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探險+中式奇幻,《南海歸墟》掀起國產海洋冒險故事新篇章

2023-12-06     娛樂獨角獸

原標題:硬核探險+中式奇幻,《南海歸墟》掀起國產海洋冒險故事新篇章

作者| 弓炫麒

「鐵三角團戰殺瘋了!」12月5日晚18點騰訊視頻獨播的探險網絡劇《南海歸墟》更新後,彈幕立刻被刷屏了。

作為系列劇中很特別的一部,《南海歸墟》這一次全新開啟了「海洋冒險版圖」,為了尋找「秦王照骨鏡」,鐵三角帶領眾人踏上了一段探尋歸墟之地的驚險旅程。從出海前考古小分隊「鴻門宴接活兒」和「海島游」的溫馨,到出海後數場緊張刺激的「海戰」,甚至連「神木奔月」這樣的名場面也還原了書中的驚奇絕倫,可謂一場海上冒險的奇觀盛宴。

與系列劇的其他幾部不同的是,《南海歸墟》開啟了「中式海洋冒險」先河。一直以來,海洋冒險題材都是好萊塢大片的專屬,而屬於中國特色的冒險大片卻寥寥無幾。究其根本,無論是沙漠、蟲谷還是雪山,都有明確的方向感,而大海則是蒼茫一片,縹緲浩瀚,也因這獨特的屬性給海洋探險世界的空間構建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南海歸墟》里失落海底的「恨天部」中式古文明遺址蘊含著無窮的奧秘,來自海洋的遠古聲音有著致命的吸引力,劇集為觀眾構造出一幅瑰麗而神秘的東方海洋奇觀探險全景圖。

海洋冒險題材的新穎和稀缺難拍,讓《南海歸墟》一開播就備受關注。自11月27日上線以來,劇集熱度持續擴散,騰訊視頻站內熱度突破27000。劇集上線收穫眾多好評,IP粉驚喜于海洋版圖的開闢和原汁原味的故事節奏,硬核的劇情邏輯又圈粉了一眾類型劇觀眾的喜愛,口碑一路走高。

《南海歸墟》不僅填補了國產劇海洋冒險題材的空白,更勝在延續了原著探險精神的同時,加入了獨特的「海上價值觀」。「一年一度探險盛宴」的背後更凸顯了國內網劇的精品化製作。

從《南海歸墟》身上,我們能看到「中國海洋故事宇宙」的雛形嗎?不管答案如何,它真正邁出了打造中式海洋奇觀冒險故事的第一步,我們也從中看到了騰訊視頻對於「探險宇宙」的野心。

硬核劇情開探險劇先河,一場海洋奇觀盛宴?

奇異的生物、刺激的歷險、東方氣息十足的幻想……危險又迷人、承載一切又吞噬一切的深海,在過去好萊塢的大片里我們看到過無數次驚人的場景,但很少能在一部中國的劇集中集中展現。

胡八一(潘粵明 飾)、Shirley楊(張雨綺 飾)、王胖子(姜超 飾)在第一集接受委託的時候,就從陳教授(舒耀瑄 飾)口中得知,此行的目的地珊瑚螺旋海域極為兇險,從來沒有船只能夠走出這片海域。

《南海歸墟》一開局鐵三角就接到了新任務,剛出海就遭遇海戰,戰鬥完就海潛,斗完巨蛇就摔入了歸墟之地,海洋冒險場景一個接一個,節奏緊密跌宕起伏。秦王照骨鏡之謎、三叉戟號、幽靈船、震海炮、大擁沙、陰火、海眼等名場面的影視化接踵而至,格外「硬核」。

在三叉戟號上作戰的那一段,隔著螢幕都讓人感受到海水的咸腥味與窒息感,疍民身份的阮黑、多玲,追債人身份的阿豪等新角色的加入,又給整部戲增添了很多未知性,胡、楊、胖三人插科打諢的日常則緩解了緊張節奏的不適,整部劇的元素雖多,卻並不顯得雜亂。

不僅海上航行氛圍感較佳把人迅速代入海洋探險環境,劇集還為觀眾呈現了一個硬核的全景式「海洋冒險」之旅。鐵三角帶領眾人從密閉的船內空間探索到危險的海面、從海上又潛入海底,全景式的概括了海洋全貌,滿屏呈現了深海恐懼感以及巨獸壓迫感,整個過程危險重重,配合行至深海神奇區域的緊張感,劇集的詭譎氛圍逐漸濃重,配以場景塑造和動態呈現,為觀眾帶來立體的深海探險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劇中大海蛇、黑鱗鮫人、司天魚等奇異生物,不再是西方那種基因突變而來的深海巨獸,而是充滿東方幻想的獵奇生物。應生於古代傳說、神話以及對遠古海洋的無限遐想,不再是西方神話文學的詮釋,而是詮釋著東方奇幻,從國產探險劇的內容開拓來說,《南海歸墟》的確是一部「硬核」之作。

當然,《南海歸墟》的優點不僅僅是探險效果的「驚」與「奇」,難得的是,它將探險劇帶入了更廣闊和龐大的海洋世界,並且在深海文明世界觀的構建上給予了東方的視角,這亦是這部劇集最為突出的創新之處。

「探險+」系列劇首次「入海」,中式探險題材的「新」格局

如果說之前的系列劇是中式探險的佼佼者,《南海歸墟》則是有效填補了國產劇海上探險題材的空白,更是在航海探險領域大量加入中式幻想元素。

劇集展現了海洋的深不可測和險象環生,例如吞噬動物血還能流黑水的「海石花」、神出鬼沒的「幽靈船」、內部結構複雜陳列物詭異的「歸墟之地」等等場景的塑造,渲染了一個很新的海洋探險領域,通過影視畫面讓中式海洋想像力得以綻放。得益於劇集自身海洋探險風格的完整塑造,在眾多冒險劇中《南海歸墟》擁有了明顯的「探海」個性標識,讓觀眾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中式海洋冒險的風貌。

國產探險劇首次「入海」,離不開對細節「真實感」的打造。比如打造具備真實感的「歸墟之地」,主角團墜入深海之下的真空區域,空間結構看起來正是複雜又空寂,恰如古籍里那句「無增無減」的意境形容,置身其中頭頂上就是升騰著火氣的海眼穹頂,炙熱的火焰纏繞著海底火山,橙紅色的火氣蒸騰凝結成一種美與恐懼相互交織而成的混沌感和危機感。一幕幕為觀眾展現了多元化的探險場景,這個天下之水匯聚的地方——歸墟也慢慢地浮現在觀眾面前。歸墟里有遺落海底的古文明神殿,還存在著瑪麗仙奴號的船體遺骸,處處是用心還原和創意化的搭建布置,場景里隨處可見厚厚的灰塵和看起來靜置了多年的老舊生活物件,從細節處可見一部秉持中式冒險精神的探險劇對於首次「入海」應有的內容追求。

《南海歸墟》從細節處還原了眾多的「海戲」名場面,讓系列劇首次「入海」值得一場年度狂歡。中式民俗傳統文化的注入,則體現了主創團隊對於創新的追求。

比如劇中提到的「南珠」是古代帝王進貢的佳品,《南州異物志》早有記載,《天工開物》也詳細記錄了古人採珠的過程,「極深者至四五百尺,拾蚌籃中」。可見中國古人採珠的歷史悠久。還有《博物志》的關於鮫人的歷史,「南海水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能泣珠。」劇中從採珠到鮫人的細節考究和改編呈現,透顯著內容濃厚的東方傳統文化氣息。《南海歸墟》雖然是現代探險故事,但創新性地賦予鮫人更符合「深海驚悚」的面貌體態,更為南珠傳說創作了一幅集合了疍民生存狀態和採珠技能的生活化圖景,給東方海洋冒險故事增添了幾分民俗色彩。

每一幀海浪翻湧時的波濤洶湧、暴風雨來臨時船體在海上的搖晃、海面的變化,都需要複雜的視效才能自然呈現,從技術難度來講,模擬人、船與海面交互的動態是非常複雜的,這也是此類題材劇集未能很好地呈現「海戲」的原因之一。不難看出,一部網劇敢拍海戲,《南海歸墟》主創製作團隊及背後的平台方,為此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從民俗習俗層面的考究、海戲交互效果、歸墟之地的場景塑造等層面能夠看出劇集極力追求細節真實,凸顯了劇集製作的精品化水平。團隊一直從不同層面探索中式冒險題材的新式表達,由此也能看出團隊想成為類型劇賽道的先行者的底氣和決心。

大膽突破類型劇限制,騰訊視頻深耕「探險+」賽道

《南海歸墟》基於原著的世界觀將書中提到的大擁沙、大海蛇、黑鱗鮫人、巨型章魚、大王烏賊等十三種凶獸結合了中式傳統文化中的異獸美學作為參考,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式韻味的「海洋怪獸體系」,賦予內容生命力,延展了原著內容的文化內核。

區別於西方海洋探險題材「征服、掠奪」的特性,《南海歸墟》則是強調生命至上的價值觀。在故事中,胡八一等人面臨著艱難抉擇時,拒絕以小換大的犧牲,而是重視每一個生命。例如胡八一不僅拼盡全力保護一起迎敵的戰友,就連和他相處沒多久的船員落水,他也能義無反顧地跳海救人,而他「救人不考慮值不值」的理念贏得了全船人乃至很多劇集觀眾的認可,劇集人物高光得以彰顯。

此外,《南海歸墟》為了強化東方海洋探險的奇觀和風采,將劇中自然風光、人文活動、奇珍異獸、冒險場景都融入了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例如生動演繹了南方傳統漁民下海採珠的生活鏈;在劇集多處提及周易卦象為危機做鋪墊或將此做為機關懸念;胡八一依然靠著祖傳本事做著海洋海底地勢判斷……這些都是中式探險故事的內核,是此類劇集拍好原著IP的關鍵要素之一。經典IP的價值恰恰也體現在不斷有新的影視化版本問世,有所突破,比做到完美更實際。

作為系列劇中最具有突破性質的一部,《南海歸墟》交出的答卷誠意滿滿:深海驚悚氛圍感的營造、歸墟世界觀的構建、深海探險環境的呈現、主角團人物個性的提升、海怪形象的設計,都有著不小尺度的突破。

同樣,騰訊視頻在平台層面也為好內容提供更多支持,製作了多樣的彈幕效果與重要劇情、情緒升級點相互呼應,比如鐵三角等人都被捲入歸墟時,就連視頻播放框里的彈幕都沒能倖免,一起被風暴卷了進去……不止這種被海水吸走的彈幕,還有水流樣的彈幕、紅色血霧彈幕。新鮮有趣的彈幕效果將觀眾拽進了劇情里與主角同歡喜共冒險,讓觀眾開始沉浸式追劇,用戶的冒險體驗感和歷險氛圍感得到了極大滿足。平台方在頭部IP影視化成功改編的基礎之上,探尋更廣闊的題材可能性和表現力的豐富性。在限定的題材中,賦予IP更大的創新力度,拓展IP的敘事語境,畫出了全新的「海洋宇宙」版圖。

《南海歸墟》讓我們看到了國產劇也在探險題材的實踐邊界上不斷向前。中國傳統著作之中不缺乏對大海的浪漫想像,從《山海經》到《列子》到現代系列探險著作,中國人對於大海的探尋都帶有東方哲學的意味。而在IP和平台的雙輪驅動下,《南海歸墟》為Q4劇集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這背後也彰顯著國內網劇工業化體系的完善和成熟,相信在《南海歸墟》之後,會有更多精品化網劇為觀眾和市場帶來更多驚喜。

未來我們能拍出屬於自己的「海洋宇宙」麼?《南海歸墟》之後,我們拭目以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b0255abfb4e45e458cf73835e9eabb0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