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累」不當回事,小心是中風先兆!

2024-10-09     山西新聞網

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秋天到來之後,你也在不住地打哈欠嗎?不少人會認為這是「秋乏」搞的鬼,其實不然。山西省中醫院腦病科主任李小軍提示:秋季時節,偶爾的犯困無傷大雅,但是,如果伴隨一些症狀,那就要小心「中風」啦!尤其是有「三高」病史的人群,更要引起重視。為什麼這麼說呢?當出現哪些症狀的時候要格外小心呢?李小軍作了進一步解釋。

A 頻繁「打盹」可能是「求救信號」

李小軍介紹,中風也就是腦卒中,作為一種非常常見及嚴重的疾病,臨床上卻有

很多患者不了解中風的前兆,而耽誤了治療的最佳時間。而根據臨床觀察,約有70%以上的中風患者發病前5到10天內會出現頻繁打盹現象,「這是大腦嚴重缺氧發出的求救信號,如果這時候還伴有其他的一些症狀,建議大家一定第一時間就醫。」

「首先,是突然拿不穩手裡的東西了。」李小軍解釋,手中拿著的東西忽然落地,並不一定是老了分神了沒有力氣了,有可能是由於腦部血栓形成後影響到手部的功能。而如果老年人的步態突然改變,並伴有肢體麻木無力時,也可能是發生中風的前兆信號。「這種步態異常可能表現為下肢突然無力,與腰椎間盤突出引起下肢無力時伴有的麻木感、疼痛感不同,中風前兆引起的腿發軟,一般無明顯疼痛。」

另外,舌頭歪、血壓異常、有話說不出、突然的眩暈、突然的視力問題等,也都是一些中風的「前兆」。李小軍舉例:「比如說視力,如果血栓堵塞視神經和視皮層供血血管,人可能就會突然出現短暫性雙目失明或視物模糊等『一過性』視力障礙。雖然大部分人表現為單側,但也有可能兩隻眼都無法向左(或向右)看。」

李小軍介紹,為了快速識別中風的症狀,醫生想了很多辦法,並且提出了一些快速識別的口訣,比較著名的有美國的「FAST」口訣、「STR」法,以及在很多國人口中流傳的「中風120」口訣。「120中風」口訣的具體內容是:看到1張不對稱的臉,即看看有無口角歪斜症狀;雙手平舉,檢查兩隻手臂是否有單側無力;(聆)聽語言,讓患者說一句完整的句子,如「今天天氣晴朗」,看患者有無口齒不清,表達困難症狀。三項合起來,組成120,恰與中國醫療急救電話120相同。意為若有上述三項任何突發症狀,快打120急救電話,將患者送到有中風診治條件的醫院。

B 出現「年輕化」趨勢和不良生活方式有關

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中國腦卒中發病率排名世界第一,比美國高出一倍。我國第三次國民死因調查結果表明,腦卒中已升為中國第一位死因。近20年的監測結果顯示,我國腦卒中年死亡人數逾200萬,年增長率為8.7%,並呈年輕化趨勢。

「以前大家總覺得40多歲的人患上腦卒中挺稀奇,但現在30歲左右,甚至20多歲就患上腦卒中的例子卻時常出現,甚至有更年輕的患者。」李小軍表示。有媒體報道,一名年僅12歲的孩子突發中風,在被送到醫院時,已經神志不清,不停抽搐。相關的檢查結果陸續出來後,人們才發現,大家所能聯想到的併發症,都集中在這個孩子身上:肥胖、高脂血症、II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腦部磁共振顯示,這個孩子的頸動脈、腦動脈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狹窄。醫生也是後來了解才得知,孩子平時喜歡吃甜食,每頓飯只吃肉,很少吃蔬菜。

為何中風逐年年輕化、低齡化?

李小軍分析說,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普遍存在,會導致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而「三高」發病的低齡化則導致中風提前。其中高血壓是導致腦卒中的「重中之重」,對腦卒中的「貢獻」達到了37%。而很多年輕的高血壓患者堅持認為自己身強體壯,不需要用藥,結果導致了腦卒中過早發病,所以從現在一些老年病年輕化的現象看,腦卒中與不良的生活習慣有著很大關係。

C 預防為主正確的康復訓練很重要

李小軍表示,對於腦卒中患者來說,時間就是生命,如果在短時間內能發現症狀,並且得到及時治療,能很大程度上降低腦卒中導致的致殘率和死亡率。「但同樣的,中風的預防也很重要。」

「建議大家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避免熬夜;合理安排工作和學習,避免過度勞累;適當參加體育鍛鍊,增強身體素質;減少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避免長時間低頭玩手機或緊盯電腦。」李小軍說。飲食應以清淡、均衡為主,多攝入富含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穀類食品等。同時,減少高糖、高脂、高鹽食物的攝入,控制總熱量,保持健康的體重。面對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腦卒中的危險因素,年輕人應定期進行體檢,及早發現並控制這些疾病。對於已經患病的人,應遵醫囑進行治療,保持病情穩定。面對壓力時,年輕人應學會調整心態,積極應對。可以通過運動、冥想、與朋友交流等方式來緩解壓力,保持心情愉悅。一旦出現頭痛、頭暈、肢體麻木等腦卒中早期症狀,應立即就醫,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同時,定期進行腦部檢查,及早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

「康復一定要在專業的康復治療師指導下進行。」李小軍提醒說。

臨床上,很多腦卒中患者往往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所謂的「康復」,結果嚴重影響康復的時間和效果。例如,不練站立就直接練走就是一個誤區,因為走路時,患者由於患病一側肢體無力使不上勁,就會本能地往健康一側使勁,就會使患病一側負重時間過短,不能得到鍛鍊,長時間下去,患者就可能一走路就摔倒,再也無法走路。另一方面,摔倒後因為害怕就停止練習也是誤區。但實際上,這類患者在摔倒後只要檢查沒有大的問題,比如骨折之類的,是可以繼續練習的。只不過摔倒後身體多少都會有些軟組織損傷,建議患者應用一些消炎鎮痛的藥後也要堅持鍛鍊,並適當減量,因為一旦停止康復訓練,之前所做的努力很可能都白費了。對此,患者家屬也要給予最大的支持和鼓勵,讓患者有信心也會加速恢復。

山西晚報記者 張夢瑩

(責編:馬雲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b97e20c2b8ab8a8f6f9145e6e53d60a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