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施數字鄉村戰略,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需全面掌握數字時代的新技術、新理念、新業態,處理好人與自然、政府與市場、創新與應用的關係,優化產業、物質裝備、勞動力等布局,促進現代數位技術與鄉村生產生活生態全面深度融合。
據第43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國農村網民規模為2.22億,占整體網民的26.7%,年增長率為6.2%。在數字經濟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面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經濟環境。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實施數字鄉村戰略」,擘畫了數字鄉村建設的藍圖。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明確提出「實施數字鄉村戰略」,要求「深入推進『網際網路+農業』,擴大農業物聯網示範應用」。推動數字鄉村建設,需全面掌握數字時代的新技術、新理念、新業態,促進現代數位技術與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的全面深度融合。
自20世紀80年代個人電腦大規模普及應用以來,人類步入信息化時代,先後經歷了以單機應用為主要特徵和以網際網路應用為主要特徵的兩次數字化高速發展浪潮。如今,信息化時代的第三次浪潮正處於「下半場」,數字資源已成為基礎性戰略資源,數字經濟在工業化城鎮化中發揮了互聯、高效的作用。數字鄉村是以數位技術和產業引領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綜合體,數字鄉村戰略的實施,將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建設數字鄉村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內在要求。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提升5.77億農村居民獲取、應用數位技術的能力,不僅可以讓農村居民更便捷地獲得生產生活服務,還能夠滿足城鎮居民對多樣化、個性化、可信賴的優質安全農產品和生態產品的需求。
建設數字鄉村是促進城鄉融合的重要基礎。建設數字鄉村能夠有效「填平」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推動城鄉信息流、商流、物流自由流動,進而促進城鄉資源要素平等交換,更好地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
建設數字鄉村是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環節。數字鄉村以生產智能化為基礎,能夠有效解決目前鄉村勞動力供給不足、防災減災機制缺乏等問題,以農業農村經營網絡化為引領,對農村一二三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數字化改造,推動土地資本勞動力等傳統要素髮揮新活力,釋放大數據等新要素資源作用,讓農民充分享受數字化帶來的生活便捷,尤其是放大數字資源乘數效應,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鄉村振興提供內生動力。
建設數字鄉村是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農業生產經營、農村生態環境、農民日常生活產生的數據資源極為豐富,如果加以聚類分析、機器學習等應用,可以提高農業農村科學化管理水平,推動決策基礎從少量個案和有限樣本數據向掌握海量、高質量大數據轉變,提升鄉村經濟管理、社會治理和現代化服務的能力。
處理好人的活動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在廣闊的鄉村發展數字化,既要收集人類經濟社會活動的數據,又要收集自然變化的數據;既要以數字化技術貫穿人類經濟社會活動,又要以人工智慧影響自然變化。例如,使用雲水資源評估,以人工技術影響天氣,應用高精度儀器進行增雨、補水、滅火。這就要建立天空地一體的數字化技術體系、監測體系、應用體系,使數字化業態從種子到食品、從田間到餐桌、從綠水青山到餐飲民宿做到協同配合。
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市場主體基於數位技術、基礎設施和電商平台,打通生產流通服務領域,形成高效的鄉村商業生態系統。這一過程中,政府不能缺位、越位、錯位,而是要「補位」「歸位」「正位」。「補位」,即解決數字鄉村公共物品供給不足問題,尤其在生態監測、數據安全等方面,加大政府投入,集中力量辦大事;「歸位」,即增強數據收集的及時性和真實性,更多地運用價格、金融等槓桿,為新的生產力創造環境;「正位」,即增強數字鄉村支持政策的針對性和執行性,理順管理職能,避免政出多門和重複建設。
處理好創新與應用的關係。在推進數字鄉村戰略的過程中,要優先布局數字化的技術設施、推進技術創新,力爭彎道超車和跨越式發展。但是,也要結合農業生產經營、農村管理服務數字化的現實需求,協調推進數字化資源的處理、整合共享和高效應用。
優化產業布局。只有產業發展、聚集和興旺,數字鄉村才能發揮規模經濟效應與範圍經濟效應。網際網路與農業的融合逐步從農產品流通向產中、產前等領域擴展,2017年全國農村電商零售額已超過1.2萬億,各類數位技術在各個垂直細分領域已經得到應用。未來要運用數位技術實現對節水灌溉、農機裝備、糧經飼、畜禽漁、分揀加工、物流倉儲、產業鏈金融等諸環節的貫穿滲透,形成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產購銷」與「調存加」;通過數字化手段,提高農村居民對教育、就業、養老、醫療等社會服務自動化的可及性。
優化物質裝備基礎。目前,我國農村網際網路普及率已經達36.5%,無人機植保面積超過1億畝次,數字化物質技術裝備已經應用於精準耕種、智能灌溉、智能溫室、精準飼養等環節。未來要提高傳感器、微控單元等的可穿戴和智能化水平,可通過衛星遙感、航空測繪等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的農情檢測系統,用自動駕駛耕種,收機械、無人機、機器人等物質裝備更好地推動數字田園的建設;通過林火監測、數字化木、生態環境監測等推動林草業智慧化;通過電子識別、精準上料、精準診斷等推動養殖模式變革;通過漁船北斗定位、漁獲信息實時監控等打通漁業產供銷線上線下產業鏈。
優化勞動力配置。鄉村擁有3.52億就業人員,第一產業容納了2.09億,個體就業1.42億,其中,很多是季節性、臨時性的就業,更多地表現為不充分就業。數字鄉村建設,不僅要跨越機器換人、設施增地的半自動化階段,還要降低農村現代化不充分的水平,儘量縮小城鄉發展的不平衡,以智慧農業、智慧醫療、遠程教育等數字化技術和業態實現農業生產與農村生活的智慧化。
數字鄉村戰略要在時間和空間上協同推進,成為引領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一方面,分階段推進。目前以電商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在工業品下行方面已經發揮了重要作用,而電商在農產品出村等方面仍然處於初級階段,多數數字農業農村技術只是點狀應用。未來要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的數字化水平,以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來改造傳統農業,以數字化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保障農民耕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成員權和使用權、集體資產收益分配權,大力服務生活數字化,促進就業、醫療、社會保障、體面居住、公平教育等社會事業更加便利化地服務於農村居民。以「智慧人影」、天空地一體化服務鄉村生態,超前布局5G通信、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數字化新技術和新業態。另一方面,合理確定鄉村功能定位。城鎮和鄉村並不是割裂的空間存在,鄉村之間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個體村莊,城鄉之間、鄉村之間存在著廣泛經濟聯繫,城鄉居民對鄉土農耕的親緣、鄉愁以及對綠水青山的嚮往等,都可以在鄉村全面振興的格局中思考謀劃,合理確定鄉村功能定位。在以農業生產為主體功能的生產空間,重點布局產業數字化改造;在以鄉鎮政府駐地為中心、農村居民點為主體的農民生活圈,重點提升生活數字化便利程度;在以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為理念的生態空間,重點發揮人居環境智能監測和天空地農業數字信息系統的作用。
作者:彭超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
基金: 農業農村部軟科學課題「農產品電商發展瓶頸及其解決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18027)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來源:人民論壇2019年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