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高峰過去,好不容易消停了一陣,昔日的諾如病毒又捲土重來了!
不少孩子,甚至家長都已經中招
有中招者說:比陽了還厲害!
咱們家長被嚇得草木皆兵,遇見孩子嘔吐、腹瀉就害怕:
孩子腹瀉還吐,是不是諾如病毒啊?
孩子同學確診諾如病毒,昨天跟他一塊玩過,會不會被傳染啊?!
家裡有倆娃,中了一個,會不會傳染倆?
今天咱們就來聊聊諾如病毒,教大家:快速辨認諾如病毒,萬一孩子不慎中招,怎麼護理才能恢復更快?
諾如病毒最常見的症狀是嘔吐和腹瀉,聽起來似乎跟其他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腸道反應差不多。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但仔細對比,諾如的病症還是很不一樣的!
突發嘔吐
其他病毒感染,孩子在嘔吐前,會先有發燒、乏力、咽痛、流鼻涕或者拉肚子的表現。
但諾如不同,它會讓孩子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出現嘔吐,且嘔吐頻繁,吃啥吐啥。
嘔吐是諾如病毒的常見症狀,可能伴有腹瀉、發熱和脫水。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反覆腹痛
它導致的腹痛一般不劇烈,煩就煩在緩解不久又會開始疼,循環反覆。
腹瀉
諾如病毒與一般病毒性腹瀉相似,多為水樣便、蛋花湯樣便或稀爛便,幾乎不含粘液便或血便。
ps.有的孩子感染諾如可能先腹瀉,也有的孩子是在嘔吐後數小時或幾天後才出現腹瀉。
除上述症狀,還可能有頭痛、發熱、畏寒和肌肉酸痛等表現。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有些家長看完後可能更犯愁了:這症狀怎麼看著跟隔壁XBB很像?二者要怎麼區分?
咱們家長能看到的諾如和XBB的區別,主要有2個:
發燒程度不同:諾如一般低燒,XBB是高燒;
病程不同:諾如患者病程短,一般1~3天可痊癒,XBB患者可能要7~10天,伴有咽痛、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狀,且可能有「後遺症」。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不過,能不能區別出來並不太重要,因為一般情況下,它們的對症護理沒有大區別。
那麼,當孩子出現諾如相關反應、疑似症狀時,如何護理呢?
腹瀉
主要藥物:補鹽液Ⅲ
輔助治療藥物:益生菌
腹瀉會造成體內水電解質紊亂,家長要注意給孩子補水。在孩子剛開始發生腹瀉時,可以開始服用口服補液鹽。
補液原則是「丟多少,補多少」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飲食上可以多吃蔬菜湯類食物,但注意不要給運動飲料。運動飲料含糖量高,滲透壓高,電解質配比不合適,不僅起不到緩解腹瀉作用,還可能加重腹瀉。
嘔吐
輕中度嘔吐:禁食觀察1-2小時
如果禁食後不再嘔吐,乾嘔情況不重,可以嘗試少量多次喂溫開水,如果沒有再嘔吐,可以嘗試少量多次喂補液鹽,一般12-24小時後症狀會自行緩解。
不要自行給娃吃止吐藥,它們不僅沒有效果,還可能有害。
發燒
當娃體溫38.5℃以上,或者出現明顯不舒服時可以服用退熱藥。
對乙醯氨基酚適合 3 個月以上的寶寶,布洛芬適合 6 個月以上的寶寶。
如果發現孩子嘔吐、腹瀉症狀持續加重,精神萎靡、煩躁、腹痛,有粘液便、血樣便、尿量持續減少,服退熱藥後體溫持續降不下來等情況,要立馬去醫院!
如果家中有成員感染了諾如病毒,其他家庭成員還要注意隔離、消毒,特別是二孩、三孩家庭,已感染或不能排除感染風險的大人,不要接觸孩子的飲食(包括製作)。
1.勤用肥皂、洗手液洗手。
要注意的是,諾如病毒對酒精不敏感,含酒精的濕巾、免洗凝膠對諾如病毒無效。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2.對孩子排泄在不同地方的嘔吐物或糞便,做好對應的消毒處理。
糞便排在馬桶中/嘔吐物在固定容器
消毒方式:將兌好的含氯消毒液倒入馬桶並完全覆蓋嘔吐物,30分鐘後再按下沖水鍵。
如果是容器,建議加入消毒液後靜置24小時以上再傾倒清洗。
PS:含氯消毒液的配比一般是1份消毒液兌5份水。
如果使用84消毒,要保持室內通風,不能與潔廁靈混用,避免產生有毒氣體造成吸入性中毒。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嘔吐物或糞便地面等表面
消毒方式: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如紗布、抹布)蘸取配好的含氯消毒液(配比同上),完全覆蓋在污染物上,小心清除,清除過程要避免接觸污染物。
最後把清理的污染物放入垃圾袋中封緊。
污染物在牆壁、玩具表面
先清理污染物,再採用噴洒或擦拭的方式進行消毒,消毒作用時間應不少於30分鐘。
消毒液配比參考如下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污染物在衣物、被褥、餐具上
先將污穢物移除,然後浸在消毒液中30分鐘,再清洗晾曬。
消毒液配比參考如下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如果餐具沾上了嘔吐物,先清除食物殘渣,然後煮沸或蒸汽消毒30分鐘。
污染物在皮膚上
立即清除污染物,用一次性吸水材料(紗布、抹布等),蘸取0.5%碘伏消毒液擦拭消毒3分鐘以上,再用清水清洗乾淨。
不同地方的排泄物、嘔吐物,處理方法不同,雖看似麻煩,但為了家人的健康,一定要按照步驟來。
另外,這段時間大家也要讓孩子少吃生食、半熟食,避免去人多、空氣不流通的場所,防患於未然。
病毒雖病程短,但如果感染,孩子還是會難受,咱們家長還是會心疼不是麼?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現在正值開學季,大家將文章轉發至家長群、朋友圈,讓更多家長知道防護!
畢竟別人家的娃健康了,就意味著咱的娃少了一份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