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大凌河口濕地修復初見成效 野生丹頂鶴在全球最南端自然繁殖地成功孵化

2022-05-07     錦州發布

原標題:錦州大凌河口濕地修復初見成效 野生丹頂鶴在全球最南端自然繁殖地成功孵化

碧水蜿蜒,葦海無邊,鷗鷺紛飛,鳥鳴啾啾……一走進錦州大凌河口濕地——全球最南端丹頂鶴自然繁殖地,美麗的生態畫卷躍然眼前。5月6日,記者跟隨市林業和草原局、市野生動物和濕地保護協會有關負責人冒雨進行了實地探訪,見證了昔日荒灘變成候鳥天堂的生態傳奇。如今,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野生丹頂鶴在這裡成功繁殖、孵化,這在十餘年來還是第一次。  

4對丹頂鶴在大凌河口濕地繁殖

6日7:50左右,東方華地城濕地公園煙雨濛濛,葦綠水清,亭榭染翠,不時有一群群鳥兒在天空中振翅翱翔。「看,那兒有一對丹頂鶴,巢就在小島上。」東方華地城負責人一路為大家做導引,只見一隻雄丹頂鶴在蘆葦叢中悠閒覓食,在碧水環繞的自然小島上,另一隻雌丹頂鶴靜靜地趴在巢上,專心致志地孵化。

「它們輪流孵化,一天三次,丹頂鶴孵化期一般為32天,預計5月9日幼鳥就可以破殼了。」市野生動物和濕地保護協會副會長余煉告訴記者,在那邊草垛後,還有一對丹頂鶴,另兩對在濕地深處,每對丹頂鶴活動半徑3公里,互不侵犯。

2021年12月,余煉在大凌河口日常巡護中發現,前期遷徙經停的31隻丹頂鶴已南遷,僅2隻野生丹頂鶴留此越冬。協會立即組織志願者巡護,在連續5個多月的持續觀察中,發現丹頂鶴在越冬季有求偶、築巢行為,越冬區域完全在東方華地城濕地公園內,它們主要以溫泉出水口處的魚類和蘆葦為食。4月8日,鶴泉湖南側葦塘小島上有一隻丹頂鶴趴在地上孵化,巢內有兩枚白色卵。截至目前,在東方華地城發現丹頂鶴共4對,一對已破殼2隻幼鳥,兩對正在孵化中,一對在葦塘築巢。志願者將繼續嚴密對其進行巡護保護。

丹頂鶴成功繁殖具有里程碑意義

據有關資料記載,錦州大凌河口和盤錦的遼河口曾經是丹頂鶴最南端的自然繁殖地。直至2008年,凌海仍然有丹頂鶴自然繁殖記錄。後來因為種種原因,遼河口和大凌河口不再能觀察到丹頂鶴的自然繁殖。

據余煉介紹,根據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鶴類保護聯合會的同步調查記錄,完全在中國繁殖和越冬的丹頂鶴西部種群,只剩下450隻左右,是在中國生活的9種鶴中保護形勢最嚴峻的1個鶴種。丹頂鶴繁殖能力較低,每巢僅產卵2枚,雛鳥成活率也較低。

丹頂鶴對繁殖地環境要求嚴格,要有足夠的食物且生物多樣性好,周圍物種以原生態為主,對安全性要求特別高。余煉表示,2022年春季,丹頂鶴在錦州自然繁殖的恢復,是丹頂鶴全球最南端繁殖地開始恢復其繁殖功能的一個開端。說明這裡的生態修復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這在全國濕地修復中也是很好的範例,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已引發幾乎全國鶴類專家的關注。目前這裡已具備丹頂鶴繁殖的基礎生態條件,北京林業大學專家已趕來,將開展土壤採樣工作。

昔日荒灘今成候鳥天堂

東方華地城位於凌海市大有經濟區,大凌河入海口附近。東方華地城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過去這裡曾是一片荒灘,長期受海洋潮汐侵蝕,土地鹽鹼化嚴重,植被稀疏,生物多樣性差。在市政府和林草、環保等相關部門指導下,錦州華地集團十餘年來持續進行濕地修復,人工栽種蘆葦和鹼蓬草使濕地連片,每一個區域可以獨立控制水位,讓這裡重新適合丹頂鶴繁殖,保障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錦州能夠更好地棲息生活。

如今,昔日荒灘已變成候鳥天堂,濕地面積22平方公里。大家一路探尋中,不時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嘴鷗飛過,白鷺、池鷺、蒼鷺、黑翅長腳鷸、蠣鷸、鳳頭鸊鷈等令人應接不暇。余煉告訴記者,在這裡曾觀察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全球性瀕危動物東方白鸛最大的群有5000多隻,超過了這一物種的50%。

市林草局表示,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生態環保工作,錦州野生動物保護由林業局和其他部門共同來做,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領導下,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錦州鳥類資源越來越豐富。2015年大約為260種,近幾年環境不斷改善,去年鳥類有300多種。這與社會力量、廣大人民群眾的愛鳥熱情、愛鳥意識提高密不可分。尤其是一些社會感比較強的企業參與其中,對凌河口濕地、棲息地進行了這麼多年的精心保護,大凌河口濕地有不少珍貴鳥類在這裡安家、繁殖,如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丹頂鶴有幾巢已在這裡繁殖,這是生態環境變好的一個象徵。鳥類在一個地區的數量、種類是這個地區的生態環境晴雨表。下一步,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這裡的鳥類會越來越豐富,生態環境也會變得越來越好。

編校|周麗 趙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b4c9198101c4e5162cd7904dd6a96c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