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阮阮記(富書作者)
知乎上曾有人提問:「一個人怎樣才算是成熟?」
有個高贊的回答是:「戒掉情緒內耗,收起張揚,接納無常。」
在成長初期,我們常常很在意別人的看法,會打磨自己的稜角來換取他人的認同感,或者用張揚、浮誇的行為吸引別人的注意,如此一來,難免情緒無常、患得患失。
等我們慢慢變得成熟,內心也逐漸強大起來,就不會再介意外界的眼光和評價,取而代之的,是從容淡定的自我接納和肯定,並會按照自己的節奏,內向尋求自我價值。
很認同一位博主說過的話:「許多人所謂的成熟,不過是被習俗磨去了稜角,變得世故而實際了,那不是成熟。
真正的成熟,不會失去自己獨特的個性,而是既能做真實的自我,又懂得和這個世界和解,實現精神和物質的雙豐收。」
所以,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就是少了虛張聲勢,多了不動聲色。
不動聲色地掌控情緒
人在年少時,難免喜形於色,一嗔一怒也不屑於掩飾,直至碰壁、甚至撞得頭破血流。
情緒其實是我們再正常不過的一種感受,開心也好、痛苦也罷,都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雖然無法避免,卻可以被掌控,也只有這樣,生活和工作才可能朝著自己預期的方向發展。
《楊絳傳》中曾記錄了一段往事: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楊絳剛結束了下鄉的生活,返回北京,就遭遇了殘酷的對待,不光沒收了經濟收入,就連工作也失去了。
她無法繼續從事自己喜歡的文字工作,而是被安排去打掃公共廁所。
由於長時間沒有人打掃,裡面污穢不堪、蒼蠅滿天,每個人都是捂著鼻子來去匆匆。
楊絳本就出身名門,雖然下鄉的生活也很艱難,但也從未受到過如此的羞辱。即便如此,她還是自製了清潔工具把廁所打掃得乾乾淨淨。
之後,當有人提起這段往事時,問她當時不憤怒嗎?
她說,她把那裡當作了書房,想著打掃乾淨之後就可以躲在裡面看書了。如此一想,也就沒什麼可氣憤的了。
人是可以被自己打敗的,而且首先是被自己的情緒打敗。
季羨林說過:「一個人倘若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消化人悲喜,縱然會經歷坎坷,也必能得到一定圓滿。」
1938年,胡適曾被蔣介石任命為駐美大使。
他本就只是一介文人,而非政客,也不太懂得外交手腕。任命之時,又適逢國家危難之時,他整日四處演講,忙著會見各路知名人士。
連日的重壓之下,他的情緒也壞到了極點、心力交瘁。
但即便如此,他從未把他的壞情緒發泄在同事身上,外人完全看不到他的情緒起伏。
胡適在給妻子的信里這樣寫道:
「我現在做的是受罪的事,但你知道我的脾氣,我不去就罷了。去了,我總要把全副精神擺出來,總不要叫人家看我的臭臉,總不要叫大家跟著我受罪。」
一個成熟的人,不僅能即時覺察到自己的情緒,並能夠不動聲色地掌控它。
這不僅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謀而後動、把人生主動權掌控在自己手中的智慧。
不動聲色地踐行長期主義
成熟的人早已不像少年那樣,迫不及待地向整個世界宣告自己的一言一行。
不在意一時的得失,拉長時間軸,耐心地等待回報,每個成熟的人都在不動聲色中踐行著自己的長期主義。
好評如潮的長篇歷史小說《明朝那些事兒》,正是作者石悅長期主義的碩果。
石悅從小就熱愛歷史,但大多數歷史書枯燥難讀,他希望用自己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歷史,並從中受益。
於是,他開始在論壇上連載明史的小故事,為此幾乎放棄了所有的休閒娛樂,每天都要寫4~6個小時。
他的文章,詼諧又幽默,幾個月的時間就突破了百萬點擊量,而從提筆到完結,卻整整寫了三年。這期間,他也遭遇過同行的嫉妒和網暴,但都不曾停下。
直到被出版商發掘,《明朝那些事兒》才開始爆火。說到成功,他調侃過:「比我有才華,又比我努力的人,沒有我能熬!」
人生如棋,每一步都有得失,不把眼光局限於當下,也就不會被眼下誘惑所吸引,也不會被短暫的挫折和困難打倒。
曾有一部很火的紀錄片《徒手攀岩》,想必很多人都看過:
男主角Alex,從小就熱愛攀岩,成年之後就做了職業攀岩手。從09年開始,他就夢想有朝一日能徒手攀登酋長岩。
酋長岩是業內的「極限路線」,山體幾近光滑,一個2-4mm的凸點,都可能是稀缺的著力點。因此,它也是無數攀岩者想要征服的「聖地」。
上一位攀登者在有保護措施的情況下,用了19天的時間才登上山頂,Alex想要徒手攀岩的難度可想而知,為此,他準備了整整10年。
為了鍛鍊臂力和指力,他每天都會在房車內練習「手指掛壁」;
白天,他嘗試不同的線路,並集中攻克困難的區域;晚上,他還會一遍遍地在頭腦中演練改進過的細節……
大大小小的嘗試,他先後進行了1000多次,甚至連手腳的移動順序都一一記錄下來,防止犯錯誤。
直到拍攝的前一天,他認為自己已經做完了所有的準備工作。所謂正式的攀登,就只是為了拿到結果。
最後,結果出來了,3小時56分!他不光刷新了酋長岩的攀登紀錄,還被稱為「神一樣的存在」。
《人民日報》曾有一句評論,發人深省:「一個人把該做的事做了、該出的力出了,成功就在其中,幸福亦在其中。」
一個成熟的人,他堅信長遠的目標會收穫更大的果實,不會被一時的困境所困擾;同時,他也清楚,一切機會都藏在行動中,踏實踐行,才可能讓長期主義有實現的可能。
不動聲色地自我成就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也沒有人能在一夜之間獲得圓滿。
有人說:「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一直尋找,只有這樣,才有機會。不要氣餒,就算得不到成功,至少我們已經擁有了比成功還要有價值的經驗。」
堅定的信念、穩定的情緒、以及不懈地踐行長期主義,它們不動聲色沉澱下來的過程,就是自我成就的過程。
金斯伯格,曾是美國最高法院第一位猶太人女性大法官。
在女性備受排擠和歧視的年代,以優異的成績從大學畢業,並和丈夫一起考入了哈弗大學法學院。
然而,在孩子兩歲的時候,丈夫突然確診了癌症。
如果換作普通人,心態可能早就崩了,但她只是默默擔起了照顧丈夫的重任,直到他戰勝病魔。
而後,她把全部的精力傾注在自己的專業上,並積極參與了最高法院的競選,還成為柯林頓親薦的大法官。
對於每個成熟的人來說,自我成就都是不動聲色的過程。
正如柴靜在《看見》里寫過的:「有些笑容的背後,是咬緊牙關的靈魂。」
而中國的晚清名臣曾國藩,更是自我成就的典範。
曾國藩出身鄉野,天性愚笨,直到他進京見過了大世面,才意識到自己多麼粗鄙不堪。於是,轉而立志要做一名立德、立功、立言的「聖人」。
他知道自己毛病很多:狹隘暴躁、傲慢市井……他決定統統改掉,以正己身。但常常是堅持不過幾天,就故態重萌。
為此,他制定了每日十二條必修課,並每天寫日記記錄自己的言行。哪怕一點點「失德」的念想,他也會記錄在案,以便日後反省。
這苦行憎一般的清規戒律,他一堅持,就是三十年,也成為了後世眼中的半個「聖人」。
每個人成熟的人,都會主動的發現和完善自我,因為在任何一個時代里,只有願意自我成就的人,才可能得到時代的眷顧,從而跨越重重障礙,最終實現自我超越。
作家馬丁說過:「每一個強大的人,都曾咬著牙度過一段沒人幫忙、沒人支持、沒人噓寒問暖的日子。過不去,求饒了,這就是你的無底洞,但過去了,這就是你的成人禮。」
成熟,是個不斷發現自我、完善自我,並成就自我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既要掌控情緒,從容不迫地應對困難和挑戰;
又要拒絕一時的享樂,踐行自己的長期主義;
通過內在的升華和沉澱,最終實現自我成就這一願景。
你的命運藏在你自己的心裡,共勉。
作者簡介:阮阮記,富書作者,用文字治癒生活,一個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種能力來支撐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撓,不被誘惑,這就是屏蔽力,富書第4本新書《屏蔽力》正在熱銷中,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本文: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