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銀行在支付寶、微信等第三方支付系統崛起的這幾年明顯處於弱勢,支付相關規定的出台無論對銀行是不是利好,其實是遞給了銀行一把可依靠的鑰匙。
01
掃碼支付的安全隱憂
從線下到線上,從食、住、行到娛、游、購,從小攤販到大型商超,幾乎所有的消費支出都可以掃碼支付,當代人已經漸漸遠離了現金交易時代,畢竟掃碼可以減少很多麻煩、不用找零、避免交易錯誤等,可以說真的實現了便利又高效,甚至還可以獲得減免等優惠。
隨著支付寶、微信等移動支付巨頭對線下移動支付場景的大力布局,以靜態二維碼為介質的商戶收款碼遍地開花,同時伴隨著支付寶獎勵金、花唄紅包、微信隨機立減等活動的開展,掃碼支付已經成為人們消費的生活習慣,很多時候人們單憑一部智慧型手機就可以「走遍天下」。
根據《2021移動支付安全大調查研究報告》,掃碼支付呈現絕對主導地位,在受訪者中占96%,較2020年上升11%。這兩年新冠疫情導致用戶使用「非接觸式」移動支付頻率和需求增多,加上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移動支付已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二維碼支付是移動支付用戶最常使用的支付方式。
在數字支付時代,掃碼支付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暴露出很多安全問題,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變成套利工具,如個人信息被泄露、手機掃描到偽假條碼和帳戶資金被盜用,導致用戶資金受損,甚至助長了洗錢、賭博、跑分等犯罪惡行。
02
條碼支付納入監管
2月22日晚間,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微信支付、支付寶分別發布公告, 明確了優化條碼支付的一系列舉措,其中新設的「個人經營收款碼」引起普遍關注,打消了大眾對通知中個人收款碼不得使用的誤解,對個人收款碼做出如下明確規定:
1、個人經營收款碼
新設「個人經營收款碼」,用戶可以自由選擇使用。
2、個人收款碼
現行「個人收款碼」不關閉、不停用、功能不變。
相關規定中,個人收款碼遠程收款主要是在交易過程中,可以將個人靜態二維碼截屏、下載等方式用於非面對面支付。個人靜態收款條碼易用於被出售、出租、出借,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跑分平台」,以高額收益為餌吸引大量人員使用個人靜態收款條碼與賭客「點對點」線上遠程轉移賭資,將賭資分拆隱藏於眾多正常交易場景,這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洗錢的非法行為。
除此之外,個人收款碼用於經營收款,既混淆了交易性質,導致交易信息失真,影響風險監測效果,也不利於藉助支付服務為經營活動賦能增值,所以收款條碼要進行分類管理,保證支付市場的正常秩序和合規經營。
03
銀行爭推聚合支付產品
支付市場剛剛釋放出信號,銀行就開始爭奪起來,各家銀行在朋友圈和公眾號開始宣傳本行的聚合支付產品,甚至打出最低零收費的標籤。先不說此次支付新規是否會給銀行帶來機遇,此類營銷模式我們再熟悉不過,各家銀行產品同質化,只要有一家銀行先冒出,後面就如同雨後春筍,馬上開始「內卷」。一家銀行今天開始打出優惠的標籤,另一家銀行必然打出更優惠的口號,最後消耗的是銀行自身,看似表面風光,累死一線員工,既費力又費財,最後啥也沒撈到。
反思一下銀行的掃碼支付使用頻率和使用場合,是不是更有利於銀行自身的良性發展。在日常生活中,你習慣於打開微信或支付寶付款,還是打開手機APP呢?答案不言而喻,支付寶的使用場景應該更大,不僅有紅包優惠,還依靠花唄,開拓了不少場景,無需綁卡都可以支付。而各家銀行的APP掃碼支付真的很少使用,除非是銀行做活動。
在消費領域,過往很多年,銀行也在不定期的聯合當地的知名商家進行手機掃碼支付優惠,如在規定的時間,手機APP上領券,獲得滿減活動,或者是1元秒殺,真正做到獲客和留客的還是很少。因為各家銀行都在做同質化的產品,最終的結局就是客戶會在不同的銀行開立手機APP,在各家銀行活動中薅羊毛,一旦活動結束,最後沒有一家銀行獲得好處,客戶的很多手機APP也是閒置。銀行可以藉此支付新規改革,正視自己,找到突破口,而不能將掃碼支付變成個擺設。
22號的優化通知,一是破除了外界對個人收款碼轉商戶碼的疑惑,二是商戶多了選擇權。無論是支付寶還是微信由於支付生態完整,商戶收款後壓根不用轉出,收款碼里的錢可以用於消費、轉帳甚至理財,其實根本沒有提現的必要,即使真的需要提現,也可以利用積分兌換免費提現額度,在這裡可以看出支付寶和微信在支付領域建立的是完整閉合的生態鏈,個人碼也難以一時間全部更換為商戶碼。
所以客戶分流到銀行的聚合支付產品仍然有限,但是這個信號對於宣傳銀行的合規,在客戶的思想上還是上了一課,對於銀行的產品是更為信賴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銀行要慎重營銷、精準營銷,呵護好自己的羽毛,畢竟銀行是正規金融機構。
04
移動支付市場的發展
從物物交換、現金交易到銀行卡支付,再到現在的移動支付,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同時也是人類歷史進步的寫照。尤其是移動支付的出現,擺脫了現金和銀行卡,這是一個巨大的跨越,伴隨著智慧型手機、通信技術的普及以及支付工具的不斷創新,移動支付進入飛速發展階段。2012年,我國移動支付標準正式確立。移動支付將網際網路、終端設備、金融機構有效地聯合起來,形成了一個新型的支付體系,使用場景也在不斷豐富,數據顯示,2016-2020年中國移動支付用戶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移動支付用戶規模達到8.54億。2022年1月,中國銀聯發布《2021移動支付安全大調查研究報告》,根據調查數據,受訪人群使用移動支付比例持續提升,平均每人每天使用移動支付三次,其中二維碼支付最受歡迎。
一邊是銀行磁條卡向IC卡的遷移早在2005年就被提上日程,但由於成本的原因,銀行方面並無積極性。同樣,受理側POS的非接改造也需要巨大的成本投入。再加上銀聯與中國移動之間就NFC技術的標準存有分歧,一直沒有實現大規模推廣移動支付。而另一邊支付寶獲得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推出一種針對手機掃拍二維碼的支付方案,並稱之為是國內首個針對二維碼應用的支付方案。最早嵌入的場景是打車,打車的小額、高頻場景與支付寶二維碼支付形成契合,成為掃碼支付最先普及的領域。之後,微信支付的二維碼支付也藉由打車軟體進入市場。目前形成支付寶、微信兩強壟斷的格局。
很多年以來,銀行一直是支付市場的主力軍,但當微信、支付寶的二維碼支付推出後迅速搶占了市場,也徹底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銀行在大額支付(多為B2B交易)市場占據傳統優勢,第三方支付在小額(以零售為主)支付方面領先,交易筆數遠遠超過銀行,在高頻小額消費領域銀行是望塵莫及。個人收款碼的出現,導致人們對於銀行的依賴性大大降低,甚至對很多人來說,已經很久都沒有進銀行了,資金基本不往銀行存。
銀行一直信奉的是服務高端客戶和企業客戶,但是隨著市場的飽和,長尾客戶是市場競爭的新趨勢,培養這些客戶是銀行業未來的藍海,長期以來對長尾客戶的忽視,導致零售金融的開拓步履維艱。
05
銀行支付領域的機遇
安全和便捷是蹺蹺板,對任何一邊的要求過多,都會導致失衡,人類在享受著便捷的同時,必然要承擔一定的風險,要想在此中間需求一個平衡,我想非商業銀行莫屬。
商業銀行雖然經營理念保守,行動遲緩,但是重支付安全和消費者的保護,可以保證客戶的資金安全。第三方支付機構理念新穎,具有創新性,走在時代的前列,重客戶體驗和支付便捷,對客戶資金安全性的考慮有待商榷。
此次支付相關規定中個人收款碼優化,使人們對於銀行的依賴性加強,即便是短期內難有業務回歸到銀行,至少已經在廣大民眾中堅定一個概念,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是不一樣的,便捷是好但是也要注意安全,尤其是在電信詐騙肆虐的當下,守護好老百姓的錢袋子才是關鍵。支付新規幫助金融市場更健康的發展,減輕了金融市場的混亂局面,加強了國家對金融市場的監管力度。
支付新規的出台無論對銀行是不是利好,其實是遞給了銀行一把可依靠的鑰匙。相關政策的出台並不會給老百姓和商家帶來任何影響,但是傳遞出了第三方支付或存在一些風險的信號,銀行要想在第三方支付機構和老百姓的強粘性中打開一個切入點滲透,必須要打磨好內功,從提升支付體驗、豐富支付場景、保障用戶隱私等推動支付市場的發展。
1、提升支付體驗
消費者已經嘗到了支付便利的甜頭,再返回使用傳統支付工具已經是不適應了,也就不可能了,可能寧願冒著風險也要享受便利。銀行必須對支付安全進行保障,定期升級支付系統,通過更先進的技術手段保證消費者的資金安全,隨著接入數字人民幣的銀行機構越來越多,各家銀行在其業務覆蓋地區推廣數字人民幣的力度持續加大,不僅安全而且效率得到提高,消費者沒有理由不使用銀行的支付系統。
2、豐富支付場景
銀行的初始支付場景就是資金的收付,隨著時代的發展,從金融領域衍生到民生各領域,從生活繳費到行食住娛游購,強化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通過開展多方合作,持續挖掘服務深度,搭建多層次、智能化便民支付應用場景。打造「金融+」模式,為老年客戶群提供定製頁面,擴大線上支付群體,同時加大扶貧、信貸等普惠金融的線上辦理力度,有效提升客戶金融支付體驗,助推業務發展。
3、保障用戶隱私
一方面是客戶管理好個人帳戶及二維碼,做好「睡眠銀行卡」及帳戶管理,切勿出借、出租銀行卡及收款碼,避免因個人信息泄露,落入不法分子手中,成為他們作姦犯科的助手。另一方面銀行加大數字人民幣的落地,數字人民幣不同於微信、支付寶的支付方式,在支付時無需wifi,可以不使用網絡實現離線支付,由人民銀行統一發行的,在監管力度上超過了第三方支付機構,擁有國家最高保密系統,安全性高轉帳也免費。
追求便捷是沒有錯的,只是對支付安全有了更高的要求,第三方支付在消費領域明顯優於銀行,銀行在第三方支付系統崛起的這幾年明顯處於弱勢,使得銀行業不斷的內卷,獲得的成效還是微乎其微。好的口碑需要好的產品,支付體系的構建需要考慮到消費的閉環生態,而不僅僅是一個支付渠道,應從供應鏈的角度,從消費、理財、信貸、公益、普惠、互動等打造一攬子金融服務,持續性的優惠活動增加客戶的粘性,線上渠道的搭建拉近客戶的距離,擁抱監管的政策,讓銀行業重獲「新春」。
冬天即將過去,春天馬上到來,只是屬於銀行業的春天什麼時候來到呢?
文章來源:九卦金融圈
作者:趙金金
免責聲明:本文、圖片均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趨勢?繼郵儲銀行之後,民生銀行也將限制信用卡持有數量
超過20家銀行披露去年准成績單,多家銀行高管密集增持股份
春招進行時:銀行業人才需求結構發生明顯變化
從助力「零售轉型」到布局「北極星指標」,平安信用卡近年打法進階
一年「消失」20多家銀行,4000家中小行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