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15年後,汶川現在怎麼樣了?

2023-05-12     正解局

原標題:大地震15年後,汶川現在怎麼樣了?

改變了很多人的人生,也改變了中國。

正解局出品

今天,是5月12日。

大部分中國人看到、聽到這個日子,恐怕心裡都會一震:

汶川地震。

15年過去了,汶川,現在怎麼樣了?

2008年5月12日(周一),14時28分04秒,地震爆發。

根據中國地震局的數據,震級達到芮氏8.0級,最大烈度高達11度。

地震波圍繞地球傳播了6圈,北到遼寧,東到上海,南到香港、廣東、澳門,甚至連泰國、越南、巴基斯坦都有震感。

後來有專家說,這次地震是千年不遇的特大地震。

也有人用了「三個最」來形容這次地震: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災害損失最大。

而這次地震的震中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映秀鎮附近。

汶川,受到的衝擊也是最大的。

之後,汶川地區的餘震就發生了7萬多次,其中4.0級以上餘震311次。

在《汶川縣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2009年計劃(草案)報告》里,這樣描述地震帶來的損失: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幾乎受到毀滅性的打擊,遭受了極其慘重的損失。」

具體來看,全縣13個鄉鎮全部是極重災區,受災人口145600人,其中,死亡15941人,失蹤7295人,受傷34583人。

城鄉居民倒塌房屋399萬平方米,嚴重受損房屋221萬平方米,映秀鎮被夷為平地,受影響居住人口12萬餘人。

地震造成山崩地裂,河道阻塞,道路垮塌深埋,交通、通訊、供水、供電、供氣等基礎設施全部癱瘓。

全縣10.8萬畝耕地中,有10.1萬畝受災,其中,滅失2.16萬畝。

水電、高載能及旅遊等支柱產業遭受重創,縣境內287家工礦企業中,有276家被毀。

臥龍、三江、蘿蔔寨等景區生態環境、生態保護設施和各種生物資源也遭到嚴重破壞,大量文物古蹟損毀。

全縣直接經濟損失達642.5億元。

要知道,2007年汶川一年的GDP也就不到30億元。

地震後的汶川映秀鎮城區

除了逝去的鮮活生命,經濟數據上的表現也十分直觀。

2008年,汶川大部分國民經濟指標幾乎都直接「腰斬」:

GDP下降55.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降57.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下降40.3%……

汶川當時的領導沉痛總結:幾十年的建設成果,毀於一旦。

大地震發生後,決策層立即作出應對。

地震發生1小時27分鐘後,國務院主要領導就趕赴災區,坐鎮一線指揮。

4天後,最高領導人飛抵災區視察。

當時,餘震連連。

國家立即投入大量資源進行救援。

5月12日當晚,國家就緊急下撥2億元生活補助應急資金。

震後1天內,國家又下撥救災應急資金3.6億元,調撥救災帳篷6.06萬頂。

這也是1949年以後中國最大規模的救援行動,光人民軍隊就出動14萬人。

災後救援

更巨大的挑戰,是災後重建。

國務院發布的《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中,這樣總結地震造成的災害損失:

人員傷亡慘重;住房大量損毀,北川縣城、汶川縣映秀鎮等部分城鎮和大量村莊幾乎被夷為平地;

基礎設施嚴重損毀,交通、電力、通信、供水、供氣等系統大面積癱瘓;

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嚴重損毀;耕地大面積損毀,主要產業、眾多企業遭受重創……

震後不到1個月,國務院頒布了《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

6月18日,又發布了《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對口支援方案》,明確「一省幫一重災縣」。

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援建省市要以不低於1%的財力,對口支援重災縣市3年。

對口支援安排

汶川縣就由經濟第一大省廣東對口支援。

廣東共投入支持資金112億元。

內有自驅,外有扶持。

汶川重建迅速推進。

震後第一年,汶川GDP已經接近2007年的水平,287戶企業已有181戶恢復生產,37戶規模以上企業其中34戶已恢復生產。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6億元,同比增長8.4倍。

在校學生異地過渡複課或返校,普通高考升學率達73%,中考升學率為87.5%。

而到2022年,汶川GDP已經達到85.41億元,是2008年的5倍多。

人均GDP突破10萬元,高於四川全省及全國平均水平。

規上工業增加值突破30億元,是2008年的近6倍。

旅遊收入51.49億元,是2008年的100倍。

汶川縣GDP的增長數據,圖片來自南方都市報

汶川重建只是大地震災後重建的一個縮影。

2018年時,有權威媒體披露,到2017年,四川39個重災縣(市、區)地區生產總值是震前的3.2倍,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震前的2.8倍和3.7倍。

重建後的新貌

汶川地震,改變的還有很多方面。

國家將2008年5月19日到21日定為全國哀悼日,對遇難同胞進行沉痛哀悼。

國內的遊戲網站也停運了三天。

我國在震區廢墟的基礎上,還建造了不少紀念館。

2009年,我國正式把每年的5月12日定為防災減災日,引導民眾學習、重視防災減災技能、知識。

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

而更重要的是,應對汶川地震這類巨災,我們已經做了很多準備。

《國家地震應急預案》在2012年8月修訂。

根據中國地震局的相關數據,到2017年,全國已建成80多支、1.3萬餘人的省級搜救隊伍,數10萬人的市縣級搜救隊伍,以及3000多支地震志願者隊伍。

我國還開展了全國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加固中小學校舍近3.5億平方米。

全國建成各類應急避難場所7.2萬餘處,總面積約40億平方米,可容納約7.9億人。

還有關鍵技術的發展,我國基本建成中國地震預警網,在不少地區開展地震預警,雲南漾濞6.4級地震、四川蘆山6.1級地震等多次地震就成功實現了預警。

2020年7月12日,唐山5.1級地震的震前預警信息

山川撫平傷痕,時間見證重生。

重生的不只是汶川和所有災區。

還有中國應急體系的重塑和成長。

但願類似汶川地震的災難不會再發生在我們這塊土地。

但,未雨綢繆面對巨災,我們已經有了更大的底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aa0f6f853c0286ee22f72f5f9336d196.html