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補短板強機制 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2024-10-31     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 寇佳麗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是金融業的應有之義。10月份以來,上海、青島、重慶等多地召開會議、部署新舉措,進一步築牢金融服務與實體經濟之間的橋樑。

以上海為例,10月28日,為期一個月的第十八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洽談會(以下簡稱「金洽會」)拉開帷幕。本屆展會以「科技引領開放融合——上海金融業助力發展新動能」為主題,通過「一月線上展覽+兩天年度大會+全年產融對接」的全年覆蓋模式,持續打造一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生態圈。

多地推出的舉措有助於提升金融服務質量,引導金融機構將更多資金投向實體經濟,尤其是那些具備發展潛力但資金短缺的行業和企業,增強實體經濟抵抗風險的能力,助力產業轉型升級。

「四季度是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的收官階段,此時部署金融工作更好服務實體經濟,不僅有助於衝刺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還能為明年的經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近期,國家層面一攬子增量政策陸續出台,此時地方有關部門主動作為,可更好形成政策疊加效應,在較短時間內有效提振經濟增長動能。

為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本輪多地推出的新舉措強調「補短板」「強機制」,針對金融服務多樣化不足、機制不完善等問題發力。

比如,金洽會將展示近400項金融產品和服務;重磅推出各大全新主題板塊,其中,「產融對接」板塊向所有實體企業開放,每周推薦特色金融政策、服務和產品。10月份,中國人民銀行重慶市分行印發的《重慶市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三年行動計劃》,進一步完善了政策聯動、部門協同機制,深化產業、財政與金融之間的協同聯動,建立常態化協同機制,有效發揮政策合力。

巨豐投顧高級投資顧問朱華雷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地方監管層重視常態化協同機制的建設與完善,能夠引導金融資源更好支持重點經濟領域或行業,穩定市場預期。

我國高度重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進一步提升。今年1月25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肖遠企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加大對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科創產業的支持力度」。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成效顯著。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初步統計,2024年6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395.11萬億元,同比增長8.1%。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餘額為247.93萬億元,同比增長8.3%。

多位受訪專家表示,今後,我國要在推動形成「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方向上努力,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董青馬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構建『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體系,充分發揮金融要素定向配置對科技與產業的『黏合劑』效果,推動產融協同、技融協同,有助於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董青馬分析稱,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還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創新科技金融服務機制;二是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的支持;三是健全智慧財產權金融服務機制。「用好大數據,全面描繪科創企業當下與未來發展雙重全息畫像,讓金融機構『看得到』現在與未來。探索完善金融機構長周期績效考核機制,優化科技金融業務盡職免責機制,研究建立盡職免責負面清單,完善免責認定標準和流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b36f6dce64298904c1d03c6b44fcac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