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歡驛之戰是甲午戰爭期間中日軍隊第一次交戰。
此一戰日軍從漢城南下攻擊牙山清軍的大島混成旅團包括步兵第十—聯隊和第二十一聯隊的4個大隊(共有15個中隊3500人)、炮兵第五聯隊第三大隊(裝備山炮8門)、騎兵第五大隊第一中隊(騎兵47人),加上工兵、輜重兵等輔助部隊,總兵力大約4000多人。
而駐守牙山的清軍原有葉志超、聶士成統帥的榆防、蘆防等各軍2465人,7月24日江自康率仁字營等援軍抵達以後,總兵力達到了3880人。
兩軍相比,清軍雖然兵力略少一些,但是相差不大,理論上如果戰術得當,未必沒有一戰之力。
然而實戰時,清軍卻分出很大一部分兵力退守公州,兵力分散,導致一線兵力不足,這也是後來清軍戰敗的一個重要因素。日軍對於清軍這個部署也感到迷惑不解,認為清軍在兵力不去情況下,還分兵多處違背常理。而葉志超和聶士成犯下這個錯誤,和清政府不重視情報工作有很大的關係。
在甲午戰爭時,清政府的情報工作能力幾乎等於沒有,根本沒有情報機構,全靠駐外使節道聽途說和傳統的探馬偵察了解敵情。而此前清政府只知道日本大舉增兵,到底增兵多少並不知道。牙山清軍的探馬又不敢過於靠近日軍,只是通過遠遠觀察和打聽,認為「倭隊聚果川、水原,眾約三萬」,這麼一來日軍就變成了清軍的七八倍之多。
聶士成得到的這個報告以後,認為敵我兵力相差懸殊,牙山肯定守不住,而成歡一帶地勢險要,尚可一戰,於是主動請戰留守,讓葉志超退守公州,一為後援,二為確保後路,如果打不過大家就撒軍繞道北上。
葉志超對此方案大為贊同,於是率一個營的部隊和輜重一起退往公州,不過他主要是被日軍規模嚇破膽,看中這個方案自己只需要留守後路,不用冒險。
應該說如果日軍確實有三萬人的話,聶士成提出的這個方案,也不失為一個穩妥的計劃。畢竟如果真的面對三萬日軍,又不保證退路的話,很可能全軍覆沒。
但是實際上日軍的兵力只不過略多於清軍,清軍主動分兵,前線就只剩下3300人。然後葉志超又堅持在牙山留下一個營,實際聶士成指揮的部隊只有2800人,兵力嚴重不足。加上實際在兩軍交戰時,葉志超因為怯戰,一兵一卒都沒派,也根本沒有起到後援作用,這就導致聶士成只能孤軍奮戰了。
因此成歡一戰清軍戰敗,雖然主要原因是清軍和日軍戰鬥力差距太大,但是這情報工作的失誤,無疑也是很重要一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