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論調喧囂塵上,窮人家的孩子不會有太大出息似乎已經成為社會上人們的固有印象。
然而,在當今社會,真的沒有「寒門貴子」嗎?我們普通人真的沒有翻身的可能性了嗎?
好在,蔡天西的出現給了我們一定的自信。
蔡天西被譽為「貧民窟神童」,是媒體口中最年輕的女副教授,她如一把火炬燃起了普通人成功的希望。
她一路高奏凱歌,用一副「爛牌」,打出了一個春天。那麼,這位名為蔡天西的天才少女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呢?
從浙江溫州一個普通家庭的小女孩到出國留學、又到哈佛大學的終身教授,她經歷了什麼?她的背後又存在著什麼成功的玄機奧秘呢?
天才少女的搖籃
天才除了與生俱來的天賦,還需要環境的潛移默化,其中,家庭環境的影響最為重要。
那麼蔡天西的父母到底是什麼來歷呢?她的父親蔡笑晚和母親謝小湘,儘管日子過得窘迫、貧寒,艱難,卻是博學多識的醫生。
而他們之所以淪落到和自己的五個兒子、一個女兒共同居住在一個不到20平方米的破舊房子。雖然貧困,但是蔡氏父母並未輕視知識,反而更加重視對孩子的家庭教育。
蔡天西的五個哥哥,四個都讀到了博士,剩下一個哥哥雖未如他們般耀眼,卻也是知識淵博的存在。而這多虧了父母的耳目渲染,潛移默化。
重視家庭教育的父母很多,但別家的孩子未必有他們這樣成績斐然的成就,這就不得不提到蔡氏父母的教育方法:言傳身教,興趣為主。
當今社會,不缺乏重視教育的家長,「雞娃」、「虎媽」、「熊爸」......這些名詞的出現不就是形容對孩子教育重視、焦慮的家長嗎?可他們未必有方法,有教育的策略。
絕大多數家長只是單純地逼迫孩子學習,譴責孩子的不用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壓力,這讓孩子的厭學情緒急劇高漲。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榜樣,當「家長言傳身教,思行立德」,孩子才能「學以致用,兼善天下」 。
一個喜歡打牌喝酒的父親,他的兒子對打牌話術自然張嘴就來,一個喜歡閱讀書籍的父母,他的孩子不一定喜歡讀書,但也能就著幾本書高談論闊。
蔡氏父母把學習當成習以為常的事情,讀書對他們來說就像每日都要吃飯喝水一樣,一日不可少。這讓幾個孩子包括蔡天西從小就喜歡讀相關的科學小知識、科學故事。
其次,對孩子要循循善誘,激發他們的興趣,不要逼迫孩子做某件事情。
最初,他的設想是,讓一個孩子繼承他的衣缽,學習中醫西學,成為一名醫者仁心的大夫,這是他的願望與期待。
但,令人沒想到的是,這五個兒子,一個女兒,沒有一個人對行醫治病有興趣,他卻自始至終沒有給過孩子壓力。
當蔡天西的四哥要去少林寺,他同意了;一年後,他不想待在少林寺,他也同意了。
由此可見,他不是那種假意你可以,實際強迫你的家長,他是一個真正開明的家長與父親,他會引導激發你的興趣,但當你找到生命之所愛時,他也絕不會扼殺磨滅你的「興趣」。
人的生命如蜉蝣微小,其終極意義在於為所愛之事的追尋探求之路。當心中所追求之事,痛苦、犧牲、苦難便如鴻毛之輕,從本質而言,興趣才是貫徹人生的前進動力。
不少家長抱怨孩子沒出息,然而,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多少靈氣與興趣磨滅在聲聲訓斥與打壓之下呢?
少女的求學經歷
蔡天西有5個哥哥,這是多麼一件幸福的事情啊,作為最小的、唯一的女兒,她從小就受盡父母、哥哥們的寵愛。
在她的童年時期,蔡天西最喜歡和自己的哥哥們玩耍,一個小女孩在哥哥們的身後跌跌撞撞跟著,比起父母帶有權威性的身份,她更喜歡和哥哥們暢所欲言。
哥哥們對年幼的她影響十分大,從小,她就愛模仿著哥哥們的樣子學習,從最初好奇,偷偷翻看哥哥們的資料、書籍。
蔡天西四歲時,上了幼兒園。可是她並不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幼兒園是在教一些小孩兒常識知識,以及一些生活上的問題如何處理,但它不適合蔡天西。
蔡天西已經可以正常地閱讀一些書籍,流利地表達自己的問題,僅僅一天下來,蔡天西就十分難受。
回家後,蔡天西向父母傳達了自己的想法。父母商量了一番,決定讓蔡天西去小學上學。從這一段事跡中,亦可窺見蔡天西的獨立與思考能力。
而蔡天西年齡雖小,父母、兄長卻都對她的疑惑有求必應,耐心講解,並沒有因為她小而不耐煩。
最終,蔡氏父母連夜向幼兒園和小學進行溝通,讓小小的四歲女童坐在了小學的座椅上,她是那麼的矮小和格格不入,卻又那麼的遊刃有餘。
年紀輕輕的蔡天西確實展現出和常人不一樣的智商與能力。在她9歲,上五年級時,她參加了全市小學生的數學競賽,並且取得了一等獎的佳績。
在小學上完之後,蔡天西再一次跳級了——她直接上了初二。即使在初中,她也依舊名列前茅,成績優異,她的跳級沒有讓她感到吃力、辛苦,她是那麼的從容自信、遊刃有餘。
在初中部的學習過程中,各種競賽、機會接踵而來。
在一次競賽中,她被選入了中國科技大學預備班。
在別人還在按照「初中——高中——大學」的順序按部就班,蔡天西已經進入了大學,她早早地上了賽道,並且甩掉了那些擠高考的眾多考生。
出國留學
蔡天西18歲已經讀完大學,若想有更深的造詣,唯一的選擇便是出國留學。
那時候,出國者寥寥無幾,可見出國留學並非易事,其中困難重重。然而這些困難不過是蔡天西求學路中連墊腳石都算不上的存在。
這是她面臨陌生領域的不自信。
但,哪個大學不會想要一個來自東方的、18歲的天才少女呢?
18封申請信全部得到許可,十八所大學包括麻省理工、布林斯頓、哥倫比亞大學爭著要她,如果她向英國的帝國理工投去申請信,恐怕這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名校也會收下她。
而蔡天西自然選擇其中最好、最適合她的麻省理工大學,順理成章步上了海外留學之路。
但,蔡天西不到兩年就完成了數學系的要求,完成了畢業論文。年輕又聰明的她,這麼短時間內完成如此繁重又艱難的工作,非那些延畢的學生所能及。
這時的她,才勉強到20歲。她不滿足於於此,20左右的年輕人都有著一股衝勁和野心,1995年,她不僅向更加厲害的哈佛申請求學,還跨專業選擇了生物統計學。
數學系,生物統計學系,這兩者雖有共同之處,但學科壁壘也是相當厲害。但是蔡天西在轉專業時雖面對很多困難,卻從未放棄過。
1999年,她22歲時,她已經完成了哈佛對博士的學術要求,完成過的重大課題甚至取得了獎項。
蔡天西22歲的簡歷,放到現在,也是吊打一幫人的存在,更何況在當時,那個對學術不夠重視的年代?
一個出國留學沒有幾年,就讀完本科、研究生、博士的人,在哪裡都會受到眾人的追捧。這時的蔡天西,只要她想,她就可以去任何她想去的學校、公司、研究所。
之後的故事
在蔡天西完成所有的求學任務後,她依舊孜孜不倦地在學術道路上探索著、渴求著。她並未選擇回國,國內並不能滿足自己的學術需求。
哈佛對她的能力十分看重,而這時的蔡天西卻偷偷地跑到了華盛頓大學當了生物系的教授,在華盛頓的生物研究院工作。
這樣的一個人才,哈佛大學怎麼甘心她就這樣從自己的手心溜走?
蔡天西確實有強悍的學術研究能力,她並沒有出現「傷仲永」的情況,在成為哈佛的教授之後,她潛心學術,堅持不懈。
當別人在28歲奮鬥時,蔡天西已經坐在了成功的終點,在別人懵懂時,她已經開始了自己的奮鬥歷程。
早熟、聰慧,這些是蔡天西的天賦與能力,但父母的教育、支持,哥哥們的悉心講解,以及種種機遇與平台也不可缺少。這些所有的一切,才能造就出這樣的「天才少女」。
而這位萬里挑一的人才也在她三十而已的年齡,正式被哈佛大學聘請為哈佛的終身教授,為家庭增光添彩。
蔡天西的故事告訴我們「寒門」是可以出「貴子」的,或許我們不如蔡天西有天賦,但我們可以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自己的天地。
生活,不過是忙著生,又或者忙著死。找到自己的興趣志向,為自己的事業奮鬥,又何嘗不能成為自己道路上的「天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