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劇表演藝術家石筱英:幼年父母雙雙去世,9歲學戲走街串巷賣唱

2020-01-17     聽戲APP

滬劇表演藝術家石筱英,被觀眾和行家公認是難得的唱做俱佳的優秀演員。在她60年的藝術生涯中,塑造了許多藝術形象,創建了石派唱腔,成為滬劇演唱中的重要流派。1942年,丁是娥剛滿師參加「鳴英劇團」時,石筱英是這個劇團的主要演員。那時候丁是娥、王雅琴、楊飛飛都在這個劇團里演出,她們親切地稱呼石筱英為石大姐。

可是這位石大姐是個苦出身,家境窮困,學藝受苦,風雨中走街賣唱,忍飢挨餓苦苦學戲。


她,本姓潘,1918年2月8日出生在上海南市一戶貧民家中,生活拮据,度日如年,不料雪上加霜,她幼年父母雙雙去世,孤苦伶仃,無依無靠過著煎熬日子。9歲那年,她被申曲演員石根福夫婦領養,取名石筱英,開始學藝,跟著養父母走街串巷賣唱,接著在茶樓、小劇場唱傳統對子戲、同場戲、連本彈詞戲,打下了比較紮實的藝術功底。她對南市一帶的街坊鄰居懷有深厚的感情,這裡的每一條街道小巷,都留下她年輕的腳印,這裡的每一處里弄民宅,都洋溢著她清亮動情的歌聲。1935年,她16歲,石根福夫婦組建「福英」申曲班,她的演唱已經得到觀眾的認可和喜愛,成為這個申曲班社的台柱,在南市一帶小有名氣。

經過十年多的演唱鍛鍊,她開始與養父母同台演出,後來她自己組建「鳴英劇團」,又與施春軒的「施家劇團」、筱文濱的「文濱劇團」搭班演唱,和眾多名家同台獻藝,演唱藝術得到顯著提升。這期間,她主演《黃慧如與陸根榮》《阮玲玉之死》《叛逆的女性》《石榴裙下》等等。1946年她與邵濱孫等組建「中藝滬劇團」,演出《大雷雨》《秋海棠》《楊乃武與小白菜》等,塑造性格各異、命運不同的女性形象,她的表演藝術愈見成熟,觀眾口碑讚賞有加。


這裡我著重講一講石筱英上世紀40年代初演、60年代復演她的代表劇目之一《叛逆的女性》。

石筱英主演的徐紉秋,是一個消沉哀愁的年輕寡婦,一個使觀眾寄予深切同情的悲劇人物形象。隨著情節的展開,矛盾的深化,人物的內心世界越來越複雜,演員的表演也越來越見功力。徐紉秋沒有想到,勸她不要守節的大學生竟是小叔周民偉,而周民偉也沒想到,要徐紉秋守節的公婆卻是自己的父母,徐紉秋就是自己的嫂嫂。二人在周家驟然相遇,這時候,石筱英在驚愕、喜悅中隨即顯露出哀怨的眼神,將角色的內心情感,細緻有層次地表現出來。周民偉對徐紉秋由同情漸漸發展到愛慕,叔叔約嫂嫂後花園深夜相會,徐紉秋意識到當時她的身份與處境,聯想到他們花園相會的危險性。但是徐紉秋是個嚮往美好生活的新女性,她被周民偉的真情打動。可見,世間並非有情人終成眷屬。叔嫂花園相會被公婆發現,徐紉秋受盡公婆冷嘲熱諷,悲憤成疾,當周民偉新婚之日,她服毒自殺。

石筱英以細膩質樸、真切感人的精湛表演,刻畫人物個性,無矯揉造作之嫌,有激發心靈之美。

石筱英的唱腔繪聲繪色,以聲情並茂、優美柔和、韻味濃厚顯示其特點。她擅長從人物出發設計唱腔,從情節需要制定調式,圍繞特定情境,選定符合特定情境需要的唱腔,唱出規定情境的氣氛,唱出特定人物的心聲。她的唱腔成為滬劇的一個重要流派,為滬劇音樂的發展作了一定的貢獻。

石筱英在塑造名門少婦這類人物上,具有獨到的藝術功力和造詣,成功地創造了許多生動的舞台形象,受到眾多觀眾的愛戴。


1952年開始,石筱英的演藝生涯中出現了重要的角色轉換,她從常演名門少婦、閨閣怨女著稱劇壇,逐漸改演老旦、彩旦等中、老年人物形象。這種演藝生涯的變化,對石筱英說來無疑是思想感情,乃至名譽地位觀念的極大挑戰。

當時,由石筱英、邵濱孫主持的「中藝滬劇團」,與由丁是娥、解洪元為首的「上藝滬劇團」合併,成立國營劇團「上海市人民滬劇團」(上海滬劇院前身)。為了參加當年在北京舉辦的第一屆全國戲曲會演,上海市人民滬劇團排演《羅漢錢》,作為重點參演劇目。石筱英被安排飾演劇中的五嬸這個反面人物。她第一次接受扮演彩旦這樣比較生疏的角色,有過激烈的思想鬥爭。經過導演張駿祥老師的啟發,劇組同志們的支持幫助,她端正態度,認清目的,服從分配,用心體驗,把一個花言巧語、封建腦袋的媒婆,從內心到外表,演得活靈活現、恰到好處。她的表演被一致公認極其出色,十分成功。她扮演的五嬸榮獲全國戲曲會演演員一等獎。

從此以後,石筱英只在1957年11月演出《母親》中擔任主演外,幾乎所有她演出的戲中都當配角。《蘆盪火種》中的沙老太、《楊乃武與小白菜》中的楊淑英、《雷雨》中的魯媽、《戰士在故鄉》中的張大嬸、《雞毛飛上天》中的顧婉貞、《阿必大》中的雌老虎等等,她演配角另闢蹊徑,勇攀高峰,以她表演藝術家的深厚功力,創造了眾多惟妙惟肖的舞台形象。

這裡,舉她演出《金繡娘》為例。這個戲是她「文革」以來被迫離開舞台11年後上演的一個新戲。戲裡有個偽保長太太老闆鴨,是個反面角色,又是個配角。別人不想演,石筱英看了劇本說:「讓我試試。」但是到了排演場上,這個刁鑽陰險、愚蠢、卑鄙的老闆鴨的形體動作怎麼表演,她一時感到納悶了。經過一番細心琢磨,她想起口技表演藝術家孫泰學鴨叫,模仿鴨子走步的姿勢,那種惟妙惟肖的神態使她得到啟發。她還記得在鄉下演出時,看到村子裡鴨子受驚後急飛快逃,鴨子在閒散時的慢步,使她從中體會到這個陰毒又愚蠢的老闆鴨的性格特徵和形體動作。演出後,她的表演出乎意料地獲得了成功。

1988年3月,石筱英因病住院檢查。醫生診治後,發現她得的是肝癌,動了手術,但是醫生並沒有把病情對她明講。過了幾個月,她的病情起了變化,感到神疲體乏,不思飲食。她有所感覺,懇切地問醫生:「我到底生什麼病?醫生,請你老實告訴我,我好配合你們。」當醫生對她實言相告後,開始她感到驚慌不安,但是,過了一會,她慢慢平靜下來,提醒自己:不要慌亂,需要堅強。她在病房裡,自己料理生活,不去多麻煩護工,別人勸她多躺些,她說睡多了,會沒力氣的。

疾病時時折磨著她,但並沒有削弱她對藝術事業奉獻的精神。她有一個心愿:「等我病情穩定一點,爭取再演戲,實在演不動,可以清唱,我要給南市一帶的父老鄉親告別演出一場,把我所有演過的戲,統統清唱給他們聽,這是我對他們養我教我的回報。」


她,有時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但是,腦子裡卻老在思考演配角的問題。她想,一個戲的成功,不是光靠主要演員,而是要大家同心合力,相互配合。她演配角,要真懂「只有小演員,沒有小角色」的道理,不論戲多戲少,要把配角當主角來演,這不是要配角去搶主角的戲,喧賓奪主,而是應當認真當好配角,毫不馬虎,下工夫去鑽研配角,做到有戲努力做戲,沒戲決不搶戲,更不要為了表現自己,拚命硬做戲去討好觀眾。作為一個配角演員,也要講戲德,演配角同樣要體驗生活,有了生活積累就能夠運用自如,得心應手。

她還想,把自己演好配角的經驗感受,毫無保留地告訴青年演員,不厭其煩地開導青年演員,即使她不能上舞台表演,她還能講、能唱,把她學到的東西唱給他們聽,把她感悟的道理講給他們去領會,她不能默默地帶走。

我深深地體會到,石筱英這位優秀的滬劇表演藝術家,她的演劇思想閃光的亮點是,真正認識而且身體力行藝術實踐的真理:「主角紅花秀,配角也風流」。

本文原載於2018年第2期《上海採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bAGctm8BUQOea5OwP6p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