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熱問題 詳評解答: 選小新Pro 14還是ThinkBook 14+?選銳龍還是選酷睿?

2023-09-04     電腦報

原標題:超熱問題 詳評解答: 選小新Pro 14還是ThinkBook 14+?選銳龍還是選酷睿?

牛大叔歸納了近期後台讀者的購機諮詢,發現被問得最多的,就是ThinkBook 14+(2023款)和小新Pro 14(2023款)的抉擇問題。以及,應該選什麼平台,AMD的銳龍R7-7840H(HS),還是英特爾酷睿i5-13500H?以及具體選什麼配置。

初步判斷後,我發現這是個「宏大的話題」,即便是玩機數十載的我也無法三言兩語道清。所以,我收集了這兩款機型中的大部分配置,做了大量測試,這裡結合不同需求,來給大家做個系統解讀。巨量測試不易,大家且看且珍惜!

》》被點名最多的,是價格相對低的集顯款,酷睿平台點名主要是i5款

這兩台機型,都有獨顯版和集顯版,但獨顯版直接本著七八千元去了,和遊戲本重疊了,所以點名的人極少,畢竟性價比太低。真有獨顯需求的,搞三維設計和渲染的、專業視頻編輯的、玩大型遊戲的,不如買遊戲本了——螢幕大,性能強得多,體驗也會好得多。

所以,從讀者描述的需求來看,兩款機型的主要需求點還是「日常娛樂和辦公」,以及「簡單玩玩視頻剪輯」,點名的機型則主要是價格相對便宜的集顯款。目前AMD平台新機的處理器是R7-7840H(ThinkBook 14+)和7840HS(小新Pro 14);而英特爾酷睿平台主要都點名i5-13500H款,畢竟i7款偏貴。看來在價格面前,大家的眼睛都是雪亮的^__^。

大家的糾結主要集中在以上配置和款型上。注意,都是「官方標配」,我們不討論「經銷商定製版」。

》》先弄清ThinkBook 14+和小新Pro 14的核心區別

要清楚如何抉擇,先得把兩款機型的定位差異(核心差異)弄清楚。

小新Pro 14是一台「玩家型電腦」,偏向娛樂、輕量級的遊戲,偏重高性能(功率調校比ThinkBook 14+略高,但沒有本質性差距),定位是「懂行老鳥」和「IT直男」。

ThinkBook 14+取了個「泛商用」的名字,借了點ThinkPad的名號,既能進入(部分)商用市場,也可家用。它的性能調校其實是強於大部分其他品牌同類機型的,同時在設計上考慮得非常周到,環境適應性強,而且服務更好。

》》展開談,先照顧「更主流的小白用戶」,說說「售後/應用支持服務」

在後台進行購機諮詢的讀者,更多數是「小白用戶」。可能電腦老鳥們不相信,小白用戶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宏觀主流」。所以,我們展開談機型選擇、平台選擇時,首先應照顧更主流的小白用戶,從他們在意的角度出發。

小白用戶在意的其實不是處理器功率釋放高5W還是低5W,而是:

·「為什麼同一個機器,我的續航才4小時,隔壁哥們卻能看10小時電影?」

·「電腦裝什麼殺毒軟體好?」

·「為啥不建議裝360?我要怎麼升級驅動呢?」

·「電腦裡面咋冒出來那麼多解壓軟體和殺毒軟體呢?我沒裝啊!」

所以,對於主流的小白用戶,真正重要的是「妥帖服務」,包含在線形式的、電話形式的;包含軟體/應用支持,硬體支持,故障報修和問題解決等。那麼,這種情況下,百分百優選ThinkBook 14+!因為它的服務太人性化、太好了

雖然小新Pro 14的服務條款「全面喜人」,但,當今這個時代,有什麼能比7×24小時的活人電話服務更靠譜、更高效、更尊崇呢?ThinkBook 14+完勝!

「哎呀我不好意思打電話,一般喜歡在線聊」——這也沒問題,ThinkBook 14+還有個絕技,按下F9鍵,一鍵直達在線客服對話框,你都不用手動啟動《聯想管家》選「在線服務」了。再者說了,這操作還有社會意義——你看,你問了問題,享受了尊崇服務,客服也有了業績點,有了績效或保住了就業,多好^__#!

但如果你從玩電腦開始就沒有碰過360,就沒有裝過國產輸入法、國產瀏覽器和國產壓縮軟體,如果你懂得比客服還多,那么小新Pro 14就是你的菜!

》》其他宏觀選擇因素

當然啦,這個世界不是「非此即彼」的,機型的選擇也不是只有上面兩種情況,也可取決於其他很多因素:

比如,你平時要帶著電腦進出一些正式場合,又或者工作多年的你不想讓人覺得你買的是「年輕人的第一台電腦」^__#,那ThinkBook 14+更適合你。

又比如,你在工作學習之餘也偶爾玩玩遊戲,《CS:GO》《守望先鋒》《原神》,但的確不想帶著笨重的遊戲本,這時,螢幕刷新率更高的小新Pro 14(120Hz)顯然是首選(當然了,遊戲時必須降低點解析度)。而且,一定買銳龍R7-7840HS款,畢竟銳龍處理器的Radeon 780M集顯遊戲3D性能更好,而這三個遊戲Iris Xe集顯則比較吃力。

再比如,你篤定你自己不能接受單M.2插槽(畢竟更換SSD時,移植系統有點點麻煩),一定要第二根M.2插槽用於SSD擴容,那麼ThinkBook 14+就是你不二選擇。又或者,你有時候需要有線網絡,那麼,帶有線網卡的ThinkBook 14+就是相對更優選(當然小新Pro 14也可用轉接口實現)。

》》全面比較派必看:設計和技術規格層面區別

以上情況其實還不能覆蓋全部人群,因為有不少人是「無任何偏向的全面比較派」,他們無任何群體偏向性,也不執著於特定品牌,他們信奉的是:全面比較後再做決定。那麼,下面兩款機型的設計和技術層面對比就得看細緻了:

性能層面,小新Pro的確更強

無論從處理器的功率釋放、散熱規格層面,甚至從「不插電功率釋放」層面來看,小新Pro 14都是相對於ThinkBook 14+更強一點的。來看兩組對比:

第一組對比是處理器的性能釋放。都以英特爾i5-13500H款為例。野獸模式下,小新Pro 14的爆發階段為80W,穩定功率釋放為55W~62W;但如果切換到「極客」模式,穩定功率釋放可達62W~67W。請注意處理器內部溫度,野獸模式下92℃,極客模式下高達98℃——算是頂著散熱模組能力上限在跑。

相對的,ThinkBook 14+的爆發階段也就60W+,而穩定功率釋放只有52W~59W,處理器內部溫度也要低不少,僅87℃左右。

第二組對比是機型內部散熱規格:小新Pro 14的散熱風扇明顯更大一點,另外熱管也更長,總體散熱規格相對ThinkBook14+略高一些,這也佐證了前面的處理器功率釋放強弱問題。

ThinkBook 14+接口類型更豐富,綜合布局更合理

從接口的豐富程度和布局合理性上,ThinkBook 14+則明顯勝出:雖然沒有標準SD讀卡器而是雞肋的TF讀卡器,但ThinkBook 14+多出RJ-45網線口,環境適應性更強;且還有個專門用來放無線鍵鼠USB Key的隱藏式USB2.0接口,相當實用的好設計。還有一點:USB3.0大口左右都有,方便各種使用習慣的用戶。並且,如果用戶使用有線滑鼠,左側的USB大口可允許其正常繞線(滑鼠插左側大口,繞線到右側)——而小新Pro 14左側無USB大口,有線滑鼠只能接右側,會面對一大坨線纜無處堆放的問題。

還有個細節差異(都以英特爾平台為例),兩款機型都是雙Type-C口設計。但具體規格方面,ThinkBook 14+是10Gbps USB Type-C和40Gbps雷電4;而小新Pro 14則是5Gbps USB Type-C和40Gbps雷電4——依然是ThinkBook 14+更勝一籌。當然,實際應用中,這個多功能Type-C口主要當電源口,且真正做數據傳輸時肯定首選雷電4口,因此實際應用上可「視同沒區別」。

硬碟規格和可擴展性,ThinkBook 14+依然完勝

在硬碟(存儲)層面,ThinkBook 14+也是毫無爭議的完勝:標配的SSD速度快得多,且還多一根M.2 2280插槽,可擴容第二塊SSD(PCIe3.0×4規格)。

無線網卡,英特爾平台機型優勢明確

無論是小新Pro 14還是ThinkBook 14+,在攝像頭、揚聲器環節,都是同一水準,基本沒有差異。但無線網卡環節有區別——不在於機型,而是在於處理器平台:英特爾平台都是英特爾AX211,最大無線帶寬2400Mbps;而AMD平台自然只能用非英特爾款無線網卡,比如聯發科的MT7921,規格是1200Mbps。

這裡要指出的是,日常使用中,在速度層面,它們區別不大,但在特定環境下非英特爾款無線網卡可能會遭遇速度瓶頸:比如某個用戶家裡接的是千兆網際網路(1000Mbps/1Gbps),他開啟迅雷下載遊戲或電影,理論上最大速度可達125MB/s——但弱是1200Mbps的無線網卡,就達不到這一速度,因為WiFi從其機制來說就註定有折損,最大速度能達到90MB/s就不錯了。

另外,還有部分用戶抱怨聯發科、Realtek的WiFi無線網卡和部分無線路由器存在匹配不佳的問題,偶爾會斷線。但牛大叔自己沒有遇到過,所以僅陳述事實。

日常輕負載應用續航:ThinkBook 14+酷睿款勝過電池容量明顯更大的小新Pro 14銳龍款

小新Pro 14和ThinkBook 14+都算是輕薄本,容易攜帶,所以,不插電時輕量級日常應用(網頁瀏覽、在線通訊、Office辦公等)的續航表現是值得一提的。

小新Pro 14搭載的是75Wh長壽命電池,而ThinkBook 14+則是62Wh電池,看上去沒機會贏——但,「意外」出現了:在「不插電+斷網(為了確保不產生額外不確定應用負載)+50%螢幕亮度+平衡電源模式」下,PCMark10的「應用程式」(就是「Office辦公三件套+Edge瀏覽器網頁瀏覽(本地模擬)」測試)續航項目,13代酷睿i5-13500H的ThinkBook 14+竟然勝過了銳龍R7-7840HS的小新Pro 14,續航成績分別是:12小時54分鐘和12小時8分鐘。

測試結果也略微出乎我們意料,雖然之前幾次測試已證明13代酷睿H的平台閒置功耗低於真·銳龍7000平台(13代酷睿完成了優化,而真·銳龍7000和12代酷睿情況類似,忙著上市沒來得及做細緻的功率優化),但如果疊加上螢幕功耗,以及日常(低負載)應用程式的功耗,整機功耗的對比差距其實會被大幅縮小,所以之前我們做同機型(同電池)不同平添的續航測試,二者實際差距非常小。此番小新Pro 14電池容量大15Wh竟輸掉了續航,令人吃驚。

之前的戰99同機型對比測試:息屏+斷網+平衡電源模式下的整機功率對比,13代酷睿i5平台要低1.5W左右。這一結果(結論)放在小新Pro 14上也適用,放在ThinkBook 14+上也適用。但若疊加上螢幕功耗、低負載的日常應用功耗,整機功耗會被大幅縮小。

而在進一步的測試後,我們找到了答案!原因如前所述:小新Pro 14是性能向產品,所以,即便不插電,即便在「平衡」電源模式下,其功率釋放的衰減也相對較小,但這也就意味著更耗電。而ThinkBook 14+在不插電時則主動大幅下調功率釋放。這樣一來,功率優勢趨於明顯,續航自然也就能勝出了——當然,這並非「設計實力差異」,而是產品定位決定的。

PCMark10的「應用程式」的性能測試。把「插電+野獸模式」下的性能作為100%,小新Pro 14在不插電時,性能只降低33%左右——甚至於不插電的野獸模式和平衡模式性能表現一樣。相應的,ThinkBook 14+在不插電時,性能下降了47%~52%(當然即便下降這麼多也不影響日常應用)。這個測試,就從側面佐證了ThinkBook 14+在日常輕量級辦公時,整機功率更低一些——也就很好解釋續航會更長的原因。

》》牛大叔的個人觀點

相信看完上面部分,至少五六成的讀者逐漸明確自己的選擇了。但我也知道,依然會有很多人還是糾結,難做抉擇,或者說,希望我來幫著「一錘定音」。所以這裡我也說一下個人見解。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不屬於上面的任何類型、任何人群,也沒有任何偏好。

首先,如果我懂電腦,對高性能有強烈的偏好,或是喜歡可玩度高的電腦,一定考慮小新Pro 14。除了性能強(連不插電時性能都更強)之外,它的可玩性也更強,比如帶有用戶感知功能,可以人走鎖屏,人來自動亮屏並人臉識別登錄。然後在此之下,有三個分支抉擇:

1.如果我接受AMD平台的些許Bug(比如AMD平台款小新Pro 14,右側USB大口連移動硬碟後,過一段時間會失去響應),以及小機率的專業軟體不兼容,又或是非英特爾無線網卡的「不完美」,那麼,就直接上銳龍R7-7840HS款小新Pro 14——因為除了處理器性能強,Radeon 780M集顯性能也更強,可玩的遊戲更多,做圖片處理也更麻溜。一句話:有不完美,我能忍,我求的就是高性能和高可玩性!當然了,這個選擇的同時,你也得接受較高的價格,因為該配置才上市,只有32GB/1TB款,價格小貴。

2.如果我不接受以上AMD平台的「不完美」,那麼自然是選擇英特爾i5-13500H款的小新Pro 14——除了少量幾個高要求的網遊搞不定,其他的,你7840HS款能做的我都能做,而且我可靠性穩定性百分百OK,日常應用續航還更長!並且無線網絡還更快更穩定!注意,我首選16GB內存款——4999元,不跨5000這個坎(很多學生或職場年輕人的購機預算就是不超5000元),而且我想不出來對於一款輕薄本,若沒有專業應用(後面會具體提到),有什麼必要去追求32GB內存。

我知道,有很多老用戶有這樣一個觀點——「以前多年的經驗證明,電腦用到後面,總是內存先不夠用,所以預先買大內存版本,就能支撐更多年」。但我想說:這個觀點如今不太適用了!以前處理器的發展速度緩慢,但現在兩家打得嗷嗷的,發瘋一樣提速提核心,筆記本更新換代的速度大幅提升了!如今筆記本還要用個七八年?我是不相信的!而且不僅是處理器發展速度加快了,硬碟的快速擴容和快速低價化、應用的快速推陳出新,都使得電腦整體的更迭加快。至少,為了多用兩年而沖32GB內存款,個人覺得還不如把錢花在擴容SSD上(銀子充足的無視)。

3.如果你的日常應用中有(輕量級)視頻編輯(不靠這個吃飯),那其他因素可以忽視,直接選酷睿i5-13500H款,預算充足上32GB內存。道理很明確:Pr視頻剪輯也好、Pr特效視頻製作也好、Ae特效視頻製作也好,都是英特爾酷睿平台的綜合體驗更好,效率也更高。而大內存,對於Ae特別重要,對Pr也有價值。別說小新Pro 14之間的PK,就是拿功率釋放低那麼一丟丟的i5-13500H款ThinkBook 14+去懟性能向的小新Pro 14的「更高性能款」R7-7940HS版,照樣能勝出:

一個負載較高的老測試項目(比單純的剪輯負載高):用數十張5K解析度美食照片,Pr製作一個18秒帶轉場特效的美食宣傳視頻,兩個平台都是OpenCL方案效率更高(集顯參與加速計算)。我們用32GB內存的小新Pro 14的R7-7840HS款和ThinkBook 14+的i5-13500H款對比,前者耗時222秒,後者耗時203秒——英特爾13代酷睿平台顯現的優勢比較明顯。

我們還做了另一個測試,Ae的粒子特效視頻製作。這次,功率釋放相對低的ThinkBook 14+的酷睿i5-13500H款不僅更明確地勝出R7-7840HS款小新Pro 14,就連16GB內存款也勝出了——可見在視頻編輯領域,酷睿平台相對於銳龍平台的優勢的確是明確的。

看我講了這麼多,比對了那麼多,可能很多人已經在思考「到底選哪款小新Pro 14」了——不不不,別急,看我說完:

另一方面,我深知:非常懂硬體且追求極致的人,是相對少數的。且通過前面那麼多對比和測試,我反而認為:對於絕大部分消費者,我更推薦ThinkBook 14+,且首選最便宜款型:i5-13500H/16GB/512GB配置,拼多多4699元,購買毫無壓力,京東帶專票5099元,預算上限5000元的相信也能接受,跳一跳也能夠得著。

當然,我推薦最便宜款,肯定不是因為「折騰技術數十載後驀然回首大徹大悟——價格才是硬道理」那麼簡單^___^,而是理由充分:

1.把前文圖框中的七個機型/配置拉通看,做了一大堆測試後,發現它們之間的「宏觀性能差距」其實並不大,不存在你小新Pro 14高配能做的,我ThinkBook 14+低配就做不了。

2.但另一方面,ThinkBook 14+擁有的很多「易用性優勢」,小新Pro 14則不具備(比如服務等級更高,更便捷,以及接口布局更合理,還有隱藏式USB接口等)——而這些,對於大多數普通消費者、小白用戶,就是「質的領先」了!

3.我首推最便宜的款型也就決定了平台選擇——酷睿i5-13500H。為什麼選它而不是多核渲染性能更強的R7-7840H款呢(注意ThinkBook 14+的處理器是R7-7840H而非7840HS),還是我前面說的:性能差距不大,沒有質變(除了少量幾個要求高的網遊),你能做的我都能做。但英特爾平台更穩,i5-13500H日常應用續航更長,這也就是大優勢了——對於更多人來說,遊戲多幾幀少幾幀,渲染快慢幾秒甚至快慢幾分鐘都是無所謂的,但卡頓了、不穩定,是難以接受的!

4.更何況,在當下的流行應用——視頻編輯環節,酷睿i5-13500H還能力壓R7-7840H/HS,甚至可用16GB內存款型壓你的32GB內存款型。那我選擇低價的16GB款的動力就更大了!

總結一下我個人的建議,其實很明確:

·對於少部分硬體愛好者、性能擁躉,要玩高要求網遊的朋友,銳龍R7-7840HS處理器、32GB內存的小新Pro 14是首選,前提是你要接受AMD平台的些許Bug和視頻編輯上的相對劣勢;續航雖然有差異,

·而除此之外的絕大部分消費者,我建議直接選最便宜的酷睿i5-13500H款ThinkBook 14+,不僅於價格便宜,性能不差,易用性也極好,服務也相當棒,續航還長。

當然,你也可以不採納我的個人建議,轉而從文章前面幾個部分的客觀描述中做考量和抉擇。

但有三類消費者我要再度提醒:

·第一類是學或做產品開發、專業設計,以及醫療、生命科學、地質勘探等的行業用戶,你可能會覺得「買個32GB內存的小新Pro 14或ThinkBook 14+會很好用,畢竟仿真計算環節需要大內存,這個機器價格便宜也能打」。

·第二類是「希望把遊戲玩得專精,希望遊戲體驗很好」的用戶。

·第三類是「專業做視頻編輯」,靠視頻編輯吃飯的用戶。

這三類用戶,我不建議你們選擇小新Pro 14或ThinkBook 14+(無論集顯款還是獨顯款)。你們應該考慮的是15.6英寸或16英寸大屏且帶獨顯的機型,畢竟,大屏+獨顯才是專業高負載應用的「絕對性能」和「優異體驗」保障,14英寸機型更多還是偏向「日常」。

編輯:牛大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b85aeba1a8be0b8b07dece3bfc0a7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