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投資人直言:我們討論問題的已經不是「寒冬」,而是「生死」

2022-08-16     投中網

原標題:一線投資人直言:我們討論問題的已經不是「寒冬」,而是「生死」

低潮之下,一線投資機構的投資人們,究竟在想什麼?他們最近半年的投資策略是快了還是慢了?他們是否在蓄力抄底,準備彎道超車?市場中「危中有機」,哪些機會是顛覆認知的?沒有長盛不衰的賽道,他們如何應對變化、領跑市場?

在由投中信息、投中網主辦的「第16屆中國投資年會·年度峰會」上,華蓋資本創始合伙人兼董事長許小林、普華資本董事長曹國熊、軟銀中國管理合伙人華平、華映資本創始管理合伙人季薇、聯新資本創始合伙人曲列鋒、紅杉中國合伙人蘇凱、毅達資本創始合伙人史雲中以及海通開元董事長張向陽,這8位極具代表性的一線投資人就「不確定性增強,VC/PE投資的耐性與堅守」這一議題進行了熱烈而深入的探討。

1、許小林告訴大家不要看頭部機構說什麼,而要看他最近出手做什麼,這更代表機構的風格。吃穿住行總要繼續,這裡永遠有市場。

2、曹國熊表示,投資保持正常節奏,但標準比以前高了。對於明星項目,更考慮那些「壽星」而不是「流星」項目。

3、目前,國內技術創新速度非常快,甚至超越了國外。而且「去各大院校和教授、專家聊天,聽到的都是要出來創業」這在一兩年前是看不到的。華平認為,科技創新浪潮,特別是科學家為主體的科創公司,將迎來很大的機遇。

4、季薇用滑雪類比投資和創業。「陽光普照或者暴風雪,要保持動作不變形,有自己的節奏。就算會摔倒,也要堅持滑完它。這半年,有時處於憂喜交集的狀態,憂的是看到宏觀數據,喜的是看到我們一些企業的經營數據,充滿生機的企業家精神。感受上大家可能會覺得上半年消費賽道特別慘,但是上半年我們投的消費類企業數據統計出來後發現,有60%消費類企業實現了同比增長。」

5、外部環境的變化使得行業變局加速。史雲中認為,在這樣的形勢下,要用更大的耐心和更長的周期去做投資。否則我們要麼在危機中縮手縮腳,錯過周期,要麼將成為時間錯配的犧牲品。

6、對於不斷顛覆認知的資本市場,曲列鋒表示,沒有長盛不衰的賽道和絕對安全的投資,要對投資充滿敬畏,做好合理配置。

7、蘇凱認為VC永遠是要有無止境的成長,要心無旁鶩,集中精力在中國市場尋找優秀的企業家長期陪伴他。不能把IPO當成唯一重點,IPO是猴年馬月的事,最重要的是成為一個超級Funder,把錢投給頭部公司,享受時間紅利。

8、原來沒那麼性感的行業也很掙錢。張向陽表示,一直關注的是相對成熟的企業,尤其是製造業、大型企業,也包括現在很熱的新能源、電池行業、半導體。

以下為現場討論實錄,由投中網進行整理:

許小林:我們的主題是「不確定性」。現在這個市場大家都不確定。去年6月到現在,二級市場跌得很慘。A股IPO破發,這在過去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在過去一年成了常態。行業政策不斷出台,在座的一級市場大佬們,過去一年可能都面臨不小市場壓力。

「不確定性」說得算比較溫柔了。很多時候我們已經不是討論寒冬的問題,是討論生與死的問題。

過去一年「躺平」比較流行,這和行業遇到的困難有關係。困難之下,我們需要知道行業一線機構里一線做投資的大佬們,他們究竟在想什麼,所以今年這場Panel,安排人數最多,也是希望大家儘量聽一聽,不同機構之間的觀點。

場上八個人很有代表性,VC有紅杉,PE有向陽總,還有行業代表、美元基金、人民幣基金、投TMT、投消費、醫療各個行業都有。請各位簡短介紹自己機構的特點,包括本人特點。

曹國熊:我是普華資本曹國熊,我們主陣地在長三角,有四個板塊:硬科技、醫療、消費和新能源。

華平:軟銀中國資本成立於2000年,主要圍繞科技為核心開展投資,現在管理美元、人民幣基金,投資階段涵蓋早中晚期,目前主要投資四個領域:TMT、醫療健康、新能源、先進位造。

季薇:華映資本於2008年創立,主要是VC領域的投資,14年來專注於數字化趨勢的投資。投資了240多家企業,其中90%為該輪領投。目前主要看Tech & Consumer, 科技、企業服務、消費等。

曲列鋒:聯新資本是人民幣基金結構,旗下9支人民幣基金。涵蓋從早期到成熟期都有。累計投資100多家企業,主要集中在TMT和醫療健康兩大領域。

蘇凱:大家好,我是紅杉中國蘇凱。紅杉中國17年,從種子、VC/PE到併購等不同階段,圍繞消費、科技、醫療領域投資,希望和大家多多交流。

史雲中:我們是一家既老又新的機構。說「新」,是因為毅達資本是2014年在江蘇高科技投資集團內部混改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至今剛剛8年半。說「老」,是因為毅達資本業務和傳承的團隊從1992年就開始從事創投業務,至今已經30年。我們是全國布局的機構,沿江沿海所有發達經濟區域都有我們的團隊和基金落地。投資主要聚焦在半導體、生命科技、新能源、高端新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

張向陽:大家好,我來自於海通證券的全資子公司海通開元,旗下6個平台管理著不同行業的基金。70%投在PE階段投資,30%是早期投資。目前大概投了580多個項目,有180個項目已經IPO了。

投資節奏沒放緩,吃穿住行永遠有市場

許小林:謝謝各位!作為同行和創業者,大家最想知道的是一線投資機構和一線投資人,在遇到市場悲觀的情況下,尤其是二級市場比較困難的情況下,大家最近半年的投資策略究竟怎樣,是快了還是慢了?是保守了還是繼續積極?

所以,第一個問題是,在現在的世況下,在座各位究竟是準備超車機會?還是準備更保守一些?請普華的曹總先來。

曹國熊:去年我們投了大概40億,總共投了70家企業。今年1—7月份,我們投了32家企業,大概是17億左右。從整體節奏上看,我覺得也差不多,保持了穩健的節奏。當然我們復盤時也感受到前幾年投的企業,在今年這一環境下,大部分企業還是遇到了挑戰。今年雙碳、新能源、儲能這塊非常火。如果說投資重心,畢竟在儲能,我們和國家能源有一些積累,在這方面我們會加註更多一些。

許小林:你投了32家,相比於過去,是保守了,還是基本上維持正常速度?

曹國熊:差不多的速度,沒有特別快,沒有特別慢。但標準比過去高了一些,我們投資人也很辛苦。去年70家,總共看了5000家,今年也看了差不多2000家,才投出這32家。這裡面有些是早期項目,看得快一些。

許小林:上半年投32家,這與你在杭州受疫情小有關。可能接下來上海的幾位沒那麼幸福了。華平總,過去我都是吃燒烤的時候向你請教,今年我們還沒約上燒烤。

華平:我覺得投資節奏和原來差不太多,因為軟銀中國資本一貫的風格是我們每年投的項目數不算多,但每個項目精挑細選,看中以後不斷加碼。

在周期里怎樣掌握節奏感,這也是非常重要的角度。我們從2000年開始成立第一支基金,那時就遇到了一個最大的危機是網際網路泡沫,2008年是金融風暴,各種周期和起伏都經歷過。如今大家面臨的是新一輪的挑戰,這一輪挑戰從宏觀角度來看是更加複雜和大的話題。

我們整體上會保持一個基本的節奏。但在特定時間段,根據大環境變化下的判斷,我們可以有稍微的調整。比如,美元基金投的的項目,遇到中概股在美國、香港上市大環境的變化,對我們投資策略如何調整是有影響的。相比之下,人民幣基金投資目前節奏會穩定一些。

總體來說,節奏有一點變化,但是我們會堅持投資。最近我們就投了幾個不錯的醫療項目,譬如我們投了腦科學、精準手術,它們共通點都是擁有前沿科技的企業。還有,新能源也是我們會看的一個重要板塊,我們投了一家非常好的儲能技術企業,這家公司的技術不僅中國領先,而且是全球領先的技術。

因此,不管宏觀環境怎樣,一定要保持一個投資的步驟。縱觀好的年代和壞的年代,我們發現,在所謂最糟糕的宏觀年代下,我們投出了阿里、淘寶,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我們投出了一家也是我們杭州的企業——迪安診斷。回顧來看,這些都恰好是很好的投資機會。

許小林:這是大家所說的幸福事實,市場差的時候你投資可能遇到一些挑戰,但可能也是你收穫機遇的時候,通常市場是公平的。

張向陽:我們有我們的特點。說到投資,去年到今年沒什麼太大的變化,這也與我們的特徵相關,因為我們是券商投資平台,原來我們一直關注的是相對成熟的企業,尤其是製造業、大型企業,包括現在很熱的新能源、電池行業、半導體,都是我們一直關注的行業。

從投資的速度上看,每年我們投資金額大概是25億左右,今年上半年節奏也差不多。我們關注的行業有一些變化,因為受到二級市場影響,二級市場的價格很高,導致一級市場價格也很高,新能源、半導體這些估值都很高。所以,我們確實要下更大工夫去選擇投哪些企業。

許小林:張總也是我們行業的老大哥,非常資深,抓住機會我們繼續問一個稍微難點的問題。你在多個場合說做投資要專業、要專注。看到你每年投25億,都涵蓋了七、八個賽道。你的專業、專注和七、八個賽道這個邏輯有沒有矛盾?

張向陽:剛才我介紹了開元是海通全資的子公司,下面6個平台管理不同的團隊。這六個平台有不同的重點和行業劃分,有一個是做醫藥服務業,有一個做網際網路文化,還有一個做航空和新材料,一個做併購,另外一個做新能源和半導體。開元本身投資團隊,主要做TMT方面,還有先進位造。

可能你聽得出來,我們是按行業劃分分組。

許小林:你這七個組、八個組,自己最喜歡哪個組?

張向陽:我還是喜歡比較踏實的,能夠投到有現金流、項目比較穩的組。

許小林:這是外交公司回答。

張向陽:那肯定企業現金流很好、生產也好,大家看得明白。比如,汽車配件。

許小林:這和你券商背景有關係。

張向陽:這也和我們的投資能力相關,太早期的VC階段的,原來網際網路模式創新的,我們沒有這方面人才,看不懂,也跟的不多,所以這些項目沒怎麼投。

許小林:謝謝老大哥,我知道這些方面你都投出了非常優秀的IPO公司。毅達的史總,平時特別低調,很少到這個場合和大家分享毅達的經驗。剛才簡單聊了一下,毅達和紅杉這兩家是出手最多的機構,毅達資本上半年出手68次左右,簡單介紹一下為什麼出手那麼多?

史雲中:是的,今年上半年毅達資本共出手68次了,與去年同期持平。但去年實際上是在前一年同期增長一倍的基礎上的數據,可以說還保持著比較高的投資強度。我們能在現在這樣的環境下,保持耐心去積極布局,主要還是對未來的信心。

一方面是對行業的信心。國內現在講科技自強自立,產業鏈自主可控,需要大量創新資本的支持,但現在國內的直接融資比例還是比較低的,今年上半年直接融資數據可能只有美國同期的1/14,私募股權行業在中國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另一方面是對中國經濟未來很看好。中國產業鏈最完整,經濟的韌性最強。這時候投資高成長的科技產業恰逢其時。

第三是對周期波動把握的信心。整個周期波動過程中,各行各業可能都會發生底層結構的重置。這個時候的波動會誕生出一些新機會,不要浪費每一次危機是我們的信條。

去年我們獲得了18家IPO,今年1—6月又有9家企業IPO,退出業績在行業中還算比較領先,我個人認為這就是前幾年在低谷積極布局的結果。所以我覺得保持這樣的耐心,是能夠超越周期、獲得收益的重要手段。但是現在外部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說一二級市場的價格已經熨平,整個投資階段前移,投資機構的內卷也比較嚴重。所以我們還是要把周期拉長,用更大的耐心和更長的周期去做投資,否則我們可能要麼錯過了當前的周期,要麼成為時間錯配的犧牲品。

總體來說,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

許小林:史總講了一個很好的觀點:將時間周期拉長。3個月前,我們估計問在場的同事們,大家可能還會信心不足。時間周期拉到今天,大家對那段時間也都慢慢淡忘了,沒那麼痛苦。投資周期也是如此,周期拉長一點,對波動的感受小一些,只不過現在處于波動和困難最強的時候。好在行業還有毅達這樣的機構,一直在努力出手。剛才史總也介紹了,他們也往早期和金額上會有一些減少。

接下來請紅杉的蘇凱總。

蘇凱:這個問題很好,但是從紅杉的角度我們沒刻意設立一個彎道超車、抄底或者是保守的。

許小林:你已經是在最前面了,不存在超車。

蘇凱:從機構的角度需要我們永不止步的成長。我們一直長期看好中國市場,Long China,也一直在不斷尋找中國優秀企業家,特別是早期的創業者,我們堅持做「創業者背後的創業者」,長期陪伴企業成長,陪伴企業家打造基業長青的企業。

市場具有周期性變化節奏,幾年前消費to C特別繁榮,近一兩年是硬科技和醫療領域投資繁榮。

整體來說,重點要保持較高專業標準和眼光的同時,向更早期邁進,與勇敢開創者同行,找到優秀的創業者和企業。我們每年投資早期項目近一百個,並且每年數量一直在增長。

此外,我們也在時尚消費領域關注非常優秀的海外品牌,助力他們與中國的消費者見面,未來在中國市場也具有很大空間。我們要心無旁鶩、集中精力在中國市場尋找優秀的企業家,陪伴他們度過從種子、VC到成長期及之後的長期發展階段。努力給創業者帶來更多價值,給LP帶來更多回報。

許小林:蘇凱總講了很好的詞,例如審慎、有分寸的。實際上做了幾個大的併購,比過去幾年都多,所以大家不要看頭部機構說什麼,而要看他最近出手做什麼,這更代表機構的風格。接下來請曲總!

曲列鋒:聽同行講,感受很深,基本上大家投資風格趨同,無論外界行業怎樣變化,還是堅守自己的理念和保持自己的投資。該有的機會要把握,也不要有困難就退出。

回顧我們自己成立的十幾年,經濟周期也差不多經歷兩輪了。尤其是這兩年,每年保持出手15—20家企業,基本上這幾年沒變過。今年上半年因為疫情,有2—3個月不能做盡調,節奏稍微慢了些,延伸到今年年底,數字應該也差不多。談到這個話題,我想更是對我們自己投資策略的認同和肯定,這一點上大家的策略是超級趨同的。

季薇總沒講之前,在座的機構都沒有保守的,投資節奏沒有放緩,受疫情影響也不是太大,可能對估值、金額有些調整,但是整體的節奏沒有放緩。季薇總,您上半年出手緩了一些嗎?

季薇:我好像沒辦法站到大家的反面說我們收縮了。雖然華映Base在上海,但是上半年我和大部分的團隊是在北京和其他地方,工作正常開展。從數據來說,華映上半年投資同比增長10%。一季度增長還多一點,二季度因為工作節奏慢了下來,增長稍微慢一點。我自己的感受是,賽道熱度明顯是冷熱不均的。受二級市場的影響,消費賽道和企業服務賽道偏冷,我們還在堅持出手,節奏也比較舒適一些。對項目的調研和談判等等方面,現在都可以用比較舒服的節奏推進。

但是也碰到類似曹總所說的雙碳、新能源領域特別熱的情況。我舉個例子,過去一年多我們一直在研究某個消費電子賽道,當時找到了一個好的標的,發現好多大廠、頭部機構和海外機構都來搶。我們是第一家出手的,卻只搶到了2000萬的份額。所以各個細分賽道的熱度很不均勻。可能有的賽道相對節奏緩一些,但有的賽道出手非常快。

當然,激進或保守都是相對而言的,這是機構整體策略的一個融合。包括基金在賽道的布局重點或者是在某一個基金組合的構成布局,項目篩選的標準和決策出手上都會有細分差異。

華映在消費領域有兩個根據地,一個是基礎民生的吃和穿,另一個是高附加值消費。

基礎民生的抗周期能力強一些,可以說是個穩健盤。今年中國人均居民的支出扣除價格因素,上漲了0.87%,差不多與往年持平。其中基礎民生還是有正向的增長,但是非剛需的支出,如教育、娛樂消費都同比減少。所以我們還是看中基礎民生。

另一個是看中高附加值,就是在數字化能力、供應鏈能力,高附加值上的出手多一些,還有趨勢型紅利型的消費方向,比如消費電子、寵物賽道、運動戶外、合成生物等等我們也有出手。

企業服務領域也是如此。與企業業務關聯度和耦合度高的,我們還是非常願意出手。在某些賽道我們也很激進。最近外界問華映怎麼投量子計算?這是一個明明很遙遠的,還體現不出商業價值的技術。但我們認為,未來基礎算力的提升是一個重要方向,量子計算這樣能顛覆性提升算力的領域,我們還是要大膽出手。所以是謹慎還是保守,我們會根據賽道情況在基金組合中做不同配置。

許小林:和諧統一。剛才你講了一個觀點,總歸不管是保守和激進,吃、穿、住、行大家還是繼續的,所以永遠這一市場是存在的。

認知顛覆,IPO破發、投後前移、估值暴跌

另外一個討論話題是,過去幾年,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行業不停變化,機構也是優勝劣汰。這個過程中,大家看到的創業者也好,優秀的機構也好,有哪些過去認為應該是這樣的,但是顛覆了我們的認知的事件或者是策略,想請大家分享一下,史總先來。

史雲中:確實變化很多,很多以前的認知被顛覆。我先講兩個:

第一個是IPO是不敗神話的觀點被顛覆了。從前大家都有IPO的情結,只要說哪裡有Pre—IPO的項目,機構都會蜂擁而至,把估值炒得很高,有時甚至嚴重透支了項目的價值。目前項目上市以後,大家也知道有很多時候甚至是不到解禁期,一上市就跌破了最後一輪的估值價格。所以核心問題還是要重新思考我們投資的本源是什麼,到底是投機短期套利,還是長期為企業帶來價值。如果投資Pre—IPO項目沒辦法獲得長期收益,就往前移,今年我們就往前移了不少。我們必須更長時間陪伴企業,不停賦能,只有付出和澆灌了,才會有回報,市場是公平的。

第二個是傳統意義上認為的投後管理就是做風險控制的認知,現在基本上被顛覆了。現在我們發現,投後管理最多只有10%的功能是為了風險控制。大家更多的共識是,投後管理就是賦能企業。賦能企業的價值就在於打造行業生態,我們說行業里得生態者得天下。只有把行業生態打造好,才能賦能企業。

投後管理是一個新的起點,只有把生態打造好,才能將投資的閉環做好。所以我覺得有時候是叫主觀為他人,客觀為自己。你將賦能的事做好,包括募資也好,後續新的投資機會也好,包括你的行業研究也好,都可以在這裡面找到這方面的一些資源。

許小林:大家都有同感,一個是IPO破發,然後很多投後都前移,投後直接影響到投資。史總一上來就分享了兩個,後面越來越難說,建議大家搶著說。

華平:因為軟銀中國資本同時管理美元及人民幣基金,對我們而言,這裡面是會遇到投資風格反差的議題。目前比較突出的、大家經常會討論的問題是,基於地緣因素也好、宏觀環境也好,對中概股到美國上市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特別是創新型企業,估值從很高,到現在「地板價」。我想,在座的很多人,以前都不一定會有這樣的感知和看見這麼大的變化。可能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去全球化或者是逆全球化帶來的效應。

近期,我們投的大部分企業都是圍繞國內自主創新技術的企業。我發現,國內的技術創新和國外的距離其實是越來越近了。而且硬科技領域開始出現反超。最近我們投了些醫療企業,比如有一家腦科學企業的團隊都是清華大學出來的,還有精密手術企業是從中科院出來的。我們還投了一個新能源項目,團隊是來自交大及中科院的。他們都是圍繞國內的原創技術。

我個人有兩個感受,一是國內技術創新速度非常快,甚至超越了國外。二是我覺得科學家創業的精神非常令人鼓舞。基本上,我和各大院校和教授、專家聊天,都聽到說想出來創業。所以今天科技產業化的速度和普及程度,是我們在一兩年前看不到的。科技創新的浪潮,特別是科學家為主體的科技型創業公司將迎來很大的機遇。

許小林:昨天姚教授和今天劉二海總也講了,中國的新能源車引領全球,是中國市場換來的技術形成優勢,然後有可能引領。這方面是顛覆的,但是美股的下跌也是顛覆了大家的認知。

危中有機,不性感的項目反而回報最高

曹國熊:大家都知道潮水會有退的一刻,但是沒想到是斷崖式的退潮。所以這兩年大家都在說穿越長周期。比如藥、器械在近年的估值上都已受到挑戰,這使投資機構不得不謹慎起來,尤其是面對「當紅炸子雞」。

關於「明星」項目,在座每位都投到了不少,我們當然更希望這些「明星」能夠成為「壽星」,而不是「流星」的項目。上市後一路下跌的股票不少,有些還是曾經很閃耀的明星公司。

這要兩看:一種是的確被高估了,擠泡沫的過程;另一種下跌裡面很大是非理性的因素,受國際國內外部環境因素影響,項目估值就被影響到了,有一批企業可以是被冤枉的,但它自身整體的發展還是紮實的,最終還是會跑出來的,估值會上來的。所以,本質上還是要投內在、內生的發展。

第二點我想講科學家原創技術轉化。國家態度很明顯,鼓勵大家在卡脖子、斷點、痛點、堵點上下工夫,鼓勵創新,鼓勵投安全、自主、可控,這個方向很清晰。我們孵化了一些科學家企業,這裡面的挑戰是如何找到好的合伙人。光一個科學家就做成大的企業也有,但還是會碰到很多挑戰。

我個人覺得一個理想的股權結構是,科學家技術團隊占1/3,合伙人CEO經營團隊很多會來自五百強企業占1/3,然後投資機構占1/3。

最後總體來說,目前VC市場是危中有機,後面那個「機」是生機勃勃。永遠有機會,永遠有熱點。

華平:曹總說了一句金句,「投壽星而不是投流星」。在杭州這個地方,蘇東坡寫下過「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這首詩與我們的主題很契合。我們看半導體、生物醫藥和雙碳都很熱,看完一家企業後估值那麼高,就在想是不是看錯了?回過頭來發現,其實很多事沒想像的那麼好,也沒有想像的那麼差,但是,優秀的公司永遠是優秀的公司。

張向陽:我們想像中非常美好的東西,現實里可能會有落差。而原來沒那麼性感的行業也很掙錢。這些年我們網際網路行業的錢也賺過,遊戲也賺過快錢和大錢,但是整體從2008年到現在,我們發現先進位造業也很賺錢,從這些企業上獲得的回報一般能5—6倍,好的7倍,差的2—3倍,很少像網際網路企業、大消費企業等一上市就是幾百倍的。

但是,最近這幾年我們也發現在新能源上,在電池上,哪怕諸如在機械加工中我們投的做軸承這種很傳統的製造業裡面的生產企業,我們也賺到了大幾十倍、甚至百倍的回報,這是我們沒有想像到的。

我覺得這和國情有很大的關係,和國家所處的發展階段有很大的關係。我們現在是一個全球最大的生產國,供應鏈非常全,在很多行業擁有絕對的優勢,能夠領先獲得絕對控制。比如說新能源,已經沒有任何國家再去投錢做這個事了。

反過來說半導體,其實半導體是很成熟的產業,但是我們很弱。那麼為什麼我們非常看好中國市場?因為我們國家是大國,它需要半導體。所以政策支持要把半導體補上,補上不是追上超過人家,而是滿足國內的需求。現在大家的戰鬥力很足,我去西北看了兩個太陽能企業,一個做矽材料,一個做拉棒(單晶矽棒)。這個做矽材料的企業需要50億,一年時間投50億下去,到今年7月份我去剪彩的時候企業都可以生產了,在任何國家沒有這樣的速度;另外做拉棒和切片的,也是一年投了四、五十個億,非常壯觀。

我們處於壟斷的行業,只要市場在,絕對能掙大錢。今年的太陽能市場發展得很好,矽料從8萬漲到30萬,這個市場依然有很多人賺錢,尤其是在海外市場。我們80%—90%的產品全部供海外,而且海外購買慾望還很高,因為他們的能源和用電的價格漲了很多,矽料價格回來以後,國內這塊存量爆發還是一個很大的市場。

許小林:很多你投的時候沒那麼性感的項目,可能是你基金回報最高的項目。

季薇:認知顛覆有一個定義,就是原本我們默認會一直存在的前提條件在發生變化,包括地緣政治、資本市場和市場化的企業運營環境等。變化之下,投資機構錨定自己的支點尤其重要。我們非常重視「創新」這個點,任何一個項目能拿出來討論,我們都希望從供需兩端看到創新以及能夠創造價值。

關於行業的顛覆,我看到的是,以前大家很重視交易價值,比如上市前後估值套利,大廠擴張/孵化中的高估值club deal,現在少一些了。現在大家更注重企業業務本身的成長性、產品領先性和現金流建康等方面,企業本身健康,有價值,才能穿越寒冬和周期。我們也更重視對這些企業的幫助、賦能、以及投資上的加碼。

我自己喜歡滑雪,所以我喜歡用滑雪類比投資。同一個雪道,在晴天滑和暴風雪交加的時候感受是不一樣的,就算條件不好時摔跤了,但你還是會堅持保持動作不變形,保持節奏,滑完它。對機構如此,對企業也是如此。這半年裡,我有時處於憂喜交集的狀態,憂的是有一些宏觀數據,發達地區的數據也並不那麼好看;喜的是看到我們投的企業的數據,看到企業家精神依然充滿生機。我們願意以耐心、信心和決心去陪伴他們。

感受上大家會覺得上半年消費賽道特別慘,但是上半年我們投的消費類企業數據統計出來後發現,有60%消費類企業營收實現了同比增長,1/3的消費企業實現100%增長。

許小林:這和大家的認知相反。

季薇:華映資本有1/3的企業實現了100%增長,甚至還有線下餐飲類的企業實現了100%增長。

許小林:比如和府撈麵?

季薇:它還是受影響多一點,因為上海是大本營,目前在逐漸恢復中。線下連鎖小吃店,像夸父炸串實現了100%的增長。所以從微觀上,我們可以看到企業家精神和生機勃勃,這是驅動我們前進的動力。我們絕對相信好的消費企業是能無懼風雪穿越周期的。

沒有絕對安全的投資,疊代認知修正錯誤

曲列鋒:從2015年至今,整個一級市場的投資總體都是向上的,但是二級市場的調整,從中概股到港股,這兩年的調整是劇烈甚至是顛覆性的。因此,我們很多認知的顛覆實際上都來自於二級市場的影響,包括一級泡沫的破裂等。

我的感受有兩條。一是沒有長盛不衰的賽道;二是就個體投資來說,沒有絕對安全的投資包括剛才講的IPO神話破裂,這兩年確實顛覆了認知。所以這就迫使我們反思還是要對投資行業充滿敬畏,大家合理做好配置以及掌握好行業的周期更重要。

許小林:投資是技術的,不是藝術的。

蘇凱:我從昨天想到現在也沒想到顛覆的東西。

許小林:因為你在顛覆。

蘇凱:投資是一個不斷完善進步,不斷超越自己,積跬步才能至千里的過程。我們也常常在思考自身有什麼成長和進步。紅杉從VC領域開始,成長到涉及不同階段的投資,近幾年也一直關注更早期投資,向「更早、更實、更創新」的項目,陪伴勇敢開創者一同成長,需要具備足夠的信心、堅守和價值累積。

另外是對投後賦能,以及退出管道的思考,是對投資更全面的思考和進步。

對於有時候沒想清楚的事情,我們不急著下結論,這也是紅杉的文化。從微觀視角,我們基於Case by Case,Deal By Deal去看待,然後積累自己的認知,去疊代自己的認知,修正自己的錯誤,讓自己做得更好一點,這是我們的感悟。

許小林:這個感悟很深,「我知道我是錯的」敢於說出來,這很勇敢。很多時候大家說投資是給自己設立認知的邊界,我剛才講「廬山煙雨浙江潮」,就是你想得太美好,看完以後你才有新的思路,看完以後再看,就會發現廬山煙雨浙江潮仍然是中國最好的風景,這樣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場和顛覆的問題。

在座各位是市場長跑的贏家,很多機構擁有二十多年的歷史。為什麼在一線能夠成功領跑市場,大家作為長期核心投資人,最核心的品質和能力是什麼,大家用簡短的一句話總結。

曹國熊:專注在自己的能力圈深耕。

華平:最重要的是信心。一個是對市場的信心,第二個是對自己的信心,第三個是對創業者的信心。

季薇:開放。心態的開放、包容、與時俱進,以及勇於對自己很多認知桎梏和局限的打破,保持學習能力,保持開放心態。

曲列鋒:熱愛自己的事業,認可自己的使命,然後專注於自己的每件事。

蘇凱:如果用關鍵詞概括,我認為重要的是「全情投入,虛懷若谷」,這是在優秀的投資人身上看到的共性。只有真正熱愛投資,才能不斷調整,不斷前進。

史雲中:還是個人投資歷程的修煉,不忘初心,堅定信心,保持耐心。我們要相信時間,長期付出,不投機不跟風,今天的堅守是為了明天的收穫。

張向陽:專注,專業,做自己喜歡和有能力做的事情。(文/張俊雯 胥崟濤 黃鶯,來源/投中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b5bf0aa69930afe5d4615b94ab903f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