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講家文稿:文化的力量——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

2024-01-16     宣講家網

原標題:宣講家文稿:文化的力量——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

一、中國的申遺歷史

我們人類社會關注文化和自然遺產並達成統一意志的時間並不長,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人們才開始關注自己國家領土上的那些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資源,並在它們受到威脅時會舉全國之力甚至求助於國際社會來進行拯救。大家可能熟悉的一個突出的案例,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埃及要建一個大型的水庫叫亞斯文水庫。這個水庫的建設將導致歷史悠久的努比亞遺址被淹沒,埃及當時無力解決這個問題就求助於國際社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現場組織了數十個國家的工程技術人員,解體了石刻構件並進行編號,然後抬到相應高度的地形上重建,包括阿布辛貝神廟、菲萊神廟等,而亞斯文水庫也得以順利建成。這一案例的時間較長,在執行的過程中慢慢形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那就是文化遺產不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所獨有的,而是人類共同的遺產。隨著這一理念的誕生,人類社會很快形成共識,《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也於1972年誕生,我國則於1985年加入該公約。

當我國加入公約時,義大利、西班牙、法國、德國、英國都已經有很多處世界遺產了,而我國一直到1987年才開始有了第一批世界遺產,一共有六項,包括長城、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秦始皇陵兵馬俑、北京故宮、敦煌莫高窟、泰山。僅僅六項,實際上就已經使傳統的文物保護理念產生了重大改變。比如長城,以前,文物部門對長城的保護是分段進行的,1961年國務院公布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就把山海關、嘉峪關、居庸關、八達嶺等點段列入其中,之後每隔若干年又把一些點段列入其中,但當時並沒有把長城作為一個整體來保護。直到申報世界遺產時,中國申報了「長城」兩個字,並在成功以後開始把跨越十六個省、市的歷代長城全都納入保護範圍。比如泰山,我們在申報世界遺產時,認識到泰山上的這些摩崖石刻與其背後的山體是不可分割的,這些摩崖石刻上面的內容也與整個泰山的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於是就又申報了「泰山」兩個字,獲得成功以後就改寫了世界遺產制定的歷史。過去,世界遺產分為兩類,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從「泰山」以後出現了第三類,那就是文化和自然雙遺產,即人與自然共同的創造,這也是我們對世界遺產所作的貢獻。從那以後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廬山、青城山、峨眉山、五台山、武夷山、嵩山、黃山等名山都進入了世界遺產、「走」向了世界,也就完全改變了我們保護的理念和內容,同時也引發了很多城市的積極申報。

特別是1997年山西平遙古城、雲南麗江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引發了申報世界遺產的熱潮,我們一下子就有了近七十項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預備名單。但從當時來看,就算一年有兩、三項能夠申報成功,完成近七十項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也要二十年的時間,並且每年還有新項目不斷進入。200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大會在中國蘇州召開,大會開得很成功,出台了很多促進文化遺產保護的文件,但是其中一項規定對我們是非常不利的,那就是要求每個國家每年只能申報一項文化遺產。大家想想,我們有這麼多項目在排隊等待,每年只能挑選一項來申報,還不一定成功,因為每年大約有一百三四十個國家申報項目,實際上申報成功的不到三十項。於是,我們積極與世界文化遺產領域的三大機構負責人溝通,和他們講我們是擁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國,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有很多項目在等待申報。實際上,我們處於一個城鎮化加速發展的歷史階段,每次申報都是帶有搶救性質的。此後,2004年的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2005年的澳門歷史城區,2006年的殷墟,2007年的開平碉樓,2008年的福建土樓,2009年的五台山,2010年的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2011年的杭州西湖文化景觀,2012年的元上都遺址,2013年的哈尼梯田,2014年的大運河與跨國申報的絲綢之路,2015年的土司遺址,2016年的花山岩畫,2017年的鼓浪嶼,2019年的良渚古城遺址,2021年的泉州等都成功申遺。中國一躍成為了全球擁有世界遺產較多的國家之一。

最關鍵的是,我們在這一過程中,搶救保護了大量珍貴的文化資源。比如良渚古城遺址,十七八年前的遺址就是浙江普通農村的景象,在遺址上有廢品回收站、企業的水塔、大型印刷廠以及不斷增加的住宅,更嚴重的是周邊鄉鎮還在開山取石,破壞了遺址的環境。2006年,我們的考古學家在良渚遺址上發現了城牆,又沿著城牆發現了城門、道路乃至整個古城格局,用了三年時間發現了三重城牆,包括宮城、內城與外城。於是,良渚遺址就變成了良渚古城遺址。又過了不到十年,我們在良渚古城遺址的周邊又發現了五千年前人們建造的水利工程的遺址,包括高壩、低壩、長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審議該項目時給予的結論是改寫了世界的水利史,這也使得良渚遺址格外引人矚目。我們在古城遺址發現三周年後在遺址上召開了大遺址保護良渚論壇,並喊出了讓考古遺址像公園般美麗的口號。過去,我們曾認為考古遺址是科學的園地,是考古學家工作的地方,與公園這一名詞是不可以同時出現的。但是實際上,這些考古遺址上有著很多居民與棚戶。得不到保護的遺址,每天都會面臨著一定的破壞。只有使人們認識到遺址的重要性,人們才會自發地熱愛與保護,就像我們把森林建成森林公園、把濕地建成濕地公園,讓人們了解森林與濕地對城市的貢獻,人們自然也就認識到要對其進行保護了。於是,在這次會議上,專家們一致同意建立考古遺址公園的做法,國家在第二年就公布了一批考古遺址公園,今天的中華大地上已經有一百五十多個考古遺址成為了美麗的公園。故宮博物院第四任院長、時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的張忠培教授,與其他三位考古學家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希望促成良渚遺址早日申遺。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作出批示,使得良渚遺址進入申遺的快車道。2019年,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良渚古城遺址成為世界遺產後,實實在在改變了過去的狀況,變得像公園一樣美麗,恢復了山形、水系、地貌以及稻作農業景觀,展示了城市的格局。良渚古城是一座水城,有八個水城門,過去的人用竹排、木船與廣闊的區域產生經濟、政治、文化聯繫。我們還在遺址附近建了一座漂亮的博物館,集中展示八十多年來出土的以玉器為主的珍貴文物。即使在疫情期間,每天都有數千上萬的人進入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成為同學們學習的大課堂,我們可以通過數位技術了解五千年前人們的生存狀況。同時,讓人倍感鼓舞的是,很多年輕人願意到這裡來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學習古人怎麼製作玉器、怎麼蓋房子。總之,一個昔日雜亂無章的考古基地,已經變成了人們能夠享受文化的美麗公園。相似的文化遺產申報過程,同樣都伴隨著一系列艱辛的努力,比如五台山申遺,為了恢復深山藏古剎的意境,所有的旅遊設施退後十里地,建設遊客服務中心;杭州西湖申遺,我們做出了保護西湖的承諾,使杭州堅定不移地從「西湖時代」走向「錢塘江時代」,在錢塘江兩側建起了新的杭州城,真正實現了梁思成先生「保護老城、建設新城」的願望。我們就是這樣,通過環境整治保護了文化遺產的尊嚴,進一步就是要講好中國的故事。

過去,外國人認為我們國家真正實證的文明只有三千年,所謂五千年很多都是傳說。進入新世紀以後,國家就給社科系統、文物系統下達了兩個重要的專項科研項目,一個是「指南針計劃」,一個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指南針計劃」就是要挖掘中國古代的發明創造和其當代應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就是要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為此,我們組織了上百個研究機構、上千名研究人員,進行了艱苦卓絕的研究和實地考古工作,從珠江流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再到東北等地區來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滿天星斗般的證據實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我們人工種植稻作農業甚至已經超過了一萬年。我們要講好這些故事,否則總是被別人誤解,比如良渚古城申遺的故事就足以證明中華五千年文明不容置疑。所以,我們都要開始學著講故事。

二、講好北京中軸線故事

《我在故宮修文物》為什麼受到年輕人喜愛?因為它第一次把博物館背後的故事講給大家,就是那些展廳里栩栩如生的展品背後的故事,它們是怎麼被發現、提取、修復、展示出來的。《國家寶藏》這個節目的貢獻就在於第一次把博物館人、考古工作者的工作通過自己的語言講述出來。這樣的文化綜藝,由演員演文物的「前世」、博物館工作者講文物的「今生」,即我們是如何保護這些文物的。節目是與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等九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合作,結果很成功,也讓我們的考古工作者和博物館人開始願意走進大眾、走進電視宣傳。《上新了·故宮》使故宮研發的11900種文創產品走近千家萬戶,開啟了文化創意產品在博物館領域裡的熱潮。《我是規劃師》講的是城市規劃對於北京這座文化古城的意義。《博物館之城》講的是各個博物館中的各個不同崗位的內容。《萬里走單騎》講的是世界遺產的故事,通過行走、交流、參與來講好世界遺產保護的意義和價值,比如良渚古城遺址、澳門、泉州、長城、絲綢之路等。北京中軸線要申報世界遺產,我們也做了一個重點節目——《登場了!北京中軸線》。通過一輛時空列車,我們會在中軸線元代、明代、清代、近代、當代等任何一個時間節點上見到一些人,比如永樂皇帝、馬可波羅以及講小吃「三不沾」的魯迅先生、講烤鴨的梁實秋先生等等。我們在永定門下車,去永定門清理牌匾、到故宮裡測量古建築、到胡同里開早餐店、到北京飯店學做國宴,還到聲音博物館裡聽各種叫賣的聲音、器物的聲音,到國旗班學習升降國旗,總之是通過這些交流、參與講好接地氣、煙火氣的北京中軸線。

大家知道,北京的城市特色之一就是有一條中軸線,從永定門到鐘鼓樓共7.8公里。儘管百年來,中軸線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古建築群今天依舊很完整,四十二處保留下來三十八處,其兩側對稱的格局也基本還在,像景山這樣統領舊城天際線的高點也還在,所以我們要通過申報世界遺產更好對其地進行保護。北京中軸線不僅是一條世界上最長、歷史最悠久的城市中軸線,而且是一條存在於一座蓬勃發展的城市中的有故事、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刻內涵的城市中軸線。比如,從永定門出發向北到天橋的一千五百米,兩側是祭祀建築,尤其是東面的天壇,還留下了首都城市中少見的三平方公里的完整綠地,其主題是生態;從天橋到前門的一千五百米,過去是北京老城的三大商業中心之一,今天仍然是商業中心,變成了一條步行街,人們可以在這裡休閒娛樂與購物,包括西面的大柵欄、東面的鮮魚口都是商貿集中的區域,其主題是經濟;從正陽門到故宮午門的一千五百米,是我國政治中心的集中展示,天安門兩側是太廟、社稷壇,新中國成立後又建成了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博物館,其主題是政治;從故宮午門到景山北門的一千五百米,是一系列開放的文化機構,包括故宮博物院、景山公園,在景山上眺望可以看到壯美的紫禁城景觀以及北面的鐘鼓樓,其主題是文化;從景山北門到鼓樓的一千五百米,是被老舍先生稱讚為最有人民性的區域,東面是包括南、北鑼鼓巷在內的北京傳統胡同,西面是城市中難得的大面積、無圍牆的水面,其主題是社會生活。由此可見,從南到北,從生態、經濟、政治到文化、社會,北京城市中軸線沿線途經不同區域,有著不同景觀、不同故事。我們今天要申報世界遺產,就是因為北京中軸線是全球最具文化底蘊、擁有最豐富文化景觀的,以及對市民生活影響最重大的城市中軸線,甚至一年裡的很多時候都有引人矚目的文化活動。

北京中軸線上有三處世界遺產,分別是紫禁城、天壇、大運河。比如,萬寧橋就是屬於大運河、位於中軸線上的元代古建築。我們為了保護中軸線是下了很大決心的,比如拆掉了萬寧橋附近的一些高層住宅等。北京中軸線的格局始於元代,明代延續了元代的格局並把中軸線延長了,清代把中軸線的格局重點移到了「三山五園」,民國時期對中軸線的改造也沒有造成損害,而是在很多方面進行強化的。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建設的每一棟中軸線相關的建築,包括從旗杆、紀念碑到天安門廣場的擴建,也都是尊重並強化中軸線的。所以,北京中軸線不是凝固了一個時期的歷史,而是各個時期的歷史、文化的疊加,是一個活的文化展,並且還在不斷發展。

所以,為了保護北京中軸線,我們一直以來採取了很多的堅決措施:把可能產生大體量建築、大規模建築群的項目儘可能移到四環區域,包括西北四環的中關村西區、北四環的奧林匹克公園、東四環的商務區等,從而使老城的中軸線沿線景觀與世界遺產沒有被高樓大廈淹沒;在中軸線兩側規劃了厚厚的保護區,從二十五片歷史文化保護區擴大到三十三片,主要是保護以胡同、四合院為主的歷史街區。今天,大片的綠色保護區域出現在從南面的大興國際機場到北面的奧林匹克公園的中軸線延長線上,也正因為有了這些綠色的屏障,北京中軸線申遺才成為可能。

三、故宮博物院是如何擴大開放的

北京中軸線上最重要的建築,莫過於昔日的紫禁城、今天的故宮博物院。1994年時的故宮周邊景象還是比較糟糕的,當時故宮周邊的居民以及單位或多或少存在向筒子河裡排放污水或亂扔垃圾的情況。對此,我們進行了入戶調查,請專家呼籲、媒體宣傳,喊出了一個口號——要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二十一世紀。通過社會各界的支持,我們完成了污水節流、居民與單位的搬遷,終於在二十一世紀到來之前使筒子河變得碧波蕩漾了。今天,無論春夏秋冬、早中晚,只要是天氣好的時候,總是有很多「長槍短炮」對準角樓、城牆、河水拍下美麗的照片,傳播到世界各地。

我是2012年到故宮博物院工作的。我知道,這裡是世界上最大規模、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是世界上收藏中國文物最豐富的寶庫,還是世界上觀眾來訪量最多的博物館,總之有很多的世界之最。到故宮博物院工作以後,我才知道這個門是真不好「看」,因為這些世界之最大多是掛在嘴邊上的,其實很多人沒能很好地感受到。你說館舍宏大,但是大部分區域都豎著「非開放區」的牌子,人們進不去;你說藏品豐富,但是99%的藏品都是鎖在庫房裡的,拿出來展示的不到1%;你說遊客眾多,確實故宮博物院從來都不缺遊客,但是長期以來遊客都是跟著導遊的小旗子目不轉睛地往前面走,導遊也不會根據每個人的文化需求來進行講解,都是從太和殿、養心殿到乾清門、坤寧宮,再到鐘錶館、珍寶館、御花園,不到兩個小時的「到此一游」而已。每天望著人們離去的背影,我不禁在想,我們這麼豐富的文化資源究竟為人們帶去了什麼、人們通過一次難得的文化之旅究竟獲得了什麼?所以,我們下決心開展了為期三年的環境大整治,室內十項內容、室外十二項內容,目的是擴大開放。

關於室內,我們認真修復了堆放在各個房間的幾十年的文物,把幾十年來卸下並堆在通道、房子裡的門窗修復好,並為此專門建古建築館來陳列,因為它們也是文物,是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還看到,近二百間房子裡堆放著各種大箱子(有樟木的、紫檀的、皮革的……),它們占據了太多空間,但它們也都是文物,應該得到很好的保護,因此我們在海淀區建了故宮博物院的北院區,將這些箱子保存在三個大型的箱子庫房中。故宮的很多房間裡過去都堆著很多被子、毯子、氈子、窗簾,這些古人用過的東西也應該加以善待,所以我們進行除菌、熏蒸、織補,然後專門建織繡庫房把它們保護起來,也就又騰出了很多房子。過去一個展覽閉幕了,就找一間空屋子,把展櫃、展具、模特往裡面一推,把門一鎖就變成倉庫了,十年八年都沒人再打開。今天的展覽也不需要這些東西,我們也對它們進行了清理。過去使用過的椅子、桌子、沙發乃至運動器材也都捨不得扔,因為都是國有資產,所以我們就在院子裡展示出來,讓需要的部門登記領走。過去室內的炕特別多,上百間屋子都有,長期閒置著,還堆著亂七八糟的東西,我們也都認真清理,把它們保護起來。過去各個房間裡都掛的那些字帖或畫,有些還是緙絲的,閒置了非常可惜,我們也都把它們收拾好。有些十多年、幾十年沒有進去人的房間,往裡面踩一腳都是撲通撲通的塵土,其中很多漂亮的房子都是應該開放的,所以我用了五個月的時間走遍了故宮的所有房間,要求每個房間都必須要打開,然後照相記錄,等到清理好後再來照相。通過這樣全院上下齊心合力,用了三年時間,終於使故宮的每間房子都變得乾乾淨淨了。

關於室外,整治起來要比室內還艱苦。我們過去很多區域都是不開放的,導致雜草沒膝、沒腰,也都要清理。我們的要求是讓不該長草的地方一根草都沒有,清理以後還給野貓建了貓舍。特別不應該長草的地方,就是我們古建築的屋頂。過去,我們的古建築上長了很多草。這些草之所以能生存,一定是把根扎在瓦和瓦之間的縫裡,瓦被拱鬆動以後,雨水就會灌進去,就會導致梁架的腐朽。所以,我們下決心向雜草宣戰。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把它們拔掉就可以了,因為如果不除根的話,一兩場雨過後又會長出來。所以,我們要把一片片的瓦揭開,把草根取出來,再把瓦重新抹好,這一干就是兩年,我們才敢對社會宣布,故宮博物院一千二百棟古建築上沒有一根草了。更嚴重的是不斷增長的市政管線,跑冒滴漏、盤根錯節。紫禁城裡有一條非常漂亮的河,叫內金水河,從西北流入,向南到武英殿前,向東穿過太和門廣場再拐兩個彎,從東南流出,兩側都有漢白玉的欄杆。這條河上當時有上百條污水管、上水管穿越,再加上一些熱力管道,這些管道無情地穿過各處紅牆、古建築,占據了很多空間。對此,我們用了一年半進行設計,用了一年多時間報批,在遠離古建築、地下八到十四米的空間,採取盾構的方式,把十七種管線全部摁到地下,這樣就再也不用開挖古建築的地面或穿越紅牆了。

我們開始去商業化。過去,人們進了故宮都是跟著導遊沿著中軸線往前面走,所以經營部門認為有商機,就開始在門洞裡面賣東西,包括太和門、乾清門、隆宗門、景運門等,一進去一片商業繁榮的景象。但是,人們來故宮是看古建築而不是逛市場的,所以我們下決心要清理。比如乾清門,是清代皇帝每天上早朝的地方,但是東西邊都是商店,遊客完全沒有體驗。我們要求一切工作要以服務遊客為中心,所以把這些商店以及隆宗門的快餐店都拆掉,在遠離中軸線的冰窖建了餐廳,可以同時容納三百人就餐。今天,我們再沿著中軸線走,就看不到任何商業建築侵入到視野中了,一定能夠看到一座壯美的紫禁城。

我們還下決心拆除所有的臨時建築。幾十年來,故宮裡積累了一百三十五棟臨時建築,其中最危險的就是彩鋼房,兩三個星期就可以搭建好,但問題是不阻燃。我們和公安、消防一起,把雁翅樓下面的彩鋼房拉倒來做示範,並讓大家立下軍令狀,拆除所有臨時建築。一直拆到2016年院慶當天,我們大家齊心合力把最後一處彩鋼房拉倒,結束了故宮博物院的彩鋼房歷史。

我們向最髒、亂、差的地方宣戰。比如故宮的西城牆,牆內四百多米長的範圍里堆的都是加工用的木材。於是,我們把這些木材移到外面,建了建材基地,恢復了牆內的地貌,然後建了故宮文物醫院。故宮的南城牆內更髒亂,幾十年來就是堆磚頭、木頭的地方,位置就在午門下面,也是非常危險的。我們把它們都移出去以後,恢復了地貌,並建成了對公眾開放的家具館。更嚴重的是太和殿廣場的西邊,是長期堆放建築垃圾或危險品的地方,所以一直不能開放。對此,我們下決心把它拆掉,恢復其歷史景觀。很多臨時建築也在干擾故宮的環境,比如南三所是過去皇太子生活的地方,一共九組院子,滿是綠琉璃瓦,很漂亮。但是幾十年來,我們的老員工都沒見過南三所原本的樣子,因為一直被花房圍著。所以,我們就在別處建了溫室大棚,在裡面把花卉養好以後,在每年初春時接到故宮各庭院展示出來,等到深秋時再把它們送回去。這樣一來,花卉養得更好了,我們也就能把花房都拆了,南三所也終於恢復了原本的樣子。

通過這一系列艱苦卓絕的環境整治,我們使故宮的面貌得到了改善,完成了環境整治前喊出的「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六百年」的口號。紫禁城於1420年建成,在2020年迎來了六百歲「生日」。我們希望的是人們再走進故宮博物院,看到的只有古建築,而沒有任何一棟雜亂無章的臨時違建。

但是,要想讓故宮進一步擴大開放,一個前提就是要把古建築修好。故宮博物院第五任院長鄭院長做了十年院長,鄭院長2002年一到故宮博物院工作,就啟動了故宮整體維修保護工程,下決心用十八年時間,到2020年把故宮一千二百棟古建築全都修好,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計劃。比如,過去的武英殿還是當時的國家文物局文物交流中心在使用,在這家單位搬走以後經過修復,今天成為對我們的陶瓷館。西部最大的宮殿慈寧宮,當時還是國家文物局在使用,在這家單位搬走以後經過修復,今天成為我們的雕塑館。鄭院長在故宮的十年還做了一件非常偉大的事,那就是苦口婆心、鍥而不捨地把當時故宮裡的十三家外單位都請走了。

我們糾正了很多歷史遺憾。1923年,一把大火把紫禁城四大花園之一的建福宮花園燒掉了,當時的內務府說是電線進了宮殿引發的火災,但其實更多人相信是太監偷東西、縱火,為的是燒掉罪證。經過國家批准,我們復建了建福宮花園,使之成為故宮重要的文化活動場所。大火燒掉的中正殿也得到了修復,成為故宮研究院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所陳列展覽的地方。我們還有一項使命,那就是收復被別人不合理占用的區域,比如紫禁城北側的大高玄殿,原本是道教建築群,於1950年借出,直到2014年才在人大、政協代表委員的呼籲下還回來,其中就有二十多處違法建設,耗時四個月才被專業性地拆除,經過維修後如今已對公眾開放。

要想讓故宮進一步擴大開放,我們還必須要做好一件事,那就是修好那些文物藏品。以《我在故宮修文物》里為古書畫裝裱修復的單嘉玖、為青銅器修復的王有亮等為代表的專家們,一生修復了很多國寶級文物,包括陶瓷、木器、漆器、樂器、家具、掛屏、象牙、螺鈿、緙絲、唐卡、織繡、西洋鐘錶等,甚至到了退休的年齡還是堅守在崗位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被《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觀眾們譽為「男神」的王津,最擅長修復西洋鐘錶。十八世紀的西洋鐘錶經他之手,錶針還能走得准,錶盤上的水還會流、鳥還會叫,到點還敲鐘。四十多年來,三百多台西洋鐘錶得到修復。《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映第二年,王津還獲得了國際電影節的白金獎。這就是我們應當讚美的工匠精神。

今天,我們對待文物的態度應該更加科學,不僅要有傳統工藝的支撐,還要加強科學技術的應用。我們對待不會說話的文物也應該像給人看病一樣,先診斷、再修復。所以,我們建立了第一個為文物建的醫院——故宮文物醫院,建築長度達三百六十一米,彙集了二百名文物醫生,其實一半都是從事分析、檢測、無損探傷並出具分析檢測報告、提出治療方案的科學家。國際文物保護修復協會把全球唯一的培訓機構設立在這裡,疫情前四年已經培養了三十七個國家的上百名文物修復人員。古建築構件、文物藏品等進入文物醫院後都會得到細心診斷,比如其生命歷程、出土地點、需要保留的信息、金屬成分、合金比例以及當前的「病情」、「治癒」方法等,然後形成一份權威診斷報告並送到修復專家的手裡。我們也不斷為這所醫院添置相關設備,比如分子結構分析設備、三維列印設備、分析熱性能或物理性能的設備等,使得文物修復水平如虎添翼。我們已經建立了23個科技實驗室,形成了支撐數百種文物修復的平台。經過修復,一批批文物得以健康地從庫房「走」向各個展廳、「走」進人們的視野。

通過環境整治、古建修繕、文物修復,我們終於實現了開放更多區域、舉辦更多展覽的目標。2014年,故宮的開放面積首次突破50%,2015年達到65%,2016年達到76%,2018年底突破80%。過去很多豎著「非開放區、觀眾止步」牌子的地方在今天變成了展區、展館、展場。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古建築——午門雁翅樓,有著上千平米的巨型空間,過去是不能開放的大庫房,在我們將其中四十萬件文物移交給國家博物館之後,其空間得到解放,現在成為聞名世界的臨時展廳,舉辦過來自印度、阿富汗、法國、卡達、摩納哥等地的各種展覽以及我們的「紫禁城與海上絲綢之路展」、「千里江山與歷代青綠山水特展」等,還在春節舉辦了「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的展覽,期間每天有二至四萬觀眾走入展廳。

從2014年開始,我們推開了故宮的一座座大門,比如隆宗門的打開意味著廣闊的西部區域第一次對公眾開放。西部區域過去住的是皇帝的母親,其中有很多佛堂、花園以及規模非常大的慈寧宮。經過修繕,我們利用大規模的宮殿先後舉辦了五個雕塑展覽,成立了故宮博物院雕塑館,使上萬件各個時期、不同材質的雕塑「走」出庫房,恢復了作為文物的「尊嚴」。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要「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活起來」指的是只有進入人們的現實生活,它們才會變得神采奕奕;同時也只有讓人們看到,它們才會得到更好的保護。所以,我們今天要修好它們,這也是我們的天職。我們開放了最西邊的壽康宮,開放第一天就呼啦啦進來了很多年輕人,他們都說這是甄嬛住的地方。對此,我們還是要講好歷史,其實在這裡住的最久的是乾隆皇帝的生母——崇慶皇太后。我們把這位太后使用過的家具、用具從庫房中提取出來,經過修繕以後原樣放回每個房間裡進行展示。

經過努力,我們開放了紫禁城裡的四大花園,最後開放的是慈寧宮花園,包括其中的古樹、佛堂。我們開放了城門和角樓,四個城門、四個角樓從過去的庫房變成了博物館、展廳,比如在東華門現在有古建築館,展示故宮收藏的四千九百件古建築相關藏品;在神武門上面有高大的展廳,常年舉辦一些引人入勝的展覽,同時人們走出展廳後可以不再從神武門離開,而是沿著城牆直達天安門、王府井等地區;過去只能遠遠眺望、拍照的角樓,今天也是可以走進去的,我們在角樓里播放虛擬現實的影片,告訴人們古人是怎麼用榫卯結構把上萬塊木頭組合成三層檐、七十二條脊的美麗建築的;在端門現在有數字博物館,我們可以在這裡和一千二百棟古建築對話,看到一千五百塊地毯圖案,調閱並臨摹一幅書法,與繪畫中的小動物互動,使用數字藏卷、多寶閣詳細了解喜歡的書畫、器物,在虛擬現實中走進故宮中狹小、不開放的空間,試穿古代服裝,學習針織工藝。我們開放了暢音閣大戲樓,這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宮廷戲樓。我們把這些木結構的古建築修好,作為戲曲館的一部分對公眾開放,人們在這裡可以觀看中國傳統戲曲。我們開放了寶蘊樓,這是故宮裡最年輕的古建築,過去也是文物庫房。在其百歲生日時,我們完成了修復,作為故宮博物院早期院史陳列館,陳列建院初期那些艱苦年月的「痕跡」。比如,1933年為了防備日寇掠奪,當時的故宮員工做了一萬三千四百九十一個木箱用來裝文物,然後分五批運到上海,同時在南京建起了故宮博物院的庫房和分院,在1936年底、1937年初再將文物運到南京。僅過了半年時間,南京又告急,故宮文物又被迫避敵西遷,最遠運到了桂林,其中最險的一條路就是經過難於上青天的蜀道進入峨眉一帶,期間曾被藏匿在各個城市,躲過了敵機轟炸、土匪搶劫、自然災害,得到了各地民眾的捨命保護。1947年,這批文物被彙集到重慶裝船運回南京,經過清理髮現一箱都沒有少。這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人創造的保護文化遺產的奇蹟。

我們最後還將擴大開放的目標放到了地面庫房上。最大的地面庫房是一百五十六米長的南大庫,過去裡面存放的都是各種材料,現在物流這麼發達,我們已經沒必要再在故宮裡保存這些材料。於是,我們移出了這些材料,並對南大庫進行了修繕,把它建成了故宮博物院的家具館,展示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六千二百件明清家具。這些明清家具,哪怕只是一個小炕桌,都是紫檀的框、鑲著一圈和田玉的,它們經過修復以後光彩照人。這些精品家具、組合式家具、情景式家具的陳列,伴隨著琴棋書畫的點綴,使得家具館的開放獲得了很好的反響。於是,我們進一步打開了書版庫房、陶瓷庫房、古建築構件庫房、車馬轎輿庫房,讓其中能夠展示出來的文物面對遊客,得到更好的保護。

四、故宮博物院是如何發展「文創」的

隨著上述一片片區域的開放,故宮的開放面積不斷擴大。過去遊客參觀太和殿,結束以後只能往北走,而這片區域中除了高大的宮殿、寬闊的廣場,一棵樹都沒有。曾經有遊客在僅參觀到此地時問我們,故宮沒有樹嗎?我們只能尷尬地告訴他,再往北走就是御花園,那裡是有樹林的。其實,太和殿兩側各有一個門,西面叫右翼門,東面叫左翼門,過去從來沒有開放過,直到環境得到整治之後才得以開放。人們現在從太和殿走出右翼門,迎面就有十八棵三百年樹齡的大槐樹,左翼門外面是箭亭廣場,再向東也有很好的生態景觀。人們現在再來故宮,參觀完太和殿就不一定往北走了,可以去遊覽東、西兩邊的展區。

然而,我們知道,哪怕開放再多的區域、舉辦再多的展覽,能到故宮參觀的遊客仍然是很少的一部分。為了擴大宣傳,我們必須要藉助網際網路與數位技術。我們加強了網站的建設,包括加強外文網站的建設,讓世界各國人民都可以通過網站了解故宮文化;讓故宮的青少年網站更活潑,鼓勵更多青少年走進博物館,聽有趣的故事;著手舉辦網上展覽,展示故宮過去舉辦過的展覽與正在舉辦的展覽,讓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遊覽參觀。2016年,我們實現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包括在網上圖文並茂地展示故宮收藏的一百八十六萬餘件文物,以及通過不斷升級的高清攝像手段,在網上展示各種場景照片、主建築照片,讓人們在家裡也可以看到一個全景的故宮。我們還加大了官方微博的影響力,每天增加新內容,白天給大家講建築,晚上給大家講故事,開展各種活動。我們發現,人們特別喜歡瀏覽和收藏故宮的照片,於是組織了一個小分隊,無論春夏秋冬,分別在早中晚拍攝故宮的各個角落,然後把美麗的照片放到網上供人們下載。一場初雪或者紅月天象過後,故宮的照片就能收穫上千萬的閱讀量。只要是下雨雪的時候,都是故宮網站人氣最火爆的時候。

我們開始出品系列App,到現在已經有十幾個了,而且每個都能獲獎,媒體評價我們:故宮出品,必屬精品。比如《韓熙載夜宴圖》,我們通過App讓這幅古代繪畫「立體」起來,展示其中上百個知識點,讓人們可以深度了解畫中的人物、場景、音樂、舞蹈等。「每日故宮」是最讓我們得意的App,用戶可以在每天早上免費收到一套圖文並茂的故宮藏品信息,通過經年累月的收藏就能夠得到一座屬於自己的掌上故宮博物院。我們還製作了「故宮展覽」,讓用戶可以在手機上參觀故宮的展廳。總之,經過三年多的努力,我們建成了數字故宮社區——全世界博物館最強大的數字平台之一,因為它的功能還在不斷延伸、與時俱進,包括公眾教育、文化展示、參觀導覽、資訊傳播、休閒娛樂、社交廣場、學術交流、電子商務等。幾年來,我們從資源數據化走向數據場景化,從場景網絡化走向網絡智能化,吸引了更多人來到故宮博物院。

今天到故宮博物院參觀,三四個小時是肯定不夠的,人們需要休息、喝茶、吃東西。故宮西部區域開放後,至少三分之一的遊客會去遊覽,也就需要有一個觀眾服務區。矮矮的紅牆後面有四棟古建築,非常結實,牆有兩米厚,是過去皇家的冰窖,但已經有一百多年沒有存冰了。於是,我們用一年多的時間將其修繕好,建成了冰窖觀眾服務區,包括書吧、茶吧、咖啡吧、快餐店,快餐店可以同時容納三百人就餐。

我們今天也通過文化創意產品來傳播文化,比如展示故宮早景的早景傘、展示故宮宮門的宮門包、展示故宮脊獸的衣服夾子、展示《乾隆皇帝大閱圖》的水果叉、展示四羊方罍的茶具組合、帶有故宮元素的筆記本、故宮系列口紅等。截至2018年底,我們研發的文化創意產品已達一萬一千九百種,越來越受大家歡迎,帶動了全國的文化創意產品浪潮。對此,我們還喊出了一個新口號,那就是要從數量增長走向質量提升,更加注重品質、環保、安全。我們還通過展覽來推動文化創意的發展,比如故宮的名畫藏品——《千里江山圖》,十多年前還鮮為人知。我們對這幅名畫進行了體檢,歷經千年還十分健康,時青時綠還特別鮮艷。於是,我們決定舉辦「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特展」,將《千里江山圖》全卷打開,經過宣傳引來了世界各地的遊客。在這幅繪畫展出之前,我們就創作了上百種《千里江山圖》相關的文創展品,除了傳統畫冊、複製品、絲綢製品,還有日曆、郵票、茶具、摺扇、團扇、杯墊、滑鼠墊、筆記本、手錶、紙膠帶、存儲罐、書籤、披肩、運動服、運動鞋等。經過三年時間,《千里江山圖》已家喻戶曉,甚至成為人們室內家居裝點的熱門元素之一,還走進了交響樂,走進了沉浸式互動體驗展,走進了舞蹈,走進了春晚,這就是我們對一件藏品的文化資源的深入挖掘,通過講好它的故事,激發出強大文化能量。

故宮現在的商店也不再是商店了,而是文化創意館,是人們走出故宮博物院之前到訪的最後一個展廳,包括木藝館、陶藝館、銅藝館、書店等,還有出售面向兒童的產品、提供空間給孩子們做手工的兒童文化創意館。博物館本質上也是教育機構,故宮也要承擔教育的角色。為此,我們成立了故宮學院,在全國十個城市建立了分院,開展了大量深入社區、深入學生的活動,比如故宮知識課堂,每次開班一定爆滿,孩子們在這裡串朝珠、繪龍袍、畫盤子、做堆繡、做結彩、包粽子、做拓片,所有都是免費的。我們認為,將大量營銷收入投入到教育上是最值得的,因為這些學生在博物館長大,將來也一定是對博物館有感情、對傳統文化有認知的一代。我們還將大量修繕好的古建築投入到教育上,這些大教室能容納更多的學生。博物館就應該是人們學習的大課堂,是人們生活中的一片文化綠洲。

二十個文明古國的專家學者、政府文化官員每年都會在故宮召開太和論壇。太和論壇是以太和殿命名的,和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號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人之間和諧相待、人的內心世界和諧相安。他們都非常贊成中國的主張,二十個文明古國與故宮博物院共同簽署了《太和宣言》。我們今天要認真做好一次次外交接待,當外國來賓走進故宮博物院,我們會用故宮所呈現的中華文化為他們講解,比如紅牆、黃瓦、藍天是三原色的體現,用這三種顏色可以譜畫出世界上任何色彩,我們的世界必須是絢麗多彩而不能是單一色彩的,每個民族都有值得驕傲的歷史,也都應該擁有各自嚮往的未來。

如今,每天有數以萬計的中外遊客走進故宮博物院,我們相信他們一定會感受到被保護著的世界上最大規模、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的壯美、尊嚴與健康,肯定會感動於中國對遺產保護所作出的積極努力和實在貢獻。2020年12月8日,紫禁城迎來了六百歲生日,那一天我們格外地激動,因為在全國各界的支持下,我們實現了「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了下一個六百年」的誓言。

(根據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

轉載請註明出處,

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作者:單霽翔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b46f328e3b8e605efb6e1930b8b46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