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懟領導、拒絕加班的陳某龍「龍哥」,被判定行政拘留了。
4月7日,四川省德陽市公安局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局通報網傳中電科加班事件調查結果。根據警情通報,陳某龍(男,漢族,26歲)從未有中國電科下屬單位及關聯企業從業經歷。因此前向中國電科求職未被錄用,心生不滿,利用圖像處理軟體虛設「CETC—軟體開發課」「CETC成都事業部」2個微信群,虛擬CETC員工姓名、頭像,捏造製作了多張「怒懟領導、發泄情緒」的微信聊天記錄截圖,並發布在網絡社交平台,引發公眾熱議,造成惡劣影響。
陳某龍故意散布謠言的違法行為嚴重擾亂了網絡公共秩序,德陽市公安局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局已依法對其作出行政拘留處罰。案件仍在進一步偵辦之中。
這個結局和故事開頭相比,一整個大反轉。
事情要從幾天前走紅的微信聊天記錄說起。據網傳信息顯示,陳某龍是中國電科(CETC)成都區軟體開發事業部的一名員工,面對領導先問誰願意在清明節自願加班,後直接指定兩名加班人員(其中一個人就是陳某龍)的行為,陳某龍直接戰鬥力拉滿,一頓輸出。
經此一戰,「龍哥」成了無數打工人的精神偶像。
部分網傳聊天記錄
在網傳的聊天記錄中,陳某龍最後稱「坐等人事來辭退我」,但很快,事情就有了最新進展:陳某龍並沒有被辭退,而是已經自願離職。
作為當事公司,中電科於4月5日做出回復,表示核實清楚後會統一回復。隨即四川省與成都市總工會介入,表示已經第一時間啟動工作程序。成都市勞動保障監察總隊工作人員也表示,如果當事人所述屬實,其公司行為確係違反勞動法。
各路媒體也紛紛發聲,表示「加班文化偷走的不只是假期」「網友怒懟的是少數企業奉為圭臬的超時加班文化」。
然而,就在大家猜測是否會有「公司被約談」「當事領導被免職」等爽文後續時,事情來了個大反轉:中電科表示,經過認真排查,上述微信群聊天記錄所涉單位和人員,非集團公司所屬成員單位和員工。對於傳播、擴散虛假不實信息的行為,集團公司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至於網傳的任免陳某龍的文件,也是假的。集團公司所有單位已經開展了多輪次排查,包括勞務派遣和協作人員,均無此人。中國電科相關單位已報案。
網傳的任免文件
簡單說就是,陳某龍不是中電科的正式員工,也不是臨時工,網傳的聊天記錄和任免文件,完全是造假。中國電科相關單位已報案。
事件進展過程中,有不少網友也發現了網傳聊天記錄存在疑點。
比如,這個工作群里,所有的人頭像都是網圖,就連那倆領導的頭像都是網圖。
再比如,聊天記錄中,帶有表情的那行字,和上一行的行間距明顯偏大,但實際上在文字中夾雜表情並不會影響行間距。
更別說網傳的任免文件,連公文格式都不對,最基本的首行縮進2字符都沒做到……
如今警方通報一出,故事落下帷幕,開頭有多精彩,反轉後的結局就有多驚人。
而最近反轉的事還不止這一件。
前段時間的林場主孫國友跪地求水,本以為是做公益被寒心,最終被事情的另一面震驚了:孫國友承包萬畝沙地50年,20年來僅栽種600多畝,不聽技術員的指導,且未交土地使用費,承包費也只給了2003至2005年的,2005年後直接「撂挑子」,消失了3年。今年1月份,有村民發現電廠的廢灰倒在孫國友的地里,對此,孫國友表示這是他兒子做的,他不知情……
看起來,和我們最初所了解到的情況截然不同。
就是說,現在的新聞事件為什麼這麼容易反轉?我們還能看到不反轉的新聞嗎?
其實,嚴格說來,有時候我們並沒有真的被網絡信息騙到,我們看到的確實是真相,只是這個真相不完整。
這裡涉及一個概念:競爭性真相。每件事都有多面性,對同一件事,從不同角度去描述,就會得到多個「真相」,這些描述雖然片面,但擁有同等的真實性,我們據此所產生的想像,也可能截然不同。
《後真相時代》中,將競爭性真相分為四種:
- 片面真相:並沒有傳達完整真相的描述;
- 主觀真相:當你宣布某件事物很好時,你就是在表述主觀真相;
- 人造真相:套用適合自己的定義,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改變語言的含義;
- 未知真相:我們根據最可信的預測採取行動,但在未來變成現實之前,它們一直是競爭性真相。
舉例來說,孫國友確實和煤礦有矛盾,這一點並沒有錯,只是背後的前因後果未曾說明清楚,算片面真相,是我們腦補的情況誤導了我們。(當然也有媒體和當事人的誤導。)
可見實際生活中,我們既難以獲得完整的真相,也難以拋開主觀看法,而且還會越來越相信自己所相信的,想避開人造真相更是難上加難——誰能保證自己絕對沒有偏私呢?
綜合來看,一個實操性最強的做法就是,讓子彈再飛一會兒,別急著下結論和站隊。
電影《讓子彈飛》截圖
除了此真相非彼真相外,「回聲室效應」也影響著我們的判斷。
「回聲室效應」是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提出的一個概念,指在網絡世界中,信息或想法在一個封閉的小圈子裡得到加強。胡泳認為,網上的交往伴隨著匿名、高度控制和總能找到類似同伴的特性,這創造了一種獨特的保護性環境,鼓勵人們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而網絡雖然是公開的,但卻並不能稱為公共領域,因為少數人的意見並沒有被展示出來,且虛擬社區常常建立在擁有同樣價值觀、興趣和關注點的人群之上。
也就是說,在網絡上,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信息,接觸的人群,都非常同質化,聽到的評論也是如此(在網上遇到和自己觀點相左的,可能吵一架不說,還可能拉黑對方)。久而久之,我們就會傾向於將其當作真相和真理,不知不覺中窄化自己的眼界和理解,走向故步自封甚至偏執極化。
要破解「回聲室效應」,相關部門對輿情走向、熱度做到精準把握是一點,媒體也要克服「流量至上」的衝動,作為網絡用戶的我們,在遇到不同的聲音時,也先別急著反駁,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向外探索,打破信息繭房。
在觸及真相和客觀的道路上,盡力而為。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你有被反轉事件「欺騙」過感情嗎?面對網絡信息,你有什麼好方法來辨真偽?請以#周末考+反轉#的格式在文末留言,壹讀君將為 按格式留言且點贊前五名的朋友送上 《最優解人生》一本。
我們到底如何過完這有限的一生,如何看待 「996」「延遲退休」「躺平」「逃離北上廣」等話題?本書將為你提供全新的思路。
作者以自身經歷和專業背景出發,從心理學和行為金融學中提煉出關於時間、金錢和幸福的見解,用生動案例結合方法論,逐步教你優化人生,不被金錢奴役,享受生活。讓我們在能夠享受的時候,多投入時間與金錢換取難忘的人生回憶,停止焦慮和過度儲蓄,活在當下,不留遺憾。
快來留言參與吧~
星標一下,我們永不走散~
點擊圖片閱讀 | 劉亦菲拍照為什麼喜歡叉腰?
點擊圖片閱讀 | 重慶姐弟墜亡案二審翻供,精神病變「免死金牌」?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在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