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生意」的下半場

2023-01-05     吳曉波頻道

立即訂閱收聽音頻

早都想過有這一天。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陳昇辦公室的抽屜里,經常放著一瓶抗焦慮的藥。疫情3年以來的壓力,都被他裝進了一個個吃完的空藥瓶里。

這3年,陳昇一直處在高度焦慮之中,疫情放開後,常態化核酸檢測取消,他如釋重負。

他是中部省份一家提供核酸檢測服務和核酸檢測試劑企業的老闆。

他的企業規模不算大,疫情前只有十幾個人,這三年間逐步增加到110人。不止是陳昇的公司,疫情是一口氣,把整個行業像吹氣球一樣吹大。

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屬於分子診斷技術的一個分支。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的分析,中國分子診斷市場規模在2019年只有84億元,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後,中國分子診斷市場規模激增到226億元。


圖源:中商情報網

核酸檢測機構看似「躺賺」,實則要承擔潛在「假陽性」的巨大風險。

無論是「假陽性陰謀論」還是「張核子的核酸帝國」,核酸檢測行業的每一次負面報道,都讓陳昇精神緊繃。他說,這三年來,他很少對外公開發表看法,無論是解釋還是宣傳。他只能更謹慎地管好生產和樣本檢測的質量,確保不出現錯誤。

堅持一直不做錯事很難。

2021年9月科普中國解釋「為何環境中的假陽性難以杜絕」,原因是環境中核酸污染來源很多。2021年8月,北京中國科學院大學在環境監測樣本中發現陽性後虛驚一場,後續證明沒有人員感染。

而類似的「假陽性」在核酸檢測的實驗室里也經常出現,對此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因為完全清除環境假陽性的代價高於多輪監測。

但企業的壓力就大了,包括「假陽性」在內的失誤隨時可能讓企業跌入深淵。

根據第一財經報道,截至2022年7月,至少有238家核酸檢測機構被責令整改; 有15家核酸檢測機構被暫停或取消核酸檢測資質以及吊銷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

另一個數據能讓人間接感受到核酸檢測機構的壓力。

2022年5月13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公布,目前對超過3.5萬家次實驗室進行評估,合格率達到99.7%。這是國家嚴格要求,企業謹慎控制的結果,所有核酸檢測機構都在力爭不成為那0.3%。


檢測人員在檢測核酸

陳昇不贊同外界流傳的核酸陰謀論。任何行業出現錯誤或失誤都在所難免,只是核酸檢測行業的容錯率極低,引起的關注度又很高。但作為核酸產業的從業者,他深知保證0失誤有多麼艱難。

核酸檢測容易產生氣溶膠污染,實驗室檢測的量越大,理論上污染的可能性越大。

如果不能嚴格把控實驗室管理和操作流程,出現質量事故的可能性就會增加,但人會疲勞,再怎麼操作也不能保證100%不失誤。一旦出事,追責都很難追溯到具體的步驟。

除了對人員進行管理,陳昇還要加強對細節步驟上的把控。

這家企業的客戶主要是政府部門和醫院,客戶要求在規定時間出具報告,如同一塊懸在陳昇頭上的石頭。時間的壓力並不是刻意求快的理由,結果的絕對準確才更重要,這種擠壓造成了陳昇精神上的緊繃。

他在這樣的高壓下生活了3年,回憶起來,他認為那是一段被「裹挾」的日子,上有要求,下有需求,他們不得不做,因為不進則退,企業也要發展。

現在,他終於不用再吃那瓶藥了。

從12月中旬開始,醫院也取消了48小時核酸的查驗,這是核酸檢測市場萎縮的最後一道防線。從取消常態化核酸,到「二十條」、「新十條」的頒布,這個市場急劇縮小。曾給企業帶來無限風光的核酸檢測業務,也成了財務方面的暗疾。

澎湃新聞統計了2022年三季度部分核酸檢測企業的應收帳款和營業收入,收入增長的背後是一張張「欠條」:應收帳款的增幅更大。人們因此預測,大批檢測機構將陷入財務危機。


圖源:澎湃新聞

但事實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悲觀,一些行業內的企業,他們對核酸需求的消失早有預料,而且,早有準備。


風口來了

陳昇從事分子診斷行業有12年了。這家做核酸檢測的企業是在2018年成立的。疫情剛開始時,他的另一重身份是一家上市的基因企業高管。他身兼兩職,要分出一部分精力負責剛起步的新公司的遺傳病檢測項目。

新冠病毒的核酸檢測,在分子檢測領域是一個非常窄的分支。分子檢測的企業可做的其他業務很多,比如一些疾病的無創檢測,優生優育等等,但在基礎技術的層面,它們又與新冠核酸檢測相同,這是這些企業在當時能夠快速調轉風向的前提。

2020年,疫情爆發,業內傳來不確定的傳言:SARS病毒捲土重來了。

對行業現狀格外敏感的陳昇以及一大批行業內部人士,快速調轉了主業。從2020年3月開始,陳昇的企業用6成的精力第一時間研發新冠防疫檢測相關的產品,生產了病毒採樣管,提取試劑等核酸檢測配套產品。另外的4成精力放在原來的業務研發上,即常規遺傳病的檢測。

12年的從業經驗,讓敏感的陳昇幾乎踩准了每一次風口:在2020年初,企業生產了當時緊缺的病毒採樣管、提取試劑,後續研發製造了檢測相關的儀器,常態化核酸檢測在全國推行後,陳昇的企業又推出了第三方醫學檢驗實驗室。這家企業的3年,都在圍繞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進行產業化布局。


常態化核酸檢測下,市民排隊進行核酸採樣

但他沒有放棄「兩條腿走路」,第二條腿也在緩慢前行。遺傳病的相關檢測產品對研發的要求很高,在從2018年開始的項目,目前還在繼續研發中,仍未有一款產品走向市場。來自核酸檢測業務的資金,像輸血一樣維持著這些項目的持續推進。

具體營收規模擴大了多少,面對這樣的敏感問題,陳昇隱晦地說,增速與那些上市企業披露的速度相仿,但沒有提到一個具體的數字。


投機者們

和核酸檢測的需求量一起下滑的是與時間賽跑的抗原檢測試劑和口罩。

賣抗原試劑盒給美國的九安醫療,今年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160.50億元,同比增長320倍。

在一個月前的第二十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九安醫療董事長劉毅講述了自己在2021年為拿到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局)許可的一些心理變化,當時他們判斷,到2021年7月,美國的疫情可能結束了。

「所以一定要趕在它之前,在市場搶時間,和時間進行賽跑。」

更艱難的是中小企業,它們對市場的敏感度普遍不高。

一位江蘇的企業家劉琳曾短暫轉產過口罩,彼時她受制於股東的意見不夠統一,沒能抓住最早時機,但她並不後悔。因為這三年來,她觀察到了不少企業轉產失敗的案例。

劉琳在服裝行業做外貿,以前跟她一起做出口的企業,在疫情期間將大量產能給了口罩。起初,這些口罩銷往國外,但這兩年外貿訂單下滑,這些企業又將目光轉回國內。


趕製出口訂單的口罩工廠

這些企業普遍缺少在國內銷售醫用口罩的資質,只有生產資質而沒有經營資質,即不能在國內以醫用口罩的名義銷售。而按照非醫用口罩的價格銷售的利潤不高,還缺乏消費者的認可。

本著追求短期最大利潤的目的,它們將口罩賣給醫藥公司。

這一條路在產能過剩後,也走到了盡頭。醫藥公司不斷壓低收購價格,最終使得利潤薄如刀片。

另一名「跨界商人」李傑來自小巴的朋友圈,他發布了大量售賣抗原的廣告。

在12月下旬開始,人們開始爭搶抗原。12月初,嗅到商機的李傑在5個廠家訂了200萬的貨,但上游與下游的變化都讓他措手不及。


市民「搶購」抗原

他訂貨的5個廠家其中4個廠家毀約,另一個廠家發貨如同擠牛奶。「廠家毫無底線可言,合同和草紙一樣。」

在12月29日,李傑的抗原報價是5.5元/個,而在1月3日,他不無失落地說,抗原爛大街了,2元一個了。

在他看來,這次經歷不夠順利的原因在於,搶貨時都是關係客戶先得或者價高者得,在兩個體系里,他都不占優勢。

沒有競爭壁壘,只想賺差價的投機者們,在疫情的下半場走向衰弱,並不令人意外。

在核酸檢測的行業里,也有不少投機者。

陳昇觀察到,除了頭部企業或者像他一樣抓住機會研發轉型的,那些只做第三方檢測,意在投機倒把的小企業,現在日子非常難過。

他認為這不是核酸檢測行業的特例,這類投機者在任何一個行業里都存在,因為想賺快錢湧進來,又因為形勢變化得太快突然離場。

為了避免走向這種結局,陳昇在人員擴張方面極度謹慎。在這幾年儘可能通過研發儀器替代人工,承擔一些繁瑣的體力勞動,多用技術人才。每種儀器從研發到投入使用周期並不算長,卻能儘量少用人。

陳昇的私心在於,一旦出現業務量驟減的情況,裁掉冗餘的人力可能會產生各方面勞動糾紛,處理起來很麻煩。他寧願在前期花錢解決隱患,想得長遠一點。

研發的業務在疫情期間占比少,但沒有停過。陳昇說,公司現在的研發布局比3年前更廣闊了,遺傳病、傳染病、儀器的研發規模都在增加。在疫情期間擴充的10倍人力幾乎都是技術人員,現在悉數被實驗室接收,去搞研發了。他沒裁掉一個人,但希望在新的一年裡,加速研發回歸主業。


推動與透支

熱景生物在一年前以13倍的溢價收購了翱銳生物38.1%股權,切入癌症早篩領域;可孚醫療在一周前發布公告,與其他6家公司簽署了《關於收購杭州萊和生物技術有限公司100%股權之框架協議》,完善體外診斷產品的布局;金域醫學最近幾天領投了百趣生物,這是一家核心技術可能應用於臨床和大健康的早篩或診斷的公司。

從大企業的動作能看出,核酸檢測帶來的現金流,已經變成它們生長出更多分枝的一捧肥料。巨大的檢測量也使整個行業變得標準和成熟,一併被推動的還有人們對分子檢測技術的認知。

醫生對分子診斷的精確度更信任了,患者對於分子診斷的接受度提高了,這是一次不可複製的市場教育。

陳昇對此滿懷期待,這有助於分子診斷技術的不斷下沉。推動分子檢測技術從三甲醫院走向基層醫院,從一線城市的醫院走向更多三線以下城鎮的醫院。

從資本的動向來看,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分析,2020年後,受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響,2021年相關融資事件數量達到了71起。從單筆融資最高數目和融資數量來看,2020年和2021年相比於之前,分子診斷行業的熱度都有明顯上漲。


圖源:前瞻經濟學人

但行業的極速擴張,也是一種提前透支。2021年,有幾家主要從事核酸檢測產業的企業營收如下:萬孚生物營收33.61億元,基蛋生物營收14.02億元,明德生物營收28.30億元,萬泰生物營收57.50億元,熱景生物53.69億元,這幾家加起來有187.12億元。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的統計和梳理,中國核酸檢測市場規模在2021年為132億元。

誠然,這幾家公司當年的營收並不完全來源於核酸檢測,但這一數據激增,還是可以側面反映中國核酸檢測行業的爆發以及規模增長主要集中在頭部的事實,寡頭正在形成。

在這樣寡頭環伺的局面下,新的中小企業很難再踏進分子檢測等相關領域,儘管在陳昇看來,中小型企業曾經是分子檢測領域的主要組成部分。


未來

高禾投資的管理合伙人劉盛宇是一名一直關注大健康行業的投資人。我們詢問他,與新冠類似的行業「機遇」還會出現嗎?他堅定地認為,疫情已經畫上句號,新冠不是常態。

對於醫療和檢測行業的未來發展,他認為正在回暖。儘管跟核酸檢測有關的企業應收帳款都非常高,但主要來自政府部門,壞帳率不會很高,只是帳期可能被拉長。

過去因為新冠爆髮式增長,獲得利潤的企業,如果仍希望「一招鮮,吃遍天」,未來肯定不可持續。一些頭部企業,已經在提前布局新的業績增長點,拓展跟新冠業務不相關的新業務。


核酸採樣點提示「非必要不做核酸」

作為投資人,他們在等待這些行業恢復常態,儲備更多有長期價值的項目。未來的一年,劉盛宇更希望關注那些項目可以落地的、能夠更快發展的企業,他們將積極跟蹤和關注,在沒有疫情的干擾因素下的相關企業研發推進的速度、訂單的交付速度。

在後疫情時代,以核酸檢測為首的行業慢慢回歸了常態和理性,無論是投資人,還是企業家,對這一天的到來早有準備。從我們調查的內容看來,真正錯愕的似乎只有投機者。

*文中陳昇、劉琳、李傑均為化名。

本篇作者|吳潤潛|當值編輯|李夢清

責任編輯|何夢飛| 主編|鄭媛眉|圖源|VCG

1張思維導圖+10分鐘音頻+3000字圖文

帶你了解抗原檢測產業的背後

立即訂閱查看報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ae97737758c6960272ae961e04e635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