電機的研製付出更高的研發成本和更多的人力投入,研製周期也變得更長……其中艱辛,前所未有。
人類航空史上的首次電動飛行可以追溯到140年前。1883 年,加斯頓·蒂桑迪埃在他的飛艇上使用了一台1.5馬力的西門子電動機。不過今日行業熱議的「電動」與最早在飛艇上應用的電動力系統相比,已是雲泥之別。
今年9月底,作為1.31億美元的「敏捷至上」(Agility Prime)計劃的一部分,Joby航空公司向美國空軍愛德華茲空軍基地交付了首批2架電動垂直起降(eVTOL)飛行器。這是eVTOL飛行器首度進駐美國空軍基地,將用於基地客運貨運任務,而這似乎吹響了電動飛行器在軍事領域應用的序曲。
當科研工作者不斷突破更大功率電機技術的時候,還要一併翻越更大的高功率密度、半超導和超導電機技術、冷卻技術等一座座技術高峰。
不止於此,電機技術雖是電動飛機的核心,但並不是全部,所以在航空技術這片新領域,一併要探索的還有電動飛機的技術架構、能量存儲技術、熱管理技術和多電液壓系統等新技術,以及與其相配套的測試試驗、適航審定等。
所以,當一個個專業名詞,一個個新難題新挑戰被列出,寫進參會嘉賓的PPT時,或許聽起來會有點讓人隱隱「悲觀」:技術會有新突破嗎?能成功嗎?
但這何嘗不意味著這一代航空人正在一片全新技術領域內開拓,正在一片曠野中打下地基,即將一步步鋪就連通「綠色航空」的道路……
從智能製造到「未來工廠」
通過這一論壇,我們也看到,在鋪就通往「綠色航空」之路時,還將伴隨著航空業製造能力的一次飛躍。
從數字化生產線,到生產製造中的總裝、部裝、機械加工、復合材料、標準件等流程環節,新的動力牽引,將帶來的生產製造能力的全面提升,並催生具備新品快速試製能力的「未來工廠」。
這樣的「未來工廠」無疑將成為孕育出以電動飛機為代表的未來飛機的最佳「產房」。
2022年3月份,《中國航空報》發表報道《航空工業四家企業上榜「國字號」智能製造領域優秀場景》。
在工業領域,以工業物聯網和工業網際網路為標誌,5G通信技術的應用給製造業帶來了不小的變革,製造業已經成為5G應用的核心場景。
這種「飛躍」還體現在一些細微之處。
例如,生產線的數字化,將產生海量「無形」數據,而將這些數據應用起來,結合數據挖掘軟體、機器學習和AI技術等數字應用技術,將產生知識庫、資源庫等「數字資產」;5G通信技術加雙目攝像頭或雷射測量技術,結合機器學習、AI視覺技術,能做到對產品質量的實時檢測或測量。
比如已付諸應用的復合材料生產中的復材拼縫的實時檢測(將用時從過去的2小時縮短至5分鐘),以及對航空發動機上複雜小構件的尺寸測量和檢驗。
不過,與會專家也著重強調,不能為了數字工廠而數字工廠,「數字工廠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航空製造業企業應該選定自身的核心領域,著重提升數字化水平,以增強產品的研發能力、製造能力上的提質,進而達到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目的。
排版:陳奕煊
策劃 | 文案:鄭宇航
編審 | 監製:武晨、王蘭
看航空融媒體工作室出品
點擊卡片即可獲取全文
早讀 | 回顧天津直博會,關鍵詞不限於「拆機」展示、「增量」應用、深度合作與新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