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評丨清華教授深度體驗入殮師,補上缺失的死亡教育

2024-10-31     錢江晚報

潮新聞客戶端 執筆 肖青嬡 編輯 高路

相關微博話題截圖

近日,63歲清華教授彭凱平跟隨00後入殮師@湯木檀澤體驗了入殮師的一天,視頻一經發布便迅速在網絡上發酵,不僅讓更多人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審視入殮師這一職業,更激發了社會對於「死亡教育」這一重要議題的廣泛討論。

死亡教育,一個聽起來或許有些沉重的詞彙,實則是一門幫助人們深刻理解死亡本質、坦然接受生命終點的必修課。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死亡教育通過多元化的媒介渠道,以一種更加輕鬆、易於接受的方式進入公眾視野,促使人們重新審視生與死這一人類永恆的主題,以更加積極的心態理解死亡、理解生命。

這一事件能夠引發廣泛討論,是因為它觸及了人們內心深處對死亡的禁忌。我國有著慎終追遠的傳統文化,也有著像清明端午這樣的追思先人的傳統節日,但廣泛存在於民間,還沒有系統地走進課本。在教育體系中,關於死亡的正式教育內容也顯得尤為稀缺,絕大多數學校並未普遍開展關於死亡的教育內容。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思想的開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正視死亡這個話題。以殯葬行業為背景的電視劇《三悅有了新工作》,在Bilibili平台上擁有超過1.4億次的播放量,這部劇用溫暖的敘事方式讓大眾藉由死亡對生命獲得了全新的認識。@湯木檀澤也通過自己的視頻作品,以輕鬆幽默的風格講述入殮師的工作日常,引導觀眾對死亡本身進行深刻的思考。

彭凱平教授的實地體驗,更是將理論與實踐很好地結合,為死亡教育注入了新的內涵。視頻以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體驗入殮師的一天」開篇,通過深度體驗入殮師的工作流程,了解了入殮師這一職業的心理壓力和職業價值,他們把棺材扛在身上,對鏡頭說:「這是生命的重量。」或許許多人並不理解入殮師這份職業,認為這是與死人打交道的職業,但其實殯葬儀式並不單單是給逝者做的,也是給活著的人做的,人們在流程中逐漸接受親人離開的事實,這是一場漫長而又沉重的告別。正如彭凱平教授在視頻的結尾說的一句話,「殯葬儀式是偉大的人性的體現」。

視頻的「出圈」不僅為公眾提供了一個了解入殮師職業的窗口,更在無形中填補了我國死亡教育的空白。開展死亡教育是為了更加珍惜生命,在生命這場盛大的旅行中,死亡教育揭示出的意義,提醒我們珍惜眼前,勇敢地擁抱每一個黎明與黃昏。

(作者系浙江傳媒學院學生)

「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b7c8461ad6cd0ba3f9d052c896a6de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