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覺得疫情已經過去了,但生意更難做了。
我們可能無意當中發現,某一個公司或者某一個商店好不容易撐過了三年的疫情,卻在今年關門了。
也有可能是某一個人,今年突然失業了,或者找不到工作了。
不管你有沒有意識到,有2類現象已經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且出現在全國各地。
越早意識到這些變化,越早做出對應的安排,在2024年,你將活得越滋潤。
前段時間2024年的節假日安排公布了,大家都在議論,假期時間有沒有增加?或者調休應不應該?
討論這些並沒有用,假期的安排與你有什麼看法沒有關係,不管你怎麼想,假期安排已經確定了。
其實我們更應該研究的是為什麼這樣安排?
很明顯,2024年的長假期更多了,這說明國家充分地意識到長假期對於消費的刺激作用,而這些消費又主要體現在哪裡呢?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一到長假期,旅遊的人越來越多,也就是說旅遊消費這個現象值得我們注意。
近期,消費降級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但我們需要客觀地審視這一現象,而不僅僅憑藉個人觀察得出結論。
不久前,國慶長期的數據顯示,旅遊人數同比增長71.3%,消費金額同比增長129.5%。
這意味著人均旅遊支出增長了33.97%。
這些數據客觀地反映了人們的消費情況,消費並未降級。
另一個現象則與我們經常討論的,我國經濟是否陷入通縮有關。
去年我國的CPI全年保持在2%,非常的健康,但是今年CPI卻不斷的下降,甚至出現了月度負值的情況。
在今年前九個月,我國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僅累計增長了0.4%。目前看來,2023年的CPI可能不會超過1%。
這是通縮嗎?
與前些年相比,今年以來確實有很多商品的價格上漲幅度慢了下來,尤其是實體的商品。
可能大家在食品內感覺不明顯,甚至覺得有一些食品日用品上漲幅度還比較高,但是既然CPI降下來,那就說明有不少其他的商品處於降價之中,所以抵消了食品和日用品的上漲。
CPI降下來,大家手上的錢購買力更高了,這對於普通的消費者來說,其實是一件好事。
當然對於某一些具體行業的經營者來說,會感覺到生意難做了,營業額很難提升。
那怎麼辦呢?
其實不管是旅遊出行的人越來越多,還是CPI數據維持在低位,都共同的指向了同一個趨勢。
那就是——消費結構的變化。
例如說消費降級,可能並不存在,存在的只是消費習慣的變化,人們更願意將資金花費在服務方面。
例如,現在人們更喜歡參觀電影、觀看演出、旅遊或參加文化體育活動,而不是追求奢侈品的實物。
「消費降級」的現象實質上反映了人們對消費的理性思考和變化的消費觀念。人們更加注重物質與精神的平衡,更注重享受服務與體驗而非追求奢侈品。
這種消費結構的轉變不僅反映了人們的理性消費意識,也反映了市場供需關係的變化。
在經濟學裡面,如果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食品消費占整個家庭消費的比例越低,說明人們的生活水平越高。並不是說大家花費在食品上的錢少了就是不好了,相反這是好事。
同樣道理,也許我們看到現在花在實體商品上的錢占比減少了,這也不是壞事,因為大家更願意把錢花在服務類上了,這不是消費降級,這實際上是消費升級。
因此,我們需要摒棄消費降級的誤區,客觀地看待消費的變化。消費降級並非是消費水平下降的表現,而是人們消費觀念的升級。
在新的消費時代,追求物質享受與注重精神體驗並不矛盾,而是一種更加理性和多元化的消費方式。
而且如果我們看明白了這一點對於未來做什麼生意或者找什麼工作,會有很大的幫助。
PS:寫一篇文章需要2-3小時,閱讀只需2-3分鐘。
既然看到了這裡,請您花2-3秒,給本文「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