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首冷門卻耐讀的精品古詩詞,千年之後慢慢品,味道好極了

2023-03-16     真游泳的貓

原標題:3首冷門卻耐讀的精品古詩詞,千年之後慢慢品,味道好極了

我是真游泳的貓,一個詩詞達人,關注我,每天帶你領略詩詞之美。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3首冷門卻耐讀的精品古詩詞,千年之後慢慢品,味道好極了。喜歡詩詞的朋友,趕緊收藏起來吧。

第1首,《一剪梅》:染淚修書寄彥章。貪做前廊,忘卻迴廊。功名成就不還鄉。鐵做心腸,石做心腸。 紅日三竿懶畫妝。虛度韶光,瘦損容光。不知何日得成雙。羞對鴛鴦,懶對鴛鴦。

宋代學者易祓(字彥章)在外地當官,很久沒有回到妻子身邊。妻子寫了一首《一剪梅》詞,託人送給易祓。

思念丈夫的《一剪梅》,最出名的當然是李清照的「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易祓妻子這首《一剪梅》也頗具巧思,頗見真情。

最大的特點,是類似「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結構對仗」,選擇了「貪做前廊,忘卻迴廊」、「 鐵做心腸,石做心腸」、「虛度韶光,瘦損容光」、「羞對鴛鴦,懶對鴛鴦」的多重對比,增加了情感表達力度,讓思念丈夫、埋怨丈夫的情感更具有感染力,讓讀者更容易體會到女子的寂寞與思念。

另外,易祓妻子還有一首《長相思》,也頗有味道:「朝有時,暮有時,潮水猶知日兩回。人生長別離。 來有時,去有時,燕子猶知社後歸。君行無定期。」(註:此詞也有說是劉克莊所寫。)

第2首,《桑》:一年兩度伐枝柯,萬木叢中苦最多。為國為民皆絲汝,卻教桃李聽笙歌。

此詩是明代才子解縉所寫,也有說是明代忠臣于謙所寫。

這首詩的寫法,與唐代詩人羅隱的《蜂》比較類似,看得出模仿痕跡:「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顯然,這首《桑》是借物喻人,說的是桑樹,但其實說的還是人。桑葉給蠶提供了養分,給絲綢提供了支撐,為此遭受「伐枝柯」之苦,卻毫無怨言。

然而,享受功勞的時候,桑樹卻被人遺忘了,反而是那些不做事徒有其表的桃李盡情享受著勝利的果實,過著美滋滋的生活。

對比另一首與「養蠶絲綢」有關的古詩《蠶婦》:「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我們可以感覺到,這首《桑》的優點在於含蓄,雖然憤怒不平,但畢竟沒有直接說明,而是通過桑樹的形象委婉表達著社會的不公,表達著「老實人」的吃虧。

這種含蓄的味道,雖然沒有那麼直觀,卻更加耐人咀嚼,讓人深有感悟。

第3首:為魯為齊強自分,儒生不過此云云。算來詮注朱差合,賺得英雄白費勤。半部糢糊談相業,千秋公案誤時文。高頭截足真成病,不遇秦皇也合焚。

這是某位西蜀人讀《論語》的讀後感。《論語》是四書五經之一,是儒家極為重要的經典。

不過這位詩人對於《論語》,頗有些「敬謝不敏」,語調中帶著鮮明的嘲諷之意。

「為魯為齊」,典出《左傳》,乃是孔子的一段往事。魯哀公時,齊國陳恆弒君而篡國,孔子請求伐齊,哀公不許,理由是「魯為齊弱久矣」,怕打不過而作罷。

在詩人看來,齊魯都是天下的一部分,都是山東的一部分,何必強行區別「齊魯」的名義呢?由此可見,儒家學說存在著迂腐的一面。

「來詮注朱差合」,這是指朱熹給《論語》做註解,成為後世對《論語》解釋的典範。但是朱熹的許多解釋,也許都是過度引發,更成為後世八股文的「牢籠」,束縛了無數英雄才子。

半部糢糊談相業,指的是宋代宰相趙普的「半部論語治天下」。千秋公案誤時文,這是說《論語》成為八股文的「罪魁禍首」,讓讀書人都白白費了光陰。

高頭截足真成病,這是嘲諷《論語》流毒無窮,讓後人陷入病態之中。

高頭也就是「高頭講章」,經書正文上端留有較寬空白,刊印講解文字,後來泛指內容空泛的經書。截足,也就是截斷足肢,取「削足適履」、「零落肢解」之意。

不遇秦皇也合焚,指的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這是說,就算沒有遇上秦始皇,《論語》等儒學經典也該焚燒。

顯然,詩人的看法有些偏激,但詩人目的並不是真正的消滅《論語》,推翻孔子,而是針對「八股文」的弊端而大發議論。

換言之,這首詩的態度與五四運動時期的「打倒孔家店」口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詩人借著讀《論語》的名義,批評了八股文的遺毒無窮,語言犀利,角度獨特,堪稱精品之作。

大家還知道哪些精彩的詩詞呢?大家有沒有自己創作詩詞呢?歡迎留言哦。

失業在家,寫文為生,喜歡我文章的朋友,一定要關注我,讚賞、點贊和分享我的文章,這對我真的非常重要。感謝大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acd41c0cf1326341285f0183b27fa67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