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誤燒長沙,導致3萬平民葬身火海,卻促成第一次長沙會戰大捷

2022-08-22     一耿歷史

原標題:國軍誤燒長沙,導致3萬平民葬身火海,卻促成第一次長沙會戰大捷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盧溝橋事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軍民誓死反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中國掀起了全民族抗戰的高潮。在抗日戰爭期間,發生了不少感人的事情,同時也出現了許多不該出現的失誤。比如1938年在長沙發生的那一場慘絕人寰的大火災……

長沙城陷入火海,3萬平民喪命

1938年10月25日,湖北武漢淪陷。武漢會戰國軍失敗之後,武漢的機關、工廠,以及大批難民和傷兵湧入長沙,使得長沙成為了武漢之後下一個岌岌可危的城市。

該如何處理長沙這一棘手的問題?蔣介石想到了李宗仁曾提過的「焦土抗戰」戰略思想。所謂「焦土抗戰」,就是說當敵軍進入城郊30華里以內的時候,實行焦土政策,一方面積極防禦敵人的進擊,確保城內的軍民能有足夠的時間逃離,另一方面則是避免政府的軍用物資被敵人竊取。

於是,同年11月11日上午,蔣介石密令湖南政府主席張治中:在長沙陷落時,焚毀全城!

張治中隨即找來警備司令和省保處長密謀焚城計劃。在計劃書中明確指出,棄守之前長沙市內所有不準備運走或無法運走的物資全部焚毀,並於11月13日凌晨進入準備位置。

看似這一計劃進行的準確無誤時,長沙城內卻謠言四起,說日軍已經突破新河,馬上就要進城了。放火隊聽到消息,也慌了手腳,紛紛放火,比計劃時間還要提前,使得城裡的老百姓都來不及反應,大火已經快速蔓延,很快整個長沙城陷入了火海。

這場大火最終導致了長沙城內30000多名無辜百姓的死亡,全城有90%的房屋被燒毀,經濟損失達到10億元。大火還毀滅了長沙城自春秋戰國以來的文物古蹟,地面文物全都毀於一旦。

長沙和史達林格勒、廣島、長崎這三座城市,一起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燒毀最為嚴重的城市。

大火間接促成第一次長沙會戰的勝利

大火給長沙帶來的嚴重損失是在計劃時就能夠預估的,但是,國軍當時卻沒有想到,這場大火也使得他們「因禍得福」,獲得了第一次長沙會戰的勝利。

先前提到,大火突然的發生是因為謠言四起,說日軍已經過了新河。實際上,當時日軍只是過了新牆河,距離長沙還有100多公里的距離。等到他們到達長沙時,城中變成了一片廢墟,不僅沒有金銀財寶可以搜刮,就連一個人影都看不到。

日軍有點舉棋不定,這樣的長沙花力氣去打不值得,但他們也沒有辦法撤退,導致大量兵力被困於長沙附近,不知該如何是好,只能派飛機在長沙上空拍照,在廣播和報紙上渲染,極力挖苦長沙這樣的慘狀。

而此時,第9戰區司令薛岳卻抓住了這次機會,帶領重兵層層防禦,以湘北為防禦重點,先後採用了「後退決戰」、「爭取外翼」等作戰方法,調動了30多個師和3個挺進縱隊,一直將日軍逼退回新牆河以北地區。這次戰役是繼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後,日軍對中國正面戰場的第一次大攻勢。在薛岳的帶領之下,第九戰區主力消耗了大量日軍、裝備,振奮了我軍士氣和抗戰必勝的信心。

1944年,日軍為了挽回東南亞局勢,集結了東北、華北51萬的精銳軍隊,在中國發動了「一號作戰計劃」,試圖打通大陸交通線。而長沙,就在這次計劃中淪陷。若不是當年的那場大火,1944年的悲劇早在1938年時就上演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b3145d1759e9a6d3309e3b51ec8f7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