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這麼淡,泡茶時還要快出水,真的會有味道嗎?

2023-07-26     小陳茶事

原標題:白茶這麼淡,泡茶時還要快出水,真的會有味道嗎?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白茶喝起來好淡啊,一點茶味都沒有!」

這是入行這些年來,最頻繁聽到的,外界對於白茶的評價。

內心的想法,真是一言難盡。

可以理解,茶圈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喝了十幾二十年茶了,妥妥的老茶客。

但是,他們漫長的喝茶之旅中,遇到的好茶不多,更沒有學會正確的沖泡方法。

比如,用保溫杯悶泡,或者拿大搪瓷杯泡茶。

比較簡單隨性,茶葉隨便投,水也隨便加。

可想而知,這樣誕生的茶湯,不苦、不澀、不濃、不煞口,才怪了。

而長期在濃茶的刺激下,味蕾已經適應了濃苦的滋味。

舌頭變得不敏感,碰上不苦不澀的茶湯,反倒覺得這茶沒味道,不是好茶。

於是乎,就出現了一個對白茶天大的誤解——味寡淡。

針對這種情況,各位解決的方式也很簡單粗暴,悶泡唄。

味道不夠,悶泡來湊。

只要悶得時間夠久,再淡的茶,終究也會出來濃釅的茶味。

殊不知,這種錯誤的喝茶方式,影響了很多人的觀念,甚至混淆了好茶與壞茶的界限。

壞習慣堅持久了,想要改變,實在太難。

《2》

前幾天,見了一位老友。

聊天期間,泡茶給他喝。

最近一直喝的是2023鵲橋仙(一級白牡丹),用小鐵罐裝著,擺在茶桌上,方便隨時取,隨時喝。

朋友也說,自己平時也喝茶,但很少接觸白茶,基本上都是喝岩茶或者紅茶,口味也比較重。

所以,當我把燒開的水,沖入蓋碗,接下來迅速合上蓋子,出湯瀝干。

雖然面前沒有計時器,但因為足夠熟練,行雲流水,中間沒有一絲停頓。

整個過程,不過區區幾秒。

坐在對面的朋友,看到我泡茶,眼神里充滿著「不理解」。

「你怎麼這麼快出水?不怕沒味道嗎?」他瞪大了眼睛。

即使眼睛並不大,還藏在一副近視眼鏡後方,也沒遮擋住他的驚訝。

村姑陳很自然地,一邊分茶,一邊回答:「怎麼會?出湯快,才能保留香氣和原汁原味。」

最後還補充一句:「別擔心,喝喝看。」

說完,率先舉起了面前的白瓷杯,嗅了嗅香氣,白牡丹的湯水中,高雅的花香撲面而來。

朋友也學著我的樣子,端起杯子,湊近鼻子,聞香氣。

表情緩和了不少,看來是對茶香很滿意。

話說,幾乎沒有人可以抵擋住白牡丹的香氣,又清又純,花香與毫香兼備,簡直是新茶友「殺手」。

剛入門的茶客,或者是沒有接觸過白茶的人,遇到白牡丹,便會拜倒在它的石榴裙下。

聞完茶香後,朋友抿了一小口湯水,然後砸吧砸吧嘴。

過了一會兒,臉上隨即浮現出了一種又愜意又享受的表情。

「真的不淡,還很香,本以為你出湯那麼快,喝起來是清湯寡水的,沒想到味道這麼好,這是什麼白茶?」

還沒有回答,先在心裡給自己點了個zan。

能改變一個人的刻板印象,那種成就感和自豪感,別提有多強烈了。

《3》

所以,快出水的白茶很淡嗎?

當然不會。

好的白茶,高山的白茶,就是應該快出水。

在村姑陳的觀念里,優質的茶葉,內含物質豐富,至少在前七沖,都不需要悶泡。

第一衝、第二沖、第三沖……一直到第七沖,都快進快出便是。

沸水倒進蓋碗,到達水位線後,合上蓋子,立刻出湯。

泡出來的茶湯,顏色不會太濃,晶瑩剔透,芬芳撲鼻。

趁熱揭開蓋子,尤其是頂心的位置,香氣最為濃郁盛放,可以充分地感受到白茶中的各種香氣。

每一個層次,每一種香型,都不錯過。

當你遇到一款好的白茶,還沒有喝,光是聞茶香,就仿佛行走在一座花園裡。

繁花似錦,落英繽紛,移步換景。

每走一步,便能看見一叢花,隨即嗅到它散發出來的氣息。

聞完蓋香,再喝湯品嘗。

湯水中,細膩柔潤,不苦不澀,把白茶「鮮香醇爽」的精髓,體現得淋漓盡致。

其實,茶葉中不可避免地會有茶多酚和咖啡鹼物質。

它們一個主導澀味,一個主導苦味。

不過,只要原料優秀+工藝精湛,如此誕生的白茶,本身苦澀物質的含量就不高,且茶氨酸的含量很豐沛。

配合上正確的泡茶手法,快速出湯。

那麼,在短時間內,豐沛的茶氨酸會快速浸出,茶多酚和咖啡鹼則少量釋放。

融合到一杯茶湯中,就能呈現出不苦不澀,鮮爽淳和,清甜柔潤,層次豐富的口感。

由此可見,白茶怎麼可能很淡沒有味道呢?

會這麼想,或許是本身就對白茶存有偏見,亦或者是還沒有掌握真正的白茶品鑑方法。

甚至是,還沒有遇上過好白茶。

因此,錯怪了好白茶的清新雅致,又把劣質白茶的寡淡無味,當成了白茶的本味。

《4》

什麼樣的白茶,需要悶泡著喝?

答案已經很明顯了,是品質不好的白茶。

說一句車軲轆話,希望大家不要看暈了。

品質好的白茶,營養物質豐富,不必悶泡,快出水就有滋有味,有香有韻。

品質不好的白茶,內質匱乏,快出水沒味道,必須悶泡才有茶味。

故而,那些一直強調白茶太淡,需要悶泡的,大概是遇到了內質不足的茶。

順便,也暴露了一些茶掌柜的套路。

在茶圈裡,除了有像村姑陳這樣,提倡快出水的人,也有很多茶掌柜提議白茶要坐杯。

其實,他們內心知道,自己的茶葉品質有缺陷,內質不足。

可為了避免客人退單,只好反覆強調,白茶要適當坐杯才好喝,不然太淡了,普通人喝不來。

表面上看,是細心服務。

實際上,所有的別有用心,都是在埋下伏筆。

白茶就像它的工藝一樣,簡簡單單,淳樸純粹。

沸水注入,快速出湯,瀝干即可。

不用什麼花里胡哨的手法,更不用坐杯悶泡,快出水的香清甘活,才能突顯好茶的靈魂。

當然,也不排除是茶友的喝茶口味比較重。

很久以來,都是喝濃茶,味蕾早就習慣了那種濃烈、刺激的湯感。

某天,喝到了白茶這樣輕柔淡雅的茶湯,反而接受不來。

這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時,被賈母領著去櫳翠庵喝茶。

妙玉獻上了好茶,劉姥姥卻說:「好喝是好喝,就是淡了些,如果濃一點就更好了。」

口味已經養成了習慣,短時間內,很難改變。

但長期喝濃茶,攝入過量的咖啡鹼物質,對身體沒有半點好處。

尤其是有痛風症狀的朋友,濃茶只會加重病情,無益身體。

《5》

這世間,好的東西,永遠是稀缺的。

好的白茶,是稀有且不可再生的資源,故而價格昂貴。

再加上,世上懂茶的人,懂得辨別好壞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這麼多年來,依然有人把「不苦不澀非好茶」視為真理。

認為苦的、濃的、澀的,才是好茶本味。

抱著這樣的心態喝茶,便永遠也不知道,好茶快出水,劣茶才需悶。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b52a72f21532a835b6566be8082bc2a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